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兮
老劉是石城檔案館的研究員,毛高的朋友。
我從省城回到章鎮(zhèn),為了完成課題的論文研究,需要查閱一些關(guān)于章鎮(zhèn)的地方志資料。毛高這次陪我去石城檔案館找老劉,我們選擇步行龍山古道,還有一個原因,替我媽完成龍泉寺供養(yǎng)的心愿。
龍泉寺正好在我們途經(jīng)的龍山古道上。
從龍泉湖坐船到岸,天已經(jīng)黑了,走龍山古道,正好在龍泉寺的寮房可以住一晚。
龍泉寺的方仁和尚是我的朋友。我跟他的認識,還要從多年前說起,那時候我媽是龍泉寺的香客和供養(yǎng)人,每年正月總有一回初一或十五,寺里的第一炷香要留給我媽來敬。
記得以前我陪我媽去龍泉寺燒香,要起大早,出門時,啟明星還在東方的天空。一路上,我們之間沒說一句話,只能互相聽到彼此的腳步聲,有時我很害怕,便問我媽一些問題,她也不回答我。后來我知道,我媽是個虔誠的信徒,每次去寺里燒香前,她所有的話是要在拜了菩薩后,祈禱完后,她才能跟我講。
敬完香后,很多人來到龍泉寺的章山峰看日出。我也不例外,紅彤彤的太陽從遠處的江面上升起來,太陽真大,太陽真紅,這是我對龍泉寺最初最美的印象。
多少年過去了,我還是這么跟方仁和尚說:在龍泉寺的章峰,可以觀到天下最美的日出。這次,天氣不錯,我和毛高,明天還可能看到最美的日出。
大地還未徹底黑下來,天空還有一抹光亮,照在龍山古道的青石板上,森森逼人。我感到背后的風聲有些陰涼,在初秋的密林中穿行,偶爾聽到夜鳥鳴叫,氣氛有些驚恐。抬頭看遠山,仿佛黑影襲來,再往上走,聽到水聲。我知道我們已來到章山山脈龍山南坡的山腰上。這里有一口泉,清泉咕咚咕咚從石縫里冒出來,形成一個小的水洼地,人們叫它“枯堂坳”。泉水四季都這么咕咚咕咚地冒著,所以這片低洼的地方積水總是很少,沒有形成水塘。泉水,在連綿的九十里章山山脈隨處可見,這口泉流水量不大,如果不聽聲音并不顯眼。不過,關(guān)于這泉,有一段傳說卻是另一番景象:相傳朱元璋兵敗陳友諒,經(jīng)過這里修整,忽見一條飛龍從洞口噴薄而出。后來他取得天下之后,當?shù)厝税汛说氐恼律缴矫}改稱為龍山,把這口泉水叫做龍泉,龍泉經(jīng)過溪流流進大冶湖,人們習(xí)慣把這一段叫做龍泉湖。
龍泉寺建在這泉的上面的不遠處,相傳當年是洪武皇帝親筆御賜“龍泉寺”墨寶,并在此立碑為證,龍泉碑以前還在,后來被人偷走。我問過我媽,我媽說:好像有這么回事,碑應(yīng)該還在吧。
我后來親自去看過,周邊荊棘和茅草密布,有一條小道從龍山古道旁伸過去,龍泉碑早不見蹤影。這次走到這里,又聽到泉水嘩啦的聲音,我想起了龍泉碑的事。我問隨行的毛高:龍泉碑這事,你信嗎?
他說:應(yīng)該可信吧。
我又問:有記載嗎?
他說:口口相傳。
一路上,我們拾級而上,也有幾個下山的旅人,他們行色匆匆。
按照章鎮(zhèn)當?shù)厝苏f法,不走山寺之路。因為在過去,常有趕尸人從龍泉寺背著親人下來。如果遇到,要遠遠躲掉,并背對這些人,等他們走遠了,還要拍拍身上的塵土,以防死者的魂魄附在自己的身上。所以,無論有沒有趕尸的人走過,只要遇到迎面而來的人,我們總是習(xí)慣性地拍拍衣服。
我還記得我媽說過,趕尸人過界碑,死者的魂魄只要聽到生人的聲音,最容易魂魄附體。我媽提到的界碑有兩塊,一塊在龍山的南坡,一塊在它的北坡。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媽還說過,龍泉寺護佑的范圍在南北兩塊界碑之間。
其中的一塊界碑便是南坡的龍泉碑。這么說來,龍泉碑可能真實存在的。或許,它早就淹沒在雜草叢生里。
后來,我當面問過方仁和尚,他說他們找過界碑,但沒有它的下落。
這次經(jīng)過龍泉寺小住,我依舊對龍泉碑的下落抱有興致。如果能夠?qū)さ浇绫南侣?,該是多么令人驚喜。當我把想法告訴毛高時,他卻表現(xiàn)出異常的平淡。
他對我隨口而說的話,并不抱什么希望。畢竟,我們只是路過龍泉寺,也沒有找碑的打算。
我說:如果不費什么力氣的話……
他打斷了我的話說:章鎮(zhèn)文化站搞過一次田野考察,也沒什么結(jié)果。
對了,我才想起來毛高的身份是章鎮(zhèn)文化站干事,整理章鎮(zhèn)的史料和傳記也是他的工作,顯然我是不該忽略他的存在。
我對他客氣說:這事還得靠老伙計的關(guān)心支持。
他釋懷地笑了笑說:以后,有什么事盡管說吧。
也好,說不定,他還真能幫到我。比如這次去檔案館查閱資料,也是靠他疏通的關(guān)系。
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龍泉寺的山門,這時再回頭往下看,遠處的夜色里,有零星的燈光,那是村莊發(fā)出的光。如果是白天,還能看到這初秋的楓林,楓葉還未紅染,櫟樹的葉子依舊茂密。
風呼啦啦地吹響山谷,山中已經(jīng)涼了。
方仁和尚給我們安排了住處。今天的香客不多,寺里顯得有些僻靜,月亮照進來,我在院子里踱步,不只是我一人,有幾個香客還在一起討論白天上山的事。其中一個香客說:從北坡上,九百九十九級臺階,從南坡下會不會也是這樣?年長者說:一定會這樣。這么多年,來過很多次龍泉寺,可我從來沒有一回數(shù)完過,很多人像我一樣從小都這么數(shù)過,卻沒有完整數(shù)完過。
空寂的山里,除了山風明月疏影,最燦爛的當屬這龍泉寺了。明亮的燈火已經(jīng)把寺廟照得透亮,再也不是以前的舊寺,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我一個人走出院門,坐在山門臺階上,月光斑駁地照在青石上,它反襯的藍光照出松鼠的跳躍和苔蘚的幽暗。圍墻上的貓眼睛發(fā)出的綠光正在逼近夜晚的真實。貓看見的,是否是我想象的真實?夜深了,林間里也會晃動動物們的響動,晝出夜伏的它們,在暗處看著我,會不會像在龍泉寺里,如我見到佛像。那時,我一動不動,坐在山門的石階上,聽著風聲,這里的月光,一點不變,還是安靜,風也不能使它動搖。
我在想些什么呢。
確切來說,抵達這里后,想什么都是平庸的……
我起身返回龍泉寺時,不禁地打了寒戰(zhàn),借著月光,我抬頭一看,院門上“龍泉寺”那幾個字不知什么時候剝落不見了。
毛高已經(jīng)睡著,他睡覺發(fā)出的呼嚕聲,可以穿透墻皮,進入別人的夢里。我有時擔心這個早睡的人,他的夢境里,從未出現(xiàn)過自己。我在清幽中常常是一覺天亮,今晚毛高鼾聲如雷,他正在阻止我的夢想。
