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永泰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延安時期,1942年5月召開了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發(fā)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了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為了實現文藝運動的新方向,1943年3月,中共中央文委又召開了黨的文藝工作者會議,凱豐、陳云、劉少奇等到會講話,指示文藝工作者到群眾中去應有的認識,特別是提出文藝下鄉(xiāng)的號召。此后,其它一些中央局和中央分局,如西北局、華中局、晉察冀分局、山東分局和晉綏分局等,也在各自所領導的區(qū)域召開了一定范圍內的文藝座談會。這些文藝座談會是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延續(xù)和具體展開,也可謂之“延安時期”文藝座談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1943年4月晉察冀文藝工作會議糾正了“藝術至上”的傾向,5月和6月山東文藝界座談討論文藝運動新方向和黨的文藝政策,11月和12月華中局連續(xù)三次召開文藝座談會,討論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文藝工作新方向。而西北局因在中共中央身邊,其文藝工作能經常得到中央的直接指導和幫助,所以文藝座談會開得較多,在抗戰(zhàn)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初期均有召開。本文依據延安時期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和西北局機關報《群眾日報》等相關資料,對西北局文藝座談會召開的內容和背景進行梳理描述,并在此基礎上對其特點加以總結分析。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紀念日。在1943年魯迅先生逝世7 周年紀念日這天,《解放日報》發(fā)表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翌日,中共中央總學委發(fā)出學習《講話》的通知。11月7日,中宣部又發(fā)出《關于執(zhí)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決定》。按照中央的通知和決定,兩周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宣傳部召集各劇團負責人開會,動員和組織劇團下鄉(xiāng),并部署魯迅藝術文學院秧歌隊到綏德分區(qū),西北文工團到隴東分區(qū)。此后,西北局下屬的隴東地委和綏德地委先后召開了文藝座談會。
隴東地委于1944年1月中旬召開了文藝座談會,邊區(qū)文協(xié)宣傳隊柯仲平、馬健翎等均出席參加,會議共開了四天。會議首先對各種文藝工作作了深刻檢討。對隴東今后的文藝活動,地委宣傳部著重指出:第一,以劇團、通訊為主,多采用民間藝術形式,首先向工農兵作普及的宣傳教育。第二,加強對文藝工作者進行黨的文藝思想與政治教育。第三,收集隴東各種實際材料,大膽創(chuàng)作,并設創(chuàng)作獎金,對好的創(chuàng)作予以獎勵。第四,打破“沒有舞臺就不能演戲”的觀念,應化整為零,經常到農村、軍隊中去,利用一切集會進行文藝活動。第五,加強各宣傳隊與劇團的政治領導。①
綏德地委宣傳部則在5月間魯藝工作團到綏德分區(qū)各縣工作回來后特別召開了一次文藝座談會,參加者有抗大文工團、戰(zhàn)力劇社、民眾劇團、綏師、實小等工作團,及文化工作者200 余人。座談會根據黨的文藝政策,檢查了分區(qū)文藝活動的情況,總結了實際工作經驗,特別在如何為工農兵服務和發(fā)展新文藝運動方面提出了許多新問題,諸如:第一,文藝只有為工農兵服務,才有發(fā)展前途。第二,要創(chuàng)造為工農兵的新文藝,就要發(fā)掘群眾中已有的文藝實踐,這是新文藝的一個無窮盡的源泉。第三,文藝工作者必須作為群眾運動中的一份子,把文藝工作看成為群眾運動的一部分,才能解決問題。第四,在為工農兵服務方面,為工人做得還比較少,為士兵服務是最弱的一環(huán)。第五,發(fā)展兒童文藝是一個新問題,要發(fā)動兒童自己來創(chuàng)造,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作才能。第六,改造和揚棄舊戲劇。②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共中央發(fā)出《1946年解放區(qū)工作的方針》,指出要抓緊練兵、生產、減租等項工作,作持久打算。根據中央的精神和邊區(qū)的實際,西北局提出了1946年陜甘寧邊區(qū)的五大任務,任務之一就是開展文教工作,注意團結文藝工作者,改善他們的政治和生活待遇。6月,蔣介石發(fā)動了全面內戰(zhàn)。7月,中共中央發(fā)出《以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蔣介石進攻》的黨內指示。在此背景下,西北局宣傳部和西北局文委先后分別召開了文藝界座談會和文教座談會。
