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
[摘? ? ? ? ? ?要]? 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兼具提高語言技能和內化人文素質的雙重使命。從立德樹人理念出發(fā),提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實踐,旨在探索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路徑。
[關? ? 鍵? ?詞]?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07-0145-03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發(f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在全國推廣課程思政;2021年《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也提出,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應“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
英語課程是高職院校受眾較廣、課時較多的一門公共必修課,英語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人文社科、時事熱點等內容,以語言為載體傳播文化,對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如何把課程思政融入教學中,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本文以職業(yè)英語課程為例,探索如何將職業(yè)道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元素融入英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英語課堂的育人作用,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全方位育人,培養(yǎng)出具有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的青年學子。
二、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現(xiàn)狀
(一)教學內容注重職業(yè)性而人文性不足
高職英語教學目標主要是結合職業(yè)崗位的需求開展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課程以實用性為主,注重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但是課程思政目標不夠明確,一部分教師雖然有課程思政意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融合生硬,造成思政教學目標和知識素質教學目標“兩張皮”的現(xiàn)象。由于高職英語的教學內容更強調職業(yè)性和實用性,較少涉及育人導向,在知識和素質這兩大教學目標的指揮棒下,教學活動主要圍繞職場情境,忽略了語言背后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愛國信念、價值觀等德育內容。
(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有待提升
任務教學、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在高職英語課堂上較為常見,多用于詞匯講解、篇章分析、口語練習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這些單一的課堂教學并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該充分貼合教學內容,更有針對性地挖掘、更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具體情境和案例,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家國情懷,有目的、有計劃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實現(xiàn)以價值引領行為、以行為內化素養(yǎng)。
(三)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考核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的教學評價主要包含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過程性評價注重考核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追蹤學生課后任務完成進度,結果評價基于教學目標,側重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思政評價由于考核標準較為靈活,考核周期較長,還沒有及時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之中。如何評價英語課程是否達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思政元素體現(xiàn)得深度如何、實現(xiàn)效果如何等,都缺少相對應的客觀、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
三、“以產(chǎn)出為導向”的課堂思政教學設計
產(chǎn)出導向法教學理念提出的全人教育說,關注學生的“全人”發(fā)展,與課程標準的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理念完全一致。根據(jù)這一教學理念,學生在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終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用結合、學以致用,達成教學目標。
(一)教學設計理念
“產(chǎn)出導向法”(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是由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外語教學理論,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POA的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三個假設。POA教學流程主要分為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即教師通過引導和輔助學生的選擇性學習,通過相關聯(lián)的輸入材料幫助學生分步驟完成產(chǎn)出結果,教學中也需要對學生的產(chǎn)出結果進行即時和延時評價。POA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產(chǎn)出能力,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符合高職英語立德樹人的理念,因此本次教學設計也是將產(chǎn)出導向法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探索與嘗試中。
職業(yè)英語是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的一門通識課程。以教材中“Customer Service (客服)”主題為例,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依托教學內容,從單元主題、職場任務設定、輸入材料與產(chǎn)出任務相關聯(lián)等方面具體落實,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勞動教育、職業(yè)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體現(xiàn)跨文化思辨育人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對象和內容分析