毛高和我是漁村一起玩大的朋友,我每年回到章鎮(zhèn),他都要陪我?guī)滋臁_@次,也是這樣的。今天早上,我們從湖心島村坐船,結(jié)果是漁船在龍泉湖上游蕩了大半天,毛高安排我在船上垂釣和吃漁家宴,耽誤了行程。也好,在龍泉寺逗留兩天,也可與方仁和尚敘敘舊,說不定還能打聽一些關(guān)于龍泉寺的事,對我的課題研究也有幫助。
這些年,每想起龍泉寺,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它破敗的模樣:凌亂的石獸和丟棄的斗拱,年久失修的龍泉寺墻體和漏水的屋頂?,F(xiàn)在,一切已經(jīng)改變,前不久,鄉(xiāng)里組織了一次商賈捐修活動,修繕了它的正殿和禪房,又重新給龍泉寺做了院墻。兩棵幾百年刺槐也用柵欄圍了起來。方仁和尚是負責龍泉寺日常事務(wù)的住持,這里的香火越來越旺,所以供養(yǎng)的人也多了起來。
我坐在院子的石凳上,天氣真的涼了,久坐的話,屁股有點麻木。我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時候,我祖母還活著,她是個小腳的女人,她背著半袋魚干,一步一步走著去石城賣魚干。我跟在她后面,通常歇腳三回,一次在龍山古道南坡的山腰的龍泉,另一次就在山巔的龍泉寺山門,最后一次在龍山北坡的腳下。
那時,我的祖母也讓我數(shù)過石階有多少級,但我沒有一次數(shù)明白。
我數(shù)著、數(shù)著,有時越來越瞌睡,祖母會拿最恐怖的狐仙鬼怪故事嚇唬我,趕尸人的故事也沒少說。
龍泉寺的清晨,鳥鳴清脆,我和毛高早早起床,在正殿燒完香后,來到山林間,往下走是一條蜿蜒的小道,這條小道通向哪里我并不知道。人走出來的路,一定有出處和來歷,我們好奇地往下走,參差的樹林和茂密的灌木林遮蔽了前方。毛高打起了退堂鼓,他說:小路那么難走,我們還是回吧。他膽子還像以前那樣小。
我笑著說:大白天,還能遇見鬼嗎?
毛高硬著頭皮向前走,天越來越亮,當我們走到一片山間一處開闊地時,眼前的一切都讓人吃驚,原來這里有好多墓塔。毛高說:這個鬼地方。
我笑著說:這還真是一個鬼地方。
我來龍泉寺也有好多次了,從未聽人說過這墓塔的事。我問毛高:你在章鎮(zhèn)這么多年,知道龍泉寺墓塔嗎?
他搖搖頭,說:我在文化站這些年,走訪過章鎮(zhèn)很多地方,真不知道有這么個鬼地方。
這里晨霧繚繞,如果不是到處林立高低不一的墓塔,我還以為誤入了人間仙境。墓塔由磚石混搭而建,有十來座,有的已經(jīng)傾斜或倒塌,目測高度兩三米吧。這里很少有人來過,長滿青苔的塔座久未清掃,幾支燃燒過的香火還在,也許是多年前的。
我笑著對他說:這難道是武俠傳說中的禁地?會不會藏有什么武功秘籍吧。
他說:拉倒吧你。
(2)直流反接 直流反接斷弧焊接時,焊接電弧偏吹較大,焊條端部熔化速度較快,熔池不能送到焊縫背面,熔池溫度高,焊條熱損失嚴重,焊條藥皮脫落較多,易出現(xiàn)焊條沾粘現(xiàn)象,不能滿足焊條電弧焊打底需求(見圖2)。
我看他一臉正經(jīng),我說:說不定還有寶藏呢。
在這靜寂的地方,有些墓塔被荒草覆蓋了,露出殘破的石獸,顯得荒涼,但碑文記載的卻是他們的文成武德,事跡非常有趣。時間最早的碑文是洪武十年,碑文記載了宗慧住持的童年故事,三歲識字,七歲作詩,十歲出家,十三歲成龍泉寺住持;還有一碑文記載真寶住持的功夫了得,七歲拜師學(xué)藝,十一歲剃度,宣德三年被朝廷授予教師。塔碑上刻著字,仔細辨認,才能略知一二,它記載的是龍泉寺和尚的生平和功德。
毛高說:不單是文人騷客喜歡吹牛,六根清凈的方外之人也不例外。
出于自己職業(yè)敏感性,我馬上意識到這些墓碑銘文可能跟龍泉寺的歷史文化構(gòu)成對應(yīng)關(guān)系。我說:關(guān)于墓塔的事,我們回去可以問問方仁和尚。
毛高說:看來這次得在龍泉寺多待幾天了。
我說:或許也能找到你喜歡的東西。
毛高說:為何縣志卻未曾記載?
關(guān)于墓塔,也許龍泉寺的藏書室可以查閱,我想,一座千年古剎總有蛛絲馬跡可見,它不可能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
方仁和尚正在上早課,院子里有零星的香客走動,他們都來自章鎮(zhèn)附近的村莊,大多是中老年人。毛高和其中一個老人站著說話。這個老人,背微微躬下去,有些佝僂,他們以前好像認識。
老人說:龍泉寺啊,在我小的時候,它只有一間矮小的正殿和一間偏房,大雄殿是后來建的,以前的早毀掉了,以前的正殿成了禪房,現(xiàn)在的大雄殿門口的生鐵大香爐還是原來的,山門原來有一對大石獅子,被人盜了。
毛高說:你記憶力真好,你聽說過墓塔嗎?
老人說:你說的是龍泉寺和尚的墓園吧。
毛高點了點頭。老人說:那地方啊,以后少去吧。
毛高問:有什么講究嗎?
老人搖搖頭說:以前大人都這么跟我說的,我也只好這么跟你說了。
毛高又問:你去過墓塔嗎?
老人說:去過,我在人民公社放羊時,在那里丟過羊呢。
他大概是因為丟過羊的緣故,也不愿意多說墓塔的事。
我問:羊是怎么丟的?
他說:羊掉到陷阱里死了。
我問:那里怎么會有陷阱呢?
他說:后來發(fā)現(xiàn)是墓穴的地道塌陷,有人把它們填了。
哦,墓塔原來是有地道的。毛高對龍泉寺的興趣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本來,我們?nèi)ナ钦依蟿ⅲ菫榱藥臀也殚喴恍╆P(guān)于章鎮(zhèn)的史料,這次他卻主動要在龍泉寺多待幾天。我想,這樣也好,對于龍泉寺,我也好奇。
況且這里的環(huán)境清幽,也是難得的清修之處,我很喜歡。
上午,我們應(yīng)約來到方仁和尚的茶房小坐。我向他說明了來意,他指著書柜說:說來慚愧,那些經(jīng)書的木刻本還是香客和居士最近贈的。方仁和尚的話讓我們感到詫異,這座古寺幾百年來竟然沒有一本自己的藏書。
他看到我們滿臉的困惑,笑了笑說:這是實情,寺內(nèi)以前是有過一些藏書,因為某些原因人為被毀,有些流落民間,明朝的本道和尚在龍山建立龍泉寺,他還是一位對詩書都頗有造詣的僧人。
毛高對本道和尚的事跡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這跟他職業(yè)有極大關(guān)系,他一直對當?shù)孛袼缀臀幕氖占信d趣,這次他愿意幫我去石城檔案館找老劉,也是這個原因。
毛高問:本道和尚的詩書有傳承下來的嗎?