8月9日,西北局宣傳部召開文藝界座談會,到會者有錢俊瑞、李伯釗、柯仲平、歐陽山、魯直、高朗山、張季純、楊醉鄉(xiāng)、徐雉、林山、柯蘭等30 余人。會議由西北局宣傳部長李卓然主持。會議首先提出當前文藝界的具體任務,并由大家交換意見。李卓然在講話中說,邊區(qū)文藝界遵循毛澤東在文藝座談會上所指出的方針,開始為工農兵服務,且產生了如《白毛女》《血淚仇》《抗日英雄洋鐵桶》等優(yōu)秀作品,但創(chuàng)作方面仍有缺陷,今后應向一些模范作品如《李有才板話》等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實際生活中去汲取題材。對于當前文藝活動,李卓然指出,在國民黨反動派積極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的嚴重局勢下,文藝界在創(chuàng)作上多寫鼓舞群眾勝利信心的作品,同時應注意加強時事宣傳的教育,使廣大群眾了解當前的政治形勢。因此,文藝工作者必須下鄉(xiāng)。③
11月3日,西北局文委召開邊區(qū)文教座談會,李卓然在會上講了話,柯仲平、江隆基、柳湜、李伯釗、胡友之等人參加。會議最后由李卓然綜合大家意見,提出目前邊區(qū)文藝工作中的具體任務為:第一,根據目前形勢,搜集最近邊區(qū)軍民在保衛(wèi)邊區(qū)自衛(wèi)戰(zhàn)爭中的各種模范事跡,及蔣管區(qū)統(tǒng)治黑暗腐敗情況,創(chuàng)作大批劇本、唱詞、歌曲、繪畫等供給地方及部隊需要;以鼓勵與提高保衛(wèi)邊區(qū)的必勝信心,克服目前某些區(qū)鄉(xiāng)干部及群眾中的太平觀念與疲沓現象,并進行各種戰(zhàn)時工作的具體教育。作品形式務求短小精干,適合群眾水平。第二,組織適合群眾及戰(zhàn)時活動的小型文藝宣傳隊,人數最多20 人,配以拉洋片、說書、演戲、音樂、創(chuàng)作、采訪、攝影等人材,其任務為配合地方進行戰(zhàn)時動員。第三,目前邊區(qū)某些文藝活動脫離實際,極不適合戰(zhàn)時的作風,及個別干部不安心工作的現象應設法轉變和糾正。會議決定當前邊區(qū)文藝工作的任務是宣傳邊區(qū)軍民在保衛(wèi)邊區(qū)自衛(wèi)戰(zhàn)爭中的英雄事跡,增強保衛(wèi)邊區(qū)必勝的信心。④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重點進攻陜甘寧邊區(qū),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并宣布留在陜北,領導全國解放戰(zhàn)爭。西北局也撤離延安,轉戰(zhàn)陜北和晉西北。10月,胡宗南進犯陜北失敗,軍隊從綏德撤退后,西北局機關由山西臨縣西渡黃河回至綏德。為迎接解放大西北的光榮任務,西北局和邊區(qū)政府的中心任務是努力生產救災、恢復邊區(qū)建設、加強支前工作等。在此形勢和任務下,1948年4月5日至7日,西北局在綏德召開陜甘寧邊區(qū)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張季純、馬健翎、林山、柯蘭、李季、高敏夫、蘇一平、王元方、王輝、石魯等人參加。習仲勛書記到會講話。他指出,配合恢復邊區(qū)建設,解放大西北,爭取全國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是邊區(qū)文藝界今后的工作方針。⑤會上決定籌辦全區(qū)性的文藝刊物,即邊區(qū)文協(xié)于8月15日創(chuàng)辦的《群眾文藝》,主編為胡采。4月22日,延安光復,西北局和邊區(qū)政府回到延安工作。10月19日,陜甘寧邊區(qū)文協(xié)召開魯迅逝世12 周年紀念座談會,到會有李卓然、于藻、張季純、馬健翎、林山、楊醉鄉(xiāng)、柯蘭、關君放、王一達、石天、賈芝、高魯、胡采、王輝、石魯、田益榮、張明坦、若飛、戈壁舟、王琳等二十余人。會議要求延安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工作、學習,發(fā)展文藝批評。⑥
