文/湖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鄒娣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強調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倍嗄陙?,“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提升”,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2020年全國社會心態(tài)調查綜合分析報告》顯示:“遇事找法”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的主陣地,擔負著普及法律基礎知識、弘揚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培育大學生現(xiàn)代法治意識的重要功能。
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上指出:“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边@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第一次在高層次會議上提出“法治精神”。2007年黨的十七大強調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012年,黨的十八大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專題討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問題,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p>
隨著黨中央對“法治精神”的強調,學術界涌現(xiàn)出一大批相關研究成果。然而,由于視角和觀點的差異,關于“法治精神”內涵的共識并未形成。
有的學者認為,法治精神是蘊含于法治內部的原則和核心觀念,是客觀價值。如:張文顯認為“法治精神”融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權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諧精神等為一體,在于強調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適精神。李步云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包含主權在民、人權保障、權力制約、法律平等、程序正當、法律至上六個方面的內容。卓澤淵指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思想內核,是法的價值的體現(xiàn),是法治思考凝聚而成的思想精華,是法治實踐必須奉行的基本原則?!崩盍謱⒎ㄖ尉窀爬槿嗣裰鳈?、憲法法律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權、權力機關優(yōu)位、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監(jiān)督和制約公權力;郝耀武、沈長春認為,法治精神的核心為維護法律尊嚴、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公正;江必新認為,法治精神的核心內容包括規(guī)則治理與良法善治、自由人權與平等和諧、官民共治與全民守法、積極履責與制約公權、懲惡揚善與“以人為本”、公平正義與效率效益等十二個元素、六個方面;王人博認為,世界上的法治實踐有千般模樣,其精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恪守法律規(guī)則,遵從德性。他認為法治精神包含理性規(guī)則和溫良德性。
有的學者則認為法治精神是人的主觀認知。韓大元認為,法治精神既表現(xiàn)為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律思維與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表現(xiàn)在法治環(huán)境下形成的社會活力;張進軍認為,法治精神主要是指人們經由法治尊嚴與權威所自覺產生的法治信念、法治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習慣和法治感悟。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在“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的語境下,本文研究的“法治精神”指的是大學生在基于對法治核心價值的科學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對法治的理性意識、內心認同和充分信任,以及行動遵循。
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就是以大學生為對象的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我國公民法治教育中重要而關鍵的組成部分。根據前文對“法治精神”內涵的厘定,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應該包含以下五個維度。
(一)科學的法治認知。法律知識是法治實踐的基礎。學法才能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用法。沒有科學的法治認知,法治精神就失去了理性的根基。因此,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首要的是使大學生了解掌握基本的法治知識,不斷更新法律知識,擴展法治知識儲備,豐富法治知識結構。具體來說,大學生應了解的基本法治知識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功能、制度設計、組織機構、實踐運作等的整體認識和把握;二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常識和法律制度的掌握,比如“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的一些基本法治原則;三是對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部門法律知識以及法律條文的了解,特別是與大學生切身相關的《勞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知識。
(二)理性的法治意識。全面依法治國,提升法治意識是關鍵。沒有理性的法治意識,就不會有合乎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與公共參與。法治意識指的是人們對法治的認知、崇尚與遵循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以及對法治實踐的態(tài)度和價值評判。具體而言,大學生應樹立三種理性的法治意識:一是程序和規(guī)則意識。就是按照法定程序辦事的意識和以法律規(guī)范為自己行動準則的意識,明確“程序是法律的生命”,遵循法律要求。二是權利與義務意識。即依法行使權利并自覺承擔義務的意識,維護自身的權利,尊重和保障他人的權利,以法律為武器自覺與任何侵權和不法行為作斗爭,依法維權、護權。三是平等與公正意識。平等意識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我國公民平等行使權利并履行義務、平等獲得法律保護、反對任何特權。公正意識是尊崇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準則的意識。公正要求公民之間的權利和利益合理分配。
(三)積極的法治情感。法治情感建立在法治意識的基礎之上,是主體在法治實踐中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它是法治行為的力量來源,比如說對法治的信任、認同、信仰。法治情感對人們合乎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選擇具有驅動作用。法治的實現(xiàn)是理性和情感的結合。人們能夠守法、用法、遵法,不能僅僅依靠法本身的正確性,依靠理性的說服,還需要通過法治情感的熏陶,發(fā)揮法治情感的驅動作用,才能最終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積極的法治情感能促使大學生主動去學習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而消極的法治情感則會使大學生遠離法律、漠視法律、甚至以身試法。