方仁和尚說:沒有,他的墓還在,有關(guān)他的書法碑刻,是一座僅存孤碑,可惜的是我來到龍泉寺前被人偷走了。
真是令人遺憾。不過方仁和尚愿意帶我們?nèi)タ纯幢镜篮蜕心埂?/p>
毛高告訴我,康熙年間《大冶縣志》有過記載:龍泉寺碑,龜趺,青石,高五尺,寬二尺,厚五寸。本道住持題寫碑文,立龍山龍泉寺山門外青石臺階。他以前在石城檔案館查過影印的縣志。
本道和尚的墓不在塔林里,它在龍泉寺的后山上,離龍泉寺不遠,向東走一段土路,穿過一片竹林,我們來到一處被石頭壘砌的圓形土堆前。
方仁和尚說:這是本道祖師的埋骨地。
墓冢周圍沒有墓碑,也少有人祭拜,顯得有些寂寥。他說:佛家講空,一切塵緣化了。
毛高說:本道祖師姓甚名誰,有記載嗎?
方仁和尚說:出家人塵緣了無,只有法名本道。
我圍著墓冢走了一圈,只有一處方孔的碑座在墓冢的北邊。
顯然,這墓冢原來是有碑的。
墓塔都有碑記,本道祖師的墓,也不至于這么寒磣吧,碑的丟失,是人有意而為的。那么,墓碑又寫了些什么呢。
方仁和尚說:墓塔的碑文是住持的門下居士捐資修建的,碑文是居士請人寫的。
按他這么說來,墓塔的碑文寫得夸張而戲說是這個原因。
我有我的看法,墓塔以后還得再去一次,或許還有另外的發(fā)現(xiàn),那位老人不說有墓道嗎?
我說:方仁師父如果方便,有機會請帶我們一起去墓塔看看吧。
方仁和尚搖搖頭說:寺里規(guī)矩,我不曾去過,也不方便去。不過我的茶房有墓塔碑刻的圖冊,也有碑文記錄,我送你一本。
回到方仁和尚的茶室,他拿給我們一本彩色的圖冊,說:這是寺里的居士自己拍攝和制作的,因為我們從不主動提及,香客很少知道有墓塔的存在。
圖冊封面寫著“考碑記”三個大字??跉獠恍。瑢崉t是一些圖片加說明文字。我們翻閱了圖冊,每座墓塔都有照片,墓碑上的字還有特寫,即便如此,有些字已經(jīng)斑駁或脫落,旁白寫著很多“X”,只能靠猜。
有了這本圖冊,毛高如獲至寶。他對方仁和尚說了一些客氣話:多有打擾,以后再來拜訪云云。他向方仁和尚告別,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不是打算多待幾天嗎?
離開龍泉寺,我們從北坡下山,龍山南坡和北坡的樹木不盡相同,南坡上向陽的楓樹林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燦爛,北坡卻是翠竹蔥蔥。竹林里,陰涼的風不知方向地吹著,我心里默數(shù)著青石板臺階,但數(shù)著數(shù)著,好像多數(shù),又好像少數(shù)了一塊。
我們來到了北坡山腳的第一塊青石板上,這里也是北坡龍山古道的起點,“龍山古道”四個大字的石碑依舊立在古道邊。青石板上的坑記猶在,背夫走卒,私鹽越貨,什么人留下的,無從考證。山中一宿,仿佛時間停頓,寺山外的河西工業(yè)園區(qū),工地一片繁忙……而沿路的村莊,它的墻上寫滿了“拆”字。對比山中的無限寂靜,這里的喧嘩和繁復(fù),令人蒼茫。這仿佛是說山中一日,人間已是千年。
毛高還想著碑的事,他說:龍泉寺,碑的故事,大有文章。
本來我們是去石城檔案館查閱章山故城的史料,沒想,他又對龍泉寺的碑有了極大的興趣。
我說:檔案館也許有龍泉寺的資料。
毛高說:以前,我查閱過關(guān)于章鎮(zhèn)的史料傳記,關(guān)于碑的記載從未有過,龍泉寺的碑刻可以給章鎮(zhèn)的歷史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思考。
但,龍泉寺的碑刻多以墓碑為主,墓塔的碑文多是記載和尚生平的碑文,其史料意義并不大。毛高并不認同我的看法。他以為龍泉寺可能隱藏著一個我們目前無法知曉的秘密,關(guān)于龍泉寺,他堅信有著一段隱秘的前世。
他笑著說:這是直覺,沒有理由。
我說:或許那只是一個傳說,像章鎮(zhèn)所有的傳說那樣驚悚、志怪、傳奇吧。
毛高說:那幽微處光亮,也許這就是我們尋找的部分。
這些年,他在文化站上班,他對史志、口頭傳說、民間故事的整理已有多年,形成了自己的做事習(xí)慣。
到達石城已經(jīng)下午,從道士袱乘公交去黃石磯,老劉在那里等我們。
老劉微笑著跟我們握手,毛高向他介紹我,說:毛細是我們章鎮(zhèn)走出去的青年學(xué)者,大學(xué)老師。
老劉戴著黑框眼鏡,五十來歲,頭發(fā)有些謝頂,他說話的語氣不緩不急,他客套說:毛老師,以后請多指導(dǎo)。
我們互相客氣一番后,來到檔案館查找當年章山故城的歷史資料。我在大學(xué)從事地方志的研究和教學(xué)。這次回來,也想通過毛高找到一些一手的資料,地方志一直是傳承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研究當?shù)仫L物和史實的載體。從毛高口里得知,老劉也是地方志的研究者,他有章鎮(zhèn)的好多故事,他還送我一本他的新著《石城地名考》。
下午的時間本來短促,我們也來晚了,我一直忙到天黑,老劉一直在辦公室等著我們。我們查閱到的資料,老劉便把它們影印好。我在檔案館查閱了一些明清的縣志,但關(guān)于龍泉寺的記載,幾乎沒有。明末清初的《讀史方輿紀要》倒是有章山的粗略記載:自縣北二十里牛馬隘山,連綿為章山,自章山以至縣東九十里道士洑,脈皆相連。連綿起伏的九十里章山,幾千年來,南北唯有一條陸路官道,貨物通過龍泉湖上岸后走龍山古道到達道士洑貨物集散地,到達道士磯碼頭,再運往各地。
我當時的感想是,在這么個商賈云集的地方,這些商賈有了錢,他們便集資在古道經(jīng)過的龍山修了龍泉寺,供過往的信徒們朝拜。
老劉認為:那時候,龍泉寺是這些商客的祈福之地,也是他們避世的家園,戰(zhàn)爭、饑餓和瘟疫,南來北往的人,他們在此停歇,龍泉寺成了他們安放心靈的棲息地。
但是毛高不這么看,他覺得龍泉寺必然有自己的故事,它不可能聽從傳說和猜測,毛高說,人類有了碑,它一定有碑記,先人的功勛和事跡,碑承載的是他們的榮光和事業(yè),傳說只是它的佐料。但龍泉寺那么多碑,或許隱藏了一段自身的故事。
毛高的話也提醒了我,立碑和立傳是近似于宗教的神圣方式,不可不看。
我和毛高當場商議決定,對龍泉寺再進行一次走訪,不僅僅是止于對方仁和尚的訪問,我們以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
這種方式早存在于鄉(xiāng),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聽我祖母講過我曾祖父在章山深山采藥的故事,他尋訪最多的人不是當?shù)氐睦现嗅t(yī),而是章山的放牛人和砍柴人。
