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者:馬志明(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胃腸營養(yǎng)及疝外科,吉林長春,130021;E-mail:mazhiming@jlu.edu.cn);高?。执髮W第二醫(yī)院胃腸營養(yǎng)及疝外科,吉林長春,130021;E-mail:2972043951@qq.com)
目的: 目前尚無有關副中結腸動脈(accessory middle colic artery,aMCA)淋巴結轉移的報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脾曲結腸癌aMCA的淋巴結轉移率。
方法: 組織學證實腫瘤位于脾曲,且臨床診斷為Ⅰ~Ⅲ期的結腸癌患者符合本研究的入組條件?;颊弑换仡櫺院颓罢靶缘丶{入研究。主要終點是淋巴結轉移到aMCA(222-acc和223-acc)的頻率。次要終點是淋巴結轉移到中結腸動脈(middle colic artery,MCA)(222-lt和223)和左結腸動脈(left colic artery,LCA)(232和253)的頻率。
結果: 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間,共有153例患者連續(xù)入組。58%的腫瘤位于橫結腸,42%位于降結腸。49例(32%)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aMCA的檢出率為41.8%(64例)。221、222-lt和223轉移率分別為20.0%、1.6%和0%,231、232和253轉移率分別為21.4%、1.0%和0%。222-acc和223-acc的轉移率分別為6.3%(95%可信區(qū)間為1.7%~15.2%)和3.7%(95%可信區(qū)間為0.1%~19%)。
結論: 本研究確定了脾曲結腸癌淋巴結轉移的分布。如果存在aMCA,考慮到淋巴結轉移的頻率,應針對該血管進行清掃。
【評論】臨床上對脾曲結腸癌的定義尚有爭議,但通常定義為位于橫結腸遠端1/3段和降結腸近端第一段之間的距離結腸脾曲10 cm以內的腫瘤,約占所有結直腸癌的2%~5%[1-2]。對于脾曲結腸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聯(lián)合中央血管結扎(central vascular ligation,CVL)是根治性手術的關鍵[3]。對脾曲的解剖特點、組織結構以及血管分布的了解與掌握,有助于脾曲結腸癌的治療。結腸脾曲的血供來源于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系統(tǒng)的MCA和腸系膜下動脈(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系統(tǒng)的LCA。脾曲結腸癌的淋巴引流通道復雜。MCA左支(lt-MCA)和LCA被認為是主要的淋巴引流通道,此外,aMCA近年來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然而,關于aMCA淋巴結轉移分布的研究尚無報道。脾曲結腸癌的手術入路仍存在爭議,也是由于血供和淋巴引流多樣性的結果[4]。日本第9版《大腸癌處理規(guī)約》[5]對結腸癌淋巴結的分組和分站進行了定義,與脾曲結腸癌相關的腸周淋巴結為MCA引流區(qū)(221)與LCA引流區(qū)(231),中間淋巴結為MCA左支(222-lt)與LCA(232),主淋巴結為MCA根部(223)及IMA根部(253)。LCA和lt-MCA被認為是脾曲結腸癌的“滋養(yǎng)動脈”,是淋巴結清掃的重點。然而關于aMCA及其淋巴結組站信息,《大腸癌處理規(guī)約》中未提及。
1933年,Steward等[6]首次報道了aMCA。不同文獻報道的aMCA的檢出率存在很大差異。通常情況下,aMCA起源于SMA,并在胰腺下方向脾曲延伸[7]。Yano等[8]研究報道aMCA可起源于IMA,或腹腔干、脾動脈甚至第一支空腸動脈。一項基于734例患者的單中心研究顯示,aMCA總檢出率為36.4%,而在LCA缺如的情況下,aMCA的檢出率則高達85.3%[9]。aMCA的命名存在一定爭議,作為分布到脾曲的“異常血管”,Murono等[10]將其命名為副左結腸動脈(accessory left colic artery)或變異的副左結腸動脈(left aberrant accessory colic artery)。aMCA從“根部”發(fā)出后,通常在胰腺下方潛行后向結腸脾曲延伸,并與匯入腸系膜下靜脈(inferior mesenteric vein,IMV)的 脾 曲 靜 脈 (splenic flexure vein,SFV)伴行[11]。吲哚菁綠(ICG)熒光成像技術已經證實aMCA可能是脾曲結腸癌淋巴引流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aMCA的淋巴結轉移分布情況及其與脾曲結腸癌預后的關系尚不清楚[12]。
為研究aMCA的淋巴結轉移率,確定脾曲結腸癌的最佳淋巴結清掃范圍,日本大腸癌研究會(Japanese Society for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JSCCR)開展了此多中心隊列研究。在該研究中,aMCA被定義為從SMA發(fā)出并分布到結腸的動脈。這與既往研究所采用的定義類似[13],雖然該定義便于術中對aMCA進行界定,卻忽略了aMCA在SMA系統(tǒng)之外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該研究將aMCA的中間淋巴結定義為222-acc,主淋巴結定義為223-acc。結果顯示,aMCA存在時,222-ac與223-acc的轉移率分別為6.3%和3.7%,提示在aMCA存在的情況下,應該以aMCA為目標進行淋巴結清掃。研究的局限性如下:首先,納入患者的方法未能統(tǒng)一,囊括了回顧性及前瞻性的數(shù)據(jù)。其次,缺乏長期隨訪結果,僅調查了淋巴結轉移分布。最后,研究樣本量小,可能使得關于aMCA淋巴結轉移頻率的置信區(qū)間較寬。
脾曲結腸癌較為少見,局部切除后預后良好,但由于發(fā)生梗阻和遠處轉移的風險較高,原則上仍推薦進行根治性手術。術前行CT檢查評估腫瘤的“滋養(yǎng)血管”并結合術中解剖,有助于對脾曲的血管分布進行判斷[14]。aMCA的缺如與否,是影響淋巴結清掃是以aMCA為目標還是以lt-MCA和LCA為目標的關鍵問題。綜上,該研究是關于aMCA淋巴結轉移分布的首項研究,對于脾曲結腸癌手術的安全性和合理的淋巴結清掃具有指導意義,也關乎脾曲結腸癌根治性手術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