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言昭
我和馬烽先生挺有緣分的,記得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在一篇作文里寫到了他的一本小說《韓梅梅》,講的是一個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養(yǎng)豬的事。
作文題目叫《我的理想》,我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做個養(yǎng)豬的姑娘。因為豬肉可以給大家吃,吃了豬肉身體也會健康的。我要向韓梅梅學習那種不怕人家諷刺,不灰心的精神。我要把豬養(yǎng)得很大、很好。”
我怎么會想到韓梅梅的呢?一次,爸爸丁景唐帶回家一堆書,我看到有本書的封面,畫的是一個姑娘在喂豬,一群小豬圍著她,非??蓯?。正好老師出了個作文題目:《我的理想》,我立刻想起正在看的《韓梅梅》,順手寫了養(yǎng)豬的她。當時我光看了封面,沒有看作者是誰。若干年后,才知道是鼎鼎有名的馬烽先生。
1993年3月,我和爸爸丁景唐應邀到湖南常德去參加丁玲國際研討會,開會地點在桃花園賓館。我和爸爸到賓館餐廳去的路上,看到一個高高的先生,上了一點年紀,但是走路很精神,旁邊有位眉目清秀的中年婦女,穿戴很得體。后邊還跟著一大幫子人,我想這大概是個什么大領導?不經意地朝他們看了一眼。爸爸對我說:“這是馬烽同志?!闭f著上前與馬烽打招呼,又向他介紹了我。馬烽立刻主動與我握握手,“好啊,好??!”于是,大家一起朝餐廳走去。
跟著馬烽先生的人很多,差不多坐滿了一桌,我與爸爸就坐在另外一桌上。過了一會兒,馬烽先生的秘書老趙走到我們面前,說:“馬烽同志請你們過去?!?/p>
到了那一桌,我站在桌邊正不知道坐在哪兒,馬烽先生看見了,就招手讓我坐在他旁邊,我忙說聲“謝謝”,也沒想到謙讓,就坐在他旁邊了。我們邊吃邊聊,我記得他問我的第一句話是:“你是否知道孝義縣?”我一聽就笑了,說:“當然知道,我還知道那里的木偶非常發(fā)達。”他聽了,顯出很驚奇的神色,意思是說:你怎么會知道的?我說:“我寫過一本《中國木偶史》?!薄傲瞬黄穑瞬黄?!”說著舉起酒杯要和我碰杯,我連忙拿起水杯,說:“馬老師,我不會喝酒,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嘛?!薄靶校?,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一邊拿起酒杯輕輕地喝了一口,一邊對我爸爸說:“你女兒真厲害?!卑职终f:“她還要好好向你們這些老前輩學習呢?!苯又职钟謱ξ艺f:“你還不知道,孝義是馬烽同志的家鄉(xiāng)?。 痹瓉砣绱?!
我們在湖南與馬烽夫婦拍了好幾張照片,回家后我去洗印了馬上寄到山西太原。1993年4月18日,馬烽先生來了封信,說:“照片收到,謝謝。很高興在桃花源結識了你父女二人,希望你們有機會到太原來,我的通訊地址和郵編信封上有?!边€把電話告訴我。
馬烽是我國第一代“山藥蛋派”的老作家,前期有趙樹理為主帥,后期有馬烽為旗手,使一個“土里土氣”的文學流派稱雄文壇數(shù)十年。他們“崛起”于1940年代的晉西北革命根據(jù)地,新中國成立后分赴全國,1950年代中期先后回到山西。馬烽從1940年代到1990年代,寫了半個世紀的農村小說,而且始終跟蹤著農村的每一步發(fā)展。
馬烽先生在生活上也始終保持著農民樸實的作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他擔任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可他不住作協(xié)分配的新房子,一直住在魯迅文學院兩間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做飯、辦公、接待客人、寫文章,都在這小屋子里。
1993年夏天,有位記者來采訪我爸爸,問起父母的結婚證書。我想我也去問問馬烽先生,如果他有的話,那可太棒了。1993年8月7日,我收到馬烽老師的夫人段杏錦的信,她在信中說:
信中提到的我們的婚書,‘文革’前我一直把它放在箱子底上保存,因為它太寶貴了,丁玲是主婚人,沙可夫是證婚人,這是很難得的。但可惜的是‘文革’中丟失了,同時丟失的還有一塊彩綢上作協(xié)的許多參加婚禮人的簽名,上邊有許多大作家的名字。有什么辦法呢!這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是啊,這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啊!
1990年代初,我正在準備寫《丁玲傳》,我想馬烽與丁玲很熟,何不向他打聽關于丁玲的事情呢?1993年7月20日,馬烽先生給我來信了。他說:
《丁玲在文講所時的一些情況》,是84年在廈門大學開丁玲創(chuàng)作研討會時我的發(fā)言,后由廈大中文系教授莊鐘慶同志根據(jù)錄音整理的。據(jù)說發(fā)表在當年天津《文藝??飞?,湖南編的會議專刊上也有。但我都沒有看到過。除此以外,只寫過一篇悼念丁玲的文章,題目叫《歷盡嚴寒梅更香》,發(fā)表在《文匯月刊》86年5期。
收到馬烽先生的信后,我又去信,問及有否與丁玲的合影。1993年8月7日段杏錦老師回信道,“7月下旬的信已收讀……可惜馬烽沒有和丁玲同志照過一張照片。五十年代經常在一起,那時沒有照相的習慣,自己又沒有照相機。同時也覺得今后照的機會很多。誰知她一受批判,我們就離開了北京,就沒有照的機會了。當然,在后來‘文革’中她在山西農村時,和平反后如抓緊機會還是能照的,可惜都失掉了好時機。這又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p>
2000年左右,我開始收集有關梅娘的材料,想為她寫一部傳記,按照往日寫傳記的習慣,給一些我認為了解梅娘的前輩寫信。馬烽先生也是其中一位。2002年5月17日段老師來信說:接到我的信后,問了馬先生,他說,只是在北京開會時見過梅娘,對她不了解。提供不了對我有價值的材料。
我想一位只見過我一面的前輩,能夠不厭其煩地回答我的提問,體現(xiàn)了對青年作者的愛護和提攜,感恩不盡。
馬烽先生身體一直不佳,自從2001年11月住醫(yī)院后,一直到2002年還在醫(yī)院,有多種老年病,高血壓引起心臟病、肺氣腫,哮喘又加重,一人住院,全家人都忙,每天送三餐飯,要陪在旁邊,把夫人累壞了??墒邱R烽先生還惦記著我爸爸,讓夫人寫信時,問候我爸爸,說:“您爸爸是個很有貢獻的出版家,希望他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