我以為龍泉寺碑不應(yīng)以獵奇的心理,印證傳說和志怪,碑的意義還應(yīng)該從歷史和人的角度得到關(guān)照。
毛高仿佛自己已經(jīng)勝券在握,他認為龍泉寺碑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不久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理由是他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往寺中古老的密道。龍泉寺碑已經(jīng)散落民間,龍泉寺在歷次的社會變革中,這些不起眼的碑刻,以另一種形式被擱置和埋藏。
他笑了笑,說:在寺里找碑,不如去尋常百姓人家。
我們的想法,竟然有了相似的地方,接下來,該是如何行動的時候。
老劉無意中說到他家的一位親戚在章鎮(zhèn)的章山村,房子拆遷后,在自家地基上發(fā)現(xiàn)一塊碑,經(jīng)他和文物局的專家確認,這塊碑竟是白閣老的墓碑。白閣老是何許人也?他生前是戰(zhàn)國時期的吳國太宰,長期駐守于大冶湖入江口的章山故城。
龍山古道北坡下的涼山村也在拆遷,也許可以提供一些關(guān)于龍泉寺的陳跡構(gòu)建。
所以,我們臨時決定回去的時候去那里看看,說不定也會找到一些有用的線索。
第二天回去的時候,我們坐車從黃石磯先到了西塞山的涼山村。如果直接回毛村,還得去韋源口,從韋源口坐船到龍泉湖,這需要繞一個大圈。
涼山村已經(jīng)搬得空空蕩蕩,幾只流浪的貓貓狗狗警惕地看著我們。
挖掘機已經(jīng)把房子扒得殘垣斷壁,大多數(shù)房子都是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這些房子是近年建的。但有的卻是青磚瓦房,甚至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也可以在這里看到,可惜的是只有幾面土墻立在那里。以前的梁棟已經(jīng)被人拆走,石門墩和屋檐的石頭構(gòu)件還在。還有一個人,像是巡查的人向我們走來。他遠遠地喊話:這里都是危房,不要在此逗留!
他疑惑地看了看,盤問說:你們是干什么的?
毛高說明來意,他反而顯得格外熱情,主動地帶我們?nèi)タ匆恍├戏孔拥睦衔锛?,原來他把我們當成了收購鄉(xiāng)村舊物的小販。
他說他叫胡大塊,是拆遷辦的巡查安全員。
我頭一回聽說這么個角色,我們稱呼他“胡巡查”,他很高興。
既然如此,我們就裝一回商販吧。以我和毛高對鄉(xiāng)村舊物的理解,這一點足以以假亂真。
他給我介紹了村中的青磚瓦弄和舊時器物,我們都不感興趣。他問我們:你們想要看什么?
毛高問:有沒有石刻或碑刻一類的東西?
他想了想說:這類石雕石刻早被人收走了。
毛高說:你再想想,碑刻,甚至是宋元的墓碑也可,明清的線裝木刻本也行。
他說:我?guī)湍阏艺铱?,可能會有,你們給我留個聯(lián)系電話吧。
毛高和他互留了聯(lián)系方式后,他還帶我們?nèi)チ艘粋€地方,他說:你一定會對這個地方感興趣。
他把我們帶到一個被挖掘機挖過的祠堂門口,他說:胡氏祠堂的屋基被挖出幾根方形石塊,它的雕花很精美,你們可以看看。
果然,如他所說,這些飛禽走獸被鏤刻在上面,栩栩如生。
毛高說:價格合適的話,他全要了。
那人“嘿嘿”一笑,故意吊毛高的胃口,說:回頭談,電話說吧。
我對那些石刻雕花并無興趣,我感慨說:如果能找到碑刻之類的東西多好。
他說:可以幫忙找,說不定真有。
毛高一路興奮,他有好多的想法,他說以后要多走訪一些村落,收集一些有關(guān)碑的故事,盡可能收集一些石碑。
我正好在休年假,我說:這段時間我想跟著你一起到處走走。
他很樂意地答應(yīng)了。
接下來幾天,我們決定先去龍泉村走訪。毛高說:章山南坡下的龍泉村離寺廟最近,也許能發(fā)現(xiàn)什么。
我抱著試一試的心理,跟著他走一趟。
龍泉村與龍泉寺,至于是先有了龍泉寺,還是龍泉村,沒有人知道。
村里的老人說,它們都是因為龍泉湖的緣故。龍泉湖因為龍泉溪的匯入。它們之間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我們了解到,龍泉寺最早是建在龍泉湖畔的飛鵝山邊,這是章山山脈的余脈,后來因為洪水的原因,搬遷到龍山古道上的涼亭。至于是哪一年搬遷重建,沒有人說得清楚。
老人的這種說法,徹底打亂了我們對龍泉寺的想象。有時,可以信以為真,它是假的,有時它卻是真的,我們認為這是他個人的道聽途說。
這跟方仁和尚的說法不一樣,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把工作繼續(xù)進行下去。
毛高說:我記得下黃灣的那片竹林有棺墳,是興國州李氏家族的太公墳,墓碑上寫著康熙三年立碑于龍泉湖畔的龍泉寺旁。
下黃灣在飛鵝山的東邊,這么說,龍泉寺康熙年間還在飛鵝山,章山上的龍泉寺又是什么時候建的呢?老人所說應(yīng)該沒錯。那么方仁和尚所說,是否有錯?
我無從考證,但是墓塔可見最早的記錄是在洪武年間的墓碑,當然有些碑文早就模糊不清。
現(xiàn)在的飛鵝山,是一片茂密的樟樹林,幾百年樹齡的樟樹有幾十棵,幾乎看不到有寺廟的任何遺跡。也許一場洪水已摧毀它的所有,也許是時間已經(jīng)抹平所有記憶,他們選擇了遺忘性記憶,災(zāi)難已不再存儲在任何文字里,所有的碑記是它的豐功偉績的記載,我們忘記了曾經(jīng)的傷痛和悲憤。
有一年,我叔的女兒十多歲溺水而死,我叔把她卷著草席裝進自制的條形木盒里,埋在章山的某處山坡,不立碑記,時間不久,關(guān)于她的所有印記緩緩消失于章山的草木中。我想,難道他不悲慟嗎?但他遵照習(xí)俗,必要的遺忘,甚至沒有任何記號,仿佛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
章山多寺廟,像龍泉寺這樣的寺廟不計其數(shù),因什么原因毀掉的也不計其數(shù),一次又一次被毀和重建,碑文上刻著他們的名字,我卻無法識別他們身份,這樣的名字在今天還有諸多重名,如果不是有立碑時間,我會以為他們的大名是我的熟人、朋友或者同學(xué)。
其實刻在這功德碑上的人名,已經(jīng)斑駁,甚至剝落不清,像一個個傷疤,已經(jīng)結(jié)痂,然后整體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問毛高:你信他們說的嗎?