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黨中央領導下,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會議內容之一就是總結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以來文藝工作的經驗與成就。由柯仲平、馬健翎分任正、副團長的西北代表團出席了大會。為了服務于大西北建設這一新的光榮任務,1950年9月21日至30日,由邊區(qū)文協(xié)提議的西北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在西安召開。西北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在大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指出,西北解放后,黨和政府總的任務是團結和教育各族人民,穩(wěn)步地徹底地掃除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切舊制度舊思想,建設一個繁榮、富強和進步的新西北。文藝工作者要配合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新的文學家、藝術家要深入到勞動群眾的各種斗爭中去,熟悉他們的生活,體會他們的情感,學習他們優(yōu)秀的語匯,把整個身心浸潤到所要表現的主題的核心中去。各族文藝工作者無論新的老的,都需要在政治思想上加以提高,如果不提高理論修養(yǎng),不深入實際生活,不鉆研寫作技巧,是不會有什么成就的。各族新老文藝工作者要克服“門戶之見”、“文人相輕”等封建習氣,在為人民服務方針下團結起來,開展西北文藝運動。⑦
各個時期文藝座談會的名稱、規(guī)模和范圍有所不同。名稱上,開始稱為文藝座談會,后來也叫文藝界座談會、文教座談會、文藝工作者座談會、魯迅逝世12 周年紀念座談會等,但總的都可名之為文藝座談會,只不過有的座談會如文藝界座談會和文教座談會,出席人員包括了群眾團體和教育界的領導同志。而新中國成立前召開的西北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名稱和性質就不同了。因為代表大會要進行選舉,產生委員會、常委會、主席、副主席等,還要通過章程,如《西北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章程》。⑧在規(guī)模和范圍上,座談會人數不等,少則十幾人、二三十人,多則可達200 人,參加者來自陜甘寧邊區(qū);而代表大會共有401 人,其中陜西52 人、甘肅46 人、寧夏24 人、青海31 人、新疆46 人、部隊60 人、西安市56 人、大行政區(qū)86 人(包括特邀代表)。代表中文學工作者133 人、美術工作者37 人、戲劇工作者122 人、音樂工作者51 人、舞蹈工作者23 人、曲藝工作者14 人、電影工作者7 人,其他為文藝組織工作者。⑨
西北局文藝座談會及西北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都是根據當時的國內形勢和黨的任務而召開的。易言之,西北局的歷次文藝座談會及西北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黨的文藝工作者會議和后來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推動下召開的,是在始終貫徹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下召開的,是為了建設和保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解放大西北、建設新西北的歷史任務而召開的。在當時的形勢和背景下,完成這些任務,都離不開文藝下鄉(xiāng),離不開毛澤東所說的“文司令”作用的發(fā)揮。因此,西北局召集了上述一系列文藝座談會和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
召開文藝座談會是各級黨委領導機關,特別是宣傳部門、文委和文協(xié)(后來的文聯)進行文藝工作的一種重要形式。西北局高度重視黨的文藝工作。文藝座談會及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由西北局委員會或常委會、宣傳部、文委、邊區(qū)文協(xié),以及下屬的隴東、綏德地委宣傳部等負責召集。西北局書記彭德懷、習仲勛和宣傳部長李卓然等參加了部分會議并發(fā)表了重要講話。特別是座談會的會議形式靈活,目的明確,議題集中,會期短(少則一天,多則數日),收效大,既總結經驗,也檢討問題,還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務。