以本校酒店管理專業(yè)一年級學生為例,他們通過專業(yè)基礎課以及基礎英語課程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是職場涉外溝通能力有待提高,跨文化思辨意識有待加強。教師通過課前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了解跨文化差異,但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不夠客觀,難免會有一些偏激、不夠理性的觀點。目前選用的高職英語教材大多以學生未來可能面臨的職場情境為主題,教材本身涉及中國文化或價值觀的內容比較少。針對學生和教材的特點,我們在教學設計中依托單元主題,引入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思考,引導學生通過對客服工作職責的了解,提升誠實守信、友善待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通過增加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次教學設計選取了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新職業(yè)英語》中的第七單元Customer Service(客戶服務)主題,從以下三個維度設定了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生能夠理解并運用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匯和句型;能力目標: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客戶滿意度調查的流程,能夠用英語進行相關的對話和寫作;思政目標:學生具備誠實守信的職業(yè)道德,增強職場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見圖1)
(三)教學實施過程
根據(jù)產(chǎn)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即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部分,對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1.教師設計符合教學主題和目標,且具有潛在交際價值的“驅動”任務:通過學習平臺發(fā)布任務和提供背景資料。根據(jù)本單元課文內容和主題,設定驅動任務為學生展示一個未來的交際場景——為一家名為“美好食刻”的餐館進行客戶滿意度調查:假設該餐館為了提升服務并擴大消費市場,想要進行客戶調查,并基于調查結果提出改進服務的建議。在這一任務中,學生根據(jù)交際情境完成口頭、筆頭或者綜合任務并提交電子版產(chǎn)出作業(yè)。由于學生對進行調查方案的流程不熟悉,對統(tǒng)計結果分析的表述也不太了解,通過嘗試,他們會很明顯感到自己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足,發(fā)現(xiàn)自己解決問題的具體困難和缺口,從而產(chǎn)生學習欲望,加深對本次教學目標,即“能夠真實有效地完成客戶滿意度調查”的理解和認同感。
2.促成環(huán)節(jié)是產(chǎn)出導向法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本單元以“客戶服務”為關鍵詞,依托教材內容,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將綜合產(chǎn)出任務分解為三個子任務:“語言促成”環(huán)節(jié),即以游戲猜詞、英文釋義配對、句子填空等形式反復強化本次課的核心詞匯,幫助學生掌握重點詞匯的用法和高難度句型。
在“交際促成”環(huán)節(jié)中,通過閱讀主課文材料和提取關鍵信息,學生討論并理解文章標題“I really want to know”的調查出發(fā)點與實際實施過程中預設答案誤導顧客兩者之間的矛盾,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進行真實、有效的客戶滿意度調查,通過科學、合理的顧客滿意度的衡量提升顧客滿意度,并建立起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學生對誠信、友善的職業(yè)道德的理解。隨后,學生分組進行真實案例的分析,討論并匯報如何針對案例中的客戶滿意度調查過程中的細節(jié)進行調整,最終改善服務質量,提高客戶體驗。教師結合《詩經(jīng)》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體現(xiàn)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成精益求精的勞動習慣,樹立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
教師以統(tǒng)計圖表的常見形式如餅圖、曲線圖、柱形圖等為例,幫助學生完成“語篇促成”環(huán)節(jié),學生根據(jù)圖表作文的文體特點,進行模擬分析并給出如何以顧客為中心,改進服務質量的建議。學生分組以口頭匯報展示各組的學習體會,通過產(chǎn)出任務的完成,進一步幫助學生思考如何傳遞人文關懷,強化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概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見圖2)
3.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確保德育的持續(xù)性和有效性。從評價主體來看,評價包含自我評價、生生互評和師生互評,結合學生課堂的口頭表達、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過程性教學評價;通過主觀測評,評價學生在本次學習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除此以外,本次教學中設計了課堂活動對應的德育考核標準,增加對“德育”的考核,針對教學目標,德育考核以主觀問答和客觀評價相結合,包含對文化自信、愛國情懷、團隊精神、誠實、守信等道德品質的考核。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讓教師和學生意識到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助力實現(xiàn)高職教育以德立人的教育目標。
四、結語
本次教學實踐旨在深度挖掘語言和文化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涵,在教學中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產(chǎn)出為導向,幫助學生在有效完成既定的各項教學目標。在跨文化交流中,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充分發(fā)揮英語在中外文明溝通中的橋梁作用。
目前高職英語正面臨著新的形勢:課程思政的開展、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轉變等,無一不在對英語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課程思政絕不是機械地將思政元素“嫁接”到英語課程上來,而是“潤物細無聲”的隱形滲透。面對新形勢,高職英語課程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將德行教育與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并重,通過體驗式學習、情境教學、混合式學習等豐富的方式,以多樣化、藝術性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出回應、關愛學生的身心成長,進一步推進跨文化語言活動、思辨語言活動的落實,從而培養(yǎng)出有道德、有技能、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文秋芳.構建“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
[2]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3]教育部.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202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楊修平.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理據(jù)、現(xiàn)狀與路徑[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20(8):36-41.
[5]鐘小立.大學英語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J].黨史博采,2020(12):64-66.
編輯 馬燕萍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English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XIA Yun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has the dual mission of implanting knowledge and culti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attem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based on“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aiming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voc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teaching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