毛高沒有直接回答我。他跟我討論了另一個話題,龍泉寺,也許是章鎮(zhèn)附近所有寺廟的傳說,并未特指。
我研究過章鎮(zhèn)的地方志,不到兩百年的時間,山川河流的名稱業(yè)已更名了好多次,甚至是兩個地名完全置換過來?!渡胶=?jīng)》記載便有章山,《史記》更是清楚記載武昌章山,直到明末清初《讀史方輿紀要》這里還叫章山??墒堑搅嗣駠?,關(guān)于章山的稱謂只有我的家鄉(xiāng)這么叫了。章山也改成黃荊山,不久前又改為黃金山。嗚呼。
因為章山在古代的屬地的變動,我已托人幫我查找《武昌志》《江州志》和《興國志》,是否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龍泉這一地名,也并非一直沿用,唐宋時期它還叫龍泉,明代叫白墳堡,清時又改回龍泉。龍泉寺近代卻被稱作下廟,現(xiàn)在又改回來。
我想,每次改名一定是發(fā)生了什么,總有原因吧,但沒人記載下來。
章山,這一最古老的地名繼續(xù)延伸著我們對時光的追憶和觸摸。
所以,我和毛高在章鎮(zhèn)繼續(xù)尋找關(guān)于碑的故事。
毛高聯(lián)系了村長,因為他熟悉龍泉村的情況。他帶我們來到柯氏祠堂,這座祠堂建于乾隆二年,近三百年的歷史柯氏祠堂宗譜記載。他說:祠堂門外廣場立有碑,碑額露出來,刻有“叁拾陸人碑”字樣。碑文埋于地下,從沒有見過。
毛高很感興趣,但按照鄉(xiāng)俗,這柯氏祠堂門前的土是動不得的。我們無從知道這碑文究竟寫了什么。
毛高問:柯氏祠堂的石碑,你怎么看?
我說:從碑額的字體看,這屬于館閣體,正雅勻稱,應(yīng)屬于當時流行的官體,規(guī)范而方正,年代感十足。這碑不會早于明代永樂年,也不會晚于清代光緒年。
館閣體始于永樂時期,明清幾百年間不衰,可以斷定這碑不會是今人立的。
毛高說:我直覺這碑與柯氏祠堂沒有什么關(guān)系。
怎么說呢,他僅憑自己的猜測去說服龍泉村的人是困難的。
這塊老碑的出現(xiàn),讓我們欣喜不已。
這碑是否會是被人移立在這里的?讓人聯(lián)想翩翩。這不過是我們的猜測。如果這是第一現(xiàn)場,這塊碑的意義將會大大書寫。
碑文究竟記載了什么?村長說:這不是沒有辦法,除非求證這碑跟柯氏祠堂毫無瓜葛。
或者按照鄉(xiāng)俗,要挖出這塊碑,我們得在柯氏祠堂的戲臺唱上三臺大戲。
我笑著說:為了看一塊碑,花錢唱大戲,這成本太高了。
我們在柯氏祠堂找碑的事,沒出幾天,被傳得沸沸揚揚。更有甚者,出錢數(shù)千元買碑。這風不知是誰放出的,毛高顯然需要這樣的效果。不久,這里便出現(xiàn)了義工護碑隊。
毛高信心滿滿對我說:你在家等待好消息吧。
以他多年的鄉(xiāng)村基層經(jīng)驗,找碑的事,不用自己賣力去找了。況且,章鎮(zhèn)這么多村莊,要一戶一戶地問,猴年馬月才可以問出所以然來。他覺得不出幾天便有人找上門來。
他強調(diào)說:等著瞧吧。
我說:要不,我扮成買碑的客商吧。
他笑了笑說:你已經(jīng)是了。
又過了幾天,關(guān)于各種碑的消息漫天飛舞。章鎮(zhèn),最不缺好事者,經(jīng)過這么一傳,竟然真有人主動上門來請我去看碑。
一天,有人來到毛村,被幾只惡狠狠的狗圍得不敢動彈。很多人圍著看熱鬧,這個人穿著海青,大家以為是假和尚出來騙錢。他說他是來找我的,人們不信。我雖在毛村出生長大,但十來歲便去省城讀書,畢業(yè)后留在那里工作已有十多年。知道我名字的人,即便是在毛村的年輕人,也很少想起來毛村有一個叫“毛細”的人。
他開門見山對我說:我家菜園里有塊墓碑,碑冠是半圓形,有雕紋,你有興趣去看看。
看他一身打扮,像是寺廟居士,他的話應(yīng)該可信。
我約毛高一起,這塊碑是一塊碑額為半圓形的墓碑,右下角已經(jīng)破損。
墓志銘字跡基本可見,大意是說墓主人原來是江州的黃氏,他叫黃啟文,他的先人由江州遷移興國,宣和二年兩歲時隨父遷至大冶,他娶三位夫人,生五個兒子,其中兩個夭折。他的生平被記載得詳細,四十二歲在龍泉寺出家,咸淳八年歿于章山龍泉湖。這么算來,他活了五十五歲。
如果碑文所載是真的,那么龍泉寺的建寺時間向前推進到南宋,九百余年的歷史。
他是五湖村的人,他家正好在龍泉湖畔,離龍泉村柯家灣不遠。
我問他:這塊碑什么時候被發(fā)現(xiàn)的?
他說,幾十年前它就在這里了,那時我還小。
毛高說:即便是一塊殘碑,它的意義也非同小可,墓碑中的黃啟文跟龍泉寺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碑文沒有細說。也許一塊墓碑沒法容下這么多內(nèi)容。
毛高說:會不會是另有隱情?
我問:什么隱情?
毛高說:我哪知道呢。
毛高一句沒頭沒腦的話,卻給我某種啟示,從墓志銘去研究龍泉寺,或許是一條可行的方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
《啟文碑》毫無疑問是座墓碑,它有屃頭、碑身和碑擔。
研究墓志銘,這是我課題研究所未有的內(nèi)容,也許能為我提供新的方法。
隨后的一段日子,我和毛高考察了章鎮(zhèn)幾乎所有的古墓群,沒有一塊碑比黃氏啟文碑的年代更久的了,這條線看來也是走不通了。
黃氏啟文碑被毛高買下來,送到龍泉寺。因為我們覺得黃啟文一定與龍泉寺有某種或明或暗的關(guān)系,需要方仁和尚一起解開這個面紗。
從碑文得知,黃啟文是后來入寺為僧的,碑文沒有交代。這其間發(fā)生了什么,碑文好像刻意隱藏了一些事情。
我們探問了方仁和尚一些關(guān)于《啟文碑》記載的事情。他說:碑文對應(yīng)龍泉的時間應(yīng)是建寺之初,和本道祖師屬同一時期。
除此,黃啟文這個問題像一個局外人一般,在龍泉寺的典籍、碑記,甚至是傳說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考碑記》的碑文我們都看過了,無非是記錄生歿時間和姓名,少數(shù)有生平記載,也看不出什么地方。
我又把《考碑記》歸還給了方仁和尚,他說:你們?nèi)绻麕еC奇的心理去揣摩這些墓塔,它當然沒什么價值了。
我感到慚愧,我全然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
我祈求方仁和尚把《考碑記》再送我一本,我一定會好好珍藏。
告別方仁和尚后,我們又去了墓塔一次。
我問毛高:章鎮(zhèn)黃氏族譜中能查到黃啟文這個人嗎?