(四)堅定的法治意志。堅強的意志是行動的強大動力,是克服困難的必要條件,是事業(yè)成功的保證。法治意志是指黨和國家、社會依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自覺推動“依法治國”, 建設法治政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堅強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的內化,是推動法治行動的內在動因,是決定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因素。法治意志的形成,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需要以合理的方式來引導和推動最廣大人民群眾意愿的表達和匯集;另一方面,需要在國家層面明確確定法治在整個制度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并以實際行動展現(xiàn)出建設法治事業(yè)進步的愿望和決心。大學生要樹立起堅定的法治意志,就是堅守對法治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意志,無論面對什么困難或者誘惑,仍然能夠堅定地遵守法律和維護法治,對法治充滿信心,堅決擁護法治。
(五)正確的法治行為。法治行為是法治精神的目的和落腳點,知識、意識、情感、意志最后都會體現(xiàn)在行為中。法治行為是主體把內在的法治知識、情感與意志外化為行為,包括依據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精神去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guī)范自己在勞動、工作、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維護法治的實施,同違法現(xiàn)象作斗爭,監(jiān)督公權力等等。大學生的法治行為主要體現(xiàn)在公共生活、校園生活、戀愛生活和個人生活之中,能夠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p>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指出:本科階段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形勢與政策”,各高??蓢@憲法法律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這些課程應從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知識領域積極發(fā)揮法治教育功能,從而形成多角度啟發(fā)、多領域對接、全方位滲透、深層次引導的法治教育體系,使法治教育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要從哲學高度向學生闡明實施依法治國的哲學基礎,使學生認識到依法治國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教師可以對法律的產生、本質進行相應的解讀,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法律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全面理解法律現(xiàn)象,樹立依法治國和自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思想意識。比如:在講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時分析法律是如何產生的。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屬于社會意識范疇,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而是產生于特定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之上的。還比如,在講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時,組織大學生結合現(xiàn)實來討論法律中的公平正義問題,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理解問題。調整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除法律之外,還有道德、紀律、守則、規(guī)約、政策、制度等手段,以上在調整方式、強制效力、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差異。公平正義也不是絕對的,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樹立正確的公平觀、正義觀。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要著重從歷史與現(xiàn)實對比的角度,對法律的發(fā)展歷史和階段進行針對性介紹,闡明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可行性,教育學生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來認識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通過對關鍵人物和重要事件的分析和解讀,使大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長期性、曲折性和艱巨性。通過中西方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國情的對比,使大學生認識到西方國家的法治文明成果值得學習借鑒,但不能簡單地復制照抄,更不能盲目地全盤照搬套用。通過歷史和國情的對比與分析,引導大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著重介紹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歷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主要觀點和重要論述,讓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法治理論也要中國化,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依托于中國國情,既要借鑒汲取國外先進經驗,又要立足中國現(xiàn)實,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從毛澤東親自領導、參加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工作,到黨的八大提出“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的法制”;再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提出“要繼續(xù)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再到1996年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依法治國”思想;直到黨的十八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建設法治中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擘畫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探索的這一過程的梳理,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我國法治建設的現(xiàn)實基礎,深刻理解我國法治進程的推進與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引導學生深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性思考。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要著重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憲法》精神教育、法治運行理論教育、法治情感和法治行為教育。在《憲法》精神教育部分,使大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明確我國公民享有的憲法法律權利及承擔的憲法法律義務,正確認識依法治國和依憲治國的關系。法治運行理論教育方面,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四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大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學會依法行使權利,養(yǎng)成自覺履行義務的習慣。在法治情感和法治行為教育部分,通過案例分析、問題啟發(fā)、實踐參與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的認同、信任和信仰。
“形勢與政策”課著眼當下,分析我國當前法治建設的現(xiàn)狀及法治實踐中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法治建設的推進情況和發(fā)展前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法律與現(xiàn)實的關系,認識到我國當前社會現(xiàn)實與理想法治的差距,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