西北局文藝座談會從陜甘寧邊區(qū)乃至西北地區(qū)實際出發(fā),重申并闡發(fā)了一系列有關黨的文藝思想和文藝工作的思想。諸如:黨的文藝工作的方向就是為人民服務,特別是為工農兵服務;文藝問題是政治問題,文藝工作的任務就是為一定時期黨的任務和中心工作而服務;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群眾,和群眾運動相結合,要下鄉(xiāng);要加強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加強對文藝工作者黨的文藝思想與政治教育;要打破“沒有舞臺就不能演戲”的觀念;要創(chuàng)造為工農兵的新文藝,發(fā)掘群眾中已有的文藝實踐,這是新文藝的源泉和寶藏;文藝工作者要努力工作、學習,發(fā)展文藝批評;新老文藝工作者要克服“門戶之見”、“文人相輕”等封建習氣。
西北局文藝座談會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文藝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檢討。如隴東分區(qū)的文藝活動自1941年后,一時形成演大劇和舊劇的風氣,脫離了群眾,如駐軍宣傳隊演出的《慳吝人》,業(yè)余劇團演出的《可憐的裴迦》《告密的人》以及隴東劇團的舊劇等均屬此例;“隴東文化”與“習作”等文藝刊物,不僅文字為工農兵所不易懂,且內容亦大部分充滿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情感。又如,綏德分區(qū)文藝工作雖然在為農民方面有了初步成績,取得了一點經驗,但在為工人服務方面做得還比較少,而為士兵服務方面是最弱的一環(huán)。在兒童文藝方面,尚缺乏適合兒童需要的新東西,如兒童表演的劇本,差不多是模仿或抄襲大人劇本,表現出來的是大人腔,究其原因是還缺乏和兒童實際生活相結合。西北局宣傳部認為,邊區(qū)文藝在創(chuàng)作方面仍有缺陷。西北局文委認為,邊區(qū)某些文藝活動脫離實際,如演舊劇,以及不適合戰(zhàn)時的作風,如劇團出發(fā)動輒五六十人,多到七八十人,動員牲口十幾頭。正因為仍舊存在一些具體問題,所以西北局才在各個時期召集了文藝座談會加以檢討,開展文藝批評,發(fā)展新文藝。
參加西北局文藝座談會的人員,絕大多數曾在邊區(qū)文協(xié)、魯藝、延大、民眾劇團、西北文工團,以及后來的西北文聯等部門、學校和團體學習和工作,都是文學藝術家,如柯仲平、魯直、張季純、馬健翎等。這一批人,堅持黨的文藝工作方向,執(zhí)行黨的文藝政策,為陜甘寧邊區(qū)建設、為西北地區(qū)的解放和建設,為黨的文藝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
綜上所述,自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以后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北局在其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的分區(qū)、邊區(qū)及至西北大區(qū)一級,大致上每隔兩年都要召開文藝座談會,每年又召開兩次,而且越開越大,從文藝座談會開到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從隴東、綏德到延安,再到西安。雖然這方面的資料尚不夠特別豐富,但相較同時期其它中央局和中央分局,西北局召集的文藝座談會相對較多,因而資料也較豐富,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記憶,在延安時期文藝工作研究中值得關注和回顧,遂成此文。
注釋:
①《解放日報》1944年2月2日。
②《解放日報》1944年5月15日。
③《解放日報》1946年8月11日。
④《解放日報》1946年11月9日。
⑤《群眾日報》1948年4月16日。
⑥《群眾日報》1948年10月30日。
⑦王焰:《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9 頁。
⑧西北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秘書處編:《西北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1951年,第349 頁。
⑨西北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秘書處編:《西北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1951年,第8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