他說:沒有。
涼山村的胡大塊給毛高打來電話,他興奮地告訴毛高,他手頭弄到了一塊舊石碑,讓他有空去一趟。
我們決定去一趟涼山村。
那天上午,我們見到了胡大塊,他踩著三輪車拉著一車子?xùn)|西。
他滿頭大汗地說:東西都在三輪車上,你先看看。
是一塊裂開的青石板。
他說:你再仔細看看。
我發(fā)現(xiàn)青石板的一面有字,字體卻是后人所說的“過渡仿宋體”,顯然這是南宋以后的碑刻形式,因為它逐漸脫離了書法的形式。
胡大塊什么也不說,他只是看了看我和毛高。我問他:怎么弄到的?
他“嘿嘿”笑了兩下,很詭秘的那種表情。
我又看了看,這塊已經(jīng)斷裂成幾塊的青石板。我一時無法將青石板拼湊在一起,打算帶回去慢慢研究。
毛高問我:你確定這是一塊有年代感的碑文?
我很有信心地點了點頭。
毛高決定買下這塊青石板,他跟胡大塊經(jīng)過討價還價,還是以碑的價格買下了。
胡大塊說:這不是普通的青石板,它是刻有文字的青石碑,你們是行家,不會吃虧的。
我說:不是所有刻有字的石頭都能成為碑。
胡大塊說:這塊一定成。
看來,這塊青石碑的來歷一定不小。
我們帶著疑問回到了章鎮(zhèn),一路上,我和毛高竟然沒有交流過青石碑的事。那時我的心情真是難以平靜,以我的直覺和專業(yè)知識,我差不多可以確信它記載的是一場關(guān)于宋元的戰(zhàn)事。毛高肯定也覺察到了什么,他那刻想著的也是這碑的來歷和時間。
很快,我們便把青石碑拼接在一起了??墒?,它還是缺少了完整性,碑緣已經(jīng)破損,裂縫部分的文字因為斷裂的原因,已經(jīng)剝落。
大部分的文字經(jīng)過辨認后,我們大致了解這塊碑說的是鄂州之戰(zhàn)后興國軍民與蒙元軍隊在章山一帶的戰(zhàn)事經(jīng)過,但碑文沒有提及誰參與和主導(dǎo)了這場章山戰(zhàn)事。并且,從碑的外表看來,這不是一塊嚴格意義上的紀念碑,而是刻在一塊不太規(guī)則的青石板上。我想,這塊碑的背后一定有隱秘的故事。
毛高也這么認為。
接下來,我?guī)е嗍耐匚挠秩チ艘惶她埲隆?/p>
我與方仁和尚夜談,我們再次聊到黃啟文這個人,他的身世之謎,我們猜測他與龍泉寺有著一段不解之緣。并且,我們聊到龍泉寺被毀應(yīng)該發(fā)生在入寺出家之前,為什么被毀?可能與那塊青石板所記載的“章山之役”有關(guān)。
方仁和尚看過那塊青石碑拓文,非常平靜。
他只說:一塊普通的碑而已。
我不信這塊得之不易的碑,竟然沒有得到他的任何反饋。
我們再聯(lián)想到《啟文碑》,黃啟文在龍泉寺出家時,正是兵荒馬亂之年,時間很是吻合,“章山之役”是否是龍泉寺被毀的原因?如果是,是誰毀掉它?
正當我們一籌莫展時,我所托的朋友打來電話告訴我,他在當?shù)氐膱D書館偶然見到一本洪武年間編撰的《武昌志》,偶然看到關(guān)于章山龍泉寺記載:龍泉寺因章山之役毀于1259年。關(guān)于一場戰(zhàn)爭,典籍中僅存寥寥數(shù)字。
也就是那一年,忽必烈自黃州渡江攻打鄂城,興國、大冶等地同時淪陷,橫尸遍野……之后,龍泉寺毀,近百年未重建。
也就是整個蒙元近百年統(tǒng)治期間,龍泉寺荒于野……
而龍泉寺的最早的墓塔建于洪武十年,這不難理解。龍泉寺從南宋咸淳年間因章山之役被毀,明洪武年間重建。
方仁和尚說:那么,龍泉寺建寺時間可以向前推進到南宋時期,之前,墓塔怎么沒有保存下來呢?
我說:唯一的可能是毀于章山之役。
他說:忽必烈廢道立佛,不會毀掉寺里的一切吧。
我說:極有可能遭遇了龍泉寺僧侶的激烈抵抗。
我們不得其解。
我回到省城后,因忙于整理學(xué)術(shù)材料和課題論文寫作的事,疏于聯(lián)系毛高,好久沒有再去研究龍泉寺碑刻。但是這其間,他給我寄來了許多關(guān)于龍泉寺的碑刻資料,他希望我?guī)退治鲆幌逻@些碑刻文字的史料和背景,是否和龍泉寺構(gòu)成一定的關(guān)系。
我一直未能給他回信。
我媽來信也提到龍泉寺那些碑刻的事,畢竟這算不上什么好事,它早就在章鎮(zhèn)被人傳得沸沸揚揚,各種道聽途說的事情都與我有了關(guān)系。我媽是佛教信眾,她不希望我這么做。
她認為碑是龍泉寺的圣物,不要輕易觸碰,這樣是會犯忌的。她說,既然碑已經(jīng)沉沒于泥土,再無必要掀開給人看。
她來信強調(diào)說,在章鎮(zhèn),關(guān)于我的流言蜚語已經(jīng)很多了,你差點兒被人說成了文物販子和盜墓賊,好自為之吧。
我有自己的看法,透過碑文,能找到時間的密匙,打開帝國鄉(xiāng)土的隱秘部分。在民俗倫理與理想追求之間,我腳下的這根平衡木已經(jīng)開始打滑。
我在自己的課題論文《碑銘與歷史文化的關(guān)系》中寫道:碑作為民間、江湖、史話與官道、廟堂、吏的關(guān)系中最隱秘的中間體,看似是文化符號的意義,但卻是春秋筆法,卻是刀筆吏,正是由這些三教九流、民間匠人,甚至是無名氏的書寫構(gòu)成了個人史、歷史觀和文化史的部分……
這段話又勾起了我對碑的記憶……
龍泉寺碑的消息不斷傳來,毛高又來信催我有時間回去看看。
冬日,我又一次踏上回家的路,母親在門口曬著太陽,她的腿腳越來越不靈便,她對我的這次回家,很不理解,她甚至責備起我。無論我怎么解釋,她總不能釋懷,我早就料到會是這個結(jié)果。
毛高找到我,他說:你還記得柯氏祠堂前的那塊碑嗎?
我當然記得。
他已得到那塊碑了,他說:這又是一塊殘碑。
至于毛高是如何得到那塊碑的,我沒問他,我也不想知道,我不想卷入那些流言蜚語里。
他要想得到那塊碑,根本不需要請人去龍泉村唱三天大戲,我太低估毛高了。
好在碑首和碑身的上半部分的大半都在。這很好理解,這塊碑已經(jīng)被人移動過,或者說被人為破壞了。
我仔細看了碑文,上面刻的都是人名,有幾十個人的名字,落款竟然有“咸淳十一年黃啟文”字樣?!包S啟文”三個字,立即勾起了我的好奇。
它沒有序文,只有密密麻麻的名字,顯然不是柯氏祠堂的功德碑。
他說:他查了這些人的族譜,并未入譜,我懷疑它跟某一段歷史有關(guān)。
我說:什么歷史?
他說:章山之役。
他是這么看的:宋元的鄂州之戰(zhàn)后,伯顏派兵繼續(xù)沿長江東進九江途中,在章山遇到宋軍的阻擊。元軍在西塞山筑營安寨,隨后,派兵對章山一帶的宋軍進行圍剿。宋軍被迫退到龍泉寺繼續(xù)抵抗。元軍久攻不下,火燒龍泉寺,宋軍全軍覆沒,龍泉寺僧人因而受到牽連,僧眾出逃,元軍追至龍泉湖畔,僧眾十幾人要么被殺,要么溺水而死。黃啟文可能是這次事件唯一的幸存者。
事后,他立碑于龍泉湖畔,紀念這些因保護宋軍而死的僧人。
毛高說:出家人的姓名是不會被族譜記錄的。
我說:為何不記錄事件經(jīng)過?
毛高說:為了不受此事牽連,黃啟文選擇了這一隱蔽的方式刻碑,他只記錄名字,不記錄過程和原因。
我覺得毛高的推斷很有道理,這也是《啟文碑》也沒有任何記載這段歷史的原因。
況且,立碑處的柯氏祠堂前的廣場,幾年前擴建時挖出過尸骨。
毛高說:這座斷碑記載的是一段血腥而殘忍的歷史。
為了搞清《啟文碑》和斷碑的關(guān)系,我決定對龍泉寺周圍進行一次田野調(diào)查,希望能夠掌握更詳實的材料。
這一天,我又來到南坡龍山古道的枯堂坳的龍泉。泉水處,茅草和荊棘已被人收拾了,露出原來的石凳,可能是供人休息的。石凳在一棵櫟樹下,鳥屎落在上面已是陳跡,泉水邊還有黃荊樹落光了葉子。泉水口形成一塊兩米見方的蓄水池,有幾塊方正的青石板圍著。我撥開那幾片漂浮在水面的枯葉,給水壺取了水。章山有青石板,它可以奢侈地鋪滿一條龍山古道。
所以,碑對于這片土地來說,絕非什么稀罕之物。
這些常見之物,經(jīng)過千百年的風雨侵擾,有的越來越光亮,有的更加濁暗,爬滿青苔。它們被徹底遺忘時,便滋生出疙瘩來,侵蝕了原來的光澤。其實,我這次龍泉寺之行,是為了探究龍山古道南北坡的石階究竟有多少級,或者說這里有多少青石板。
而龍泉處,恰好是第三百塊。
上次在龍泉寺聽到香客說起龍山古道九百九十九級,這次我有必要認真數(shù)一數(shù)。
另外如果能找到幾塊碑那是最好不過的,傳說中的龍泉寺界碑也是我這次田野調(diào)查的目的。
從龍山古道南坡的第一塊青石板開始,為了保證數(shù)字的準確,每數(shù)到青石板整數(shù)時,我便用粉筆做了記號。如此,當我數(shù)到六百時,我已經(jīng)快到了龍泉寺的山門。余下的青石板,是五十六級臺階。南坡的青石板臺階是六百五十六,并非是九百九十九級臺階。青石板的形狀大都成不規(guī)則的方形,極少數(shù)是非常規(guī)則的長方形,我一一記錄,包括數(shù)量、形狀、顏色,還有沿路的樹木品種。
傳說中的龍泉寺界碑,我并未發(fā)現(xiàn),冬日的草木蕭條,山川露出它本來的面目。所謂龍泉寺界碑,終無結(jié)果。
南坡的龍山古道,差不多調(diào)查了一個上午。
午后,我又一次見到了方仁和尚,當我說明來意時,他笑著說:我知道你會再來的,我已經(jīng)候你好久了。
我回來的消息沒有告訴方仁和尚,可能是毛高告訴他的。
我這次回來,母親說我執(zhí)念很重,我只是心有疑惑。我問方仁和尚:這做得對嗎?
方仁和尚借用白居易的詩說: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看來,方仁和尚對于我繼續(xù)找碑的事,也不是特別看好。
我向他提出我想再去本道和尚的墓看看。
方仁和尚說:那只是一個土堆,上次你看過,無碑。
我心中有一個大膽猜想,《啟文碑》跟本道和尚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方仁和尚微微一笑,沒有表示反對。他說:你的朋友毛高也來找過我,他也這么說。
方仁和尚跟我講了毛高的推論。如果他說的成立,那么《啟文碑》記載的碑文,一定能在龍泉寺得到印證。如果黃啟文就是那個本道和尚,那么碑座又在哪里呢。事實上,這些碑的互相印證非常困難。
我忽然想起來,本道和尚的墓,以前是有碑的,這塊《啟文碑》是不是本道和尚的墓碑呢?即便是碑座與碑身吻合,也不能說明本道祖師是黃啟文,原因是同規(guī)格的碑座很多,并非這里獨有。
是的,這里的謎團太多,假設(shè)成立,本道和尚為什么不在碑文里記載?
我該好好理一下《龍泉碑》和《啟文碑》以及本道墓之間可能存在的某種關(guān)系。這些假設(shè),其實只需要一根繩索串起來。我想象了一個可能發(fā)生的場景:
當時章山的抗元武裝在龍泉寺一帶活動,黃啟文帶領(lǐng)的武裝在章山被困在龍泉寺。元軍有可能火攻龍泉寺,黃啟文兵敗殺出重圍后,帶領(lǐng)僧侶沿著南坡逃亡,在元軍追到龍泉湖岸邊時,他們已走投無路,他們只好投湖自殺或逃跑。而黃啟文是那次戰(zhàn)爭唯一的幸存者。事后,他把這些僧人造冊立碑埋于龍泉湖畔。
元軍也有可能得知龍泉寺的僧人參與了抗元,然后火燒龍泉寺……
那年黃啟文四十二歲,重建了龍泉寺,他出家做了和尚。
這不過是我的推測,章鎮(zhèn)的任何傳說和史志沒有記載,我翻閱了黃氏宗譜,甚至黃啟文的名字也沒記錄。這不難理解,在那個南宋亡后,蒙元高壓政策統(tǒng)治下的南人,任何文字的記錄都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龍泉寺只有本道和尚這個人,沒有黃啟文這個名字。
元滅后,洪武初,人們?yōu)榱思o念黃啟文又一次重修龍泉寺,得以把本道和尚的尸骨埋于龍泉寺后山。原來的墓碑被廢棄,新碑又沒確立。
方仁和尚和我一起去了龍泉寺后山。
我仔細看了本道和尚墓穴,這個被石頭壘砌的圓形土堆,實在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碑座還是那個碑座,連望文生義的機會也沒有。
返回龍泉寺,天忽然下起了雨,我只好在寺中留宿,這次出行的調(diào)查也半途而廢。香客很少,從這條龍山古道去石城,現(xiàn)在幾乎沒人徒步了。原因是前不久,章山隧道的開通,很少有人再經(jīng)龍山古道去石城。
孤寂的山林中,淅淅瀝瀝的雨聲,在木魚的敲打聲中,僧人在做晚課。我想去涼亭看看,可是這雨越下越大,我沒打傘,走出山門。山中天氣吮吸變化,冬日,下這么大的雨,香客都說真是少見。
涼亭在龍山古道的山頂上,從這里眺望南北,天晴的時候,可以看見南麓的龍泉湖和北麓的長江。涼亭是龍山古道中,供旅人歇息的地方。
地上的雨水沿著青石板很快形成流瀑,有時也會沖毀古道上的青石板。
看來這雨不會一時半會兒停下來,既來之則安之吧。涼亭內(nèi)立有碑,它記載重修的時間和捐資人姓名。民國二年重修,什么時候始建,沒有說明。青磚布瓦,保存完好。亭內(nèi)有一塊青石條,供過路人坐下來歇腳。青磚上被刻著正統(tǒng)、景泰、康熙、同治等年號,可以得見,涼亭的始建時代至少在明代。今人也學(xué)古人在墻磚上刻畫,某某到此一游,1989年。他們都想在時間里留存,可是只有時間還在,他們早已歸于塵土。我一直在涼亭坐到傍晚,雨沒有停過,地上的流水沿著青石板古道向下流淌,沒有什么能夠阻止它的腳步。
晚上,方仁和尚邀我去茶室小坐,他說要給我看一樣?xùn)|西。
這是一塊青石板,沒什么特別,正面被歲月磨得非常光滑,在龍山古道,有很多這樣的青石板,它們長時間被人踏踩,磨出一個凹下去的小坑,這塊青石板也是這樣的,并沒什么特別。
我說:這是龍山古道上的青石板吧。
方仁和尚沒有直接回答我。他說:奧秘來自青石板的背面。
我們一起把青石板翻了過來,它的背面居然刻滿了字!
這也讓我想起涼山村的那塊殘碑,不也是刻在青石板上的嗎?
那塊碑在毛高手里。
方仁和尚給我講了碑的來歷——
這一意外的發(fā)現(xiàn),是多年前的一場暴雨沖毀了北坡一截古道,好幾塊青石板被山洪沖走。方仁和尚帶著幾個僧人修路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唯有這塊石板有碑文記錄,其他的石板卻沒有。有人刻好碑記錄了那段珍貴的歷史,刻碑的人是誰已無關(guān)緊要,但是他為何要把碑外露于鹿野,卻又要如此隱蔽呢。
我仔細看了看這塊青石板,它記錄了龍泉寺一段秘聞……龍泉寺為抗元武裝避亂住所。
關(guān)于這一隱秘的章山之役,史料沒有任何記載。
碑文上寫道:鄂州城破,時忽都帖木兒乘勝沿江而下,抵西塞,欲攻興國軍。啟文乃引兵宿于章山,伏之。次日,大敗其眾,皆如啟文所料。忽都帖木兒聞之大怒,不日,兵圍龍泉寺,寺中僧眾盡殺之,寺毀。啟文以眾寡不敵,兵敗逃至龍泉湖,前陷泥淖,藏葭葦間,幸免,余眾溺水而亡。
這塊青石碑的字體也是“過渡仿宋體”,完全跟我在涼山村見到的那塊一樣,所以青石碑并非獨一塊,龍山古道上的那些青石板,說不定哪一塊便是。
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方仁和尚時,他讓我保守《青石碑》的來歷,他擔心江湖盜販的蜂擁而至。我懂,如果這碑為更多的人知曉,龍山古道將永無寧日,每一塊青石碑都有可能成為一些人眼中的獵物,這也是我不愿見到的。
方仁和尚說:這塊青石碑,毛高也未見,不必告知他。
我理解了方仁和尚見到那塊青石碑拓文時候的表情,他不想更多的人卷入龍泉寺中。
他的話提醒了我,我已提前結(jié)束這次龍泉寺的田野調(diào)查。
他說:這也是意外,如果不是你的到來,我也不會留意青石碑的事。
我說:真相何其難啊。
他說:我們擔心真相被毀掉的同時,又害怕自己被真相被現(xiàn)實傷害。
方仁和尚還說到本道墓,在陽新縣(元時屬興國軍)一帶一直流傳本道祖師是興國軍的一位抗元英雄,曾在龍泉寺出家做和尚,因元軍犯宋,他組織民眾抗元,他能征善戰(zhàn),后戰(zhàn)死沙場。如此看來,傳言與民間話本竟然與碑說驚人相似。這讓我想起小時看過的采茶戲《黃塔寺》,講的是元軍火燒黃塔寺抗元的故事。有時藝術(shù)是口口相傳后記錄在案的部分,別以為時間抹掉了記憶不再重現(xiàn)。其實,我們古老的記憶從未缺失,它通過不同的載體形式流傳著。
我征得方仁和尚的同意后,拓了一份《青石碑》。
我問他:《啟文碑》你打算怎么處置?
他說:先放在龍泉寺內(nèi)吧。
我問:不打算物歸原處嗎?
他說:我們已經(jīng)給本道和尚做了墓碑,已經(jīng)立好。
他沒有解釋。我覺得這件事是寺內(nèi)的事,不便多問。
離開龍泉寺前,方仁和尚陪我一起去看了塔林,他打算給黃啟文修建一座墓塔,把《啟文碑》放置在這里。也好,這也許是這塊碑的最好歸屬。
日暮山更瘦,枯樹冬來直。
此時風聲獵獵作響,隱沒在荒草間的石碑何止只是墓碑。
第二天,我早早下山,去章鎮(zhèn)見了毛高。毛高對我的到來很高興,他問我:這趟龍泉寺之行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我搖了搖頭。
但他卻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一見我,便滔滔不絕地向我講起他對《啟文碑》的心得。他的所說,無非是要在龍泉寺找到一個歷史文化的據(jù)點印證這塊土地非凡的陳跡,時間讓事件生銹、結(jié)繭,斑斑駁駁。然后,他開始找尋某一刻度的殘缺部分,放大、變形,找出有利自己的證據(jù),對這片土地文化底蘊深厚,引經(jīng)據(jù)典,一一對應(yīng)后,果然,此地歷史文化深厚,但我們每個人身上沾了血和銹。
毛高問我:你怎么看?
哦,我回過神來,心不在焉說:有用嗎?
毛高一臉的詫異。我解釋說:我信心不足。
毛高說:秘密在龍泉寺里,方仁和尚已心中有數(shù)。
這次該我詫異了,他為何要這么說呢,難道他也知道方仁和尚手里有另一塊《青石碑》?
我問:何以見得?
他狡黠一笑。也許,世上并無秘不可宣的事。
他帶我去看了看他收集的各種石碑,這些碑高高矮矮,大大小小地堆在他家的后院里。這可是他花了大價錢從附近的村莊收集到的。
他不無得意對我說:柯氏祠堂的那塊碑即便是一塊殘碑,它的意義已經(jīng)大于我的想象。
這次,我表現(xiàn)得很平靜,沒有他期待的那種喜出望外的興奮。我說:我已經(jīng)完成了論文的寫作,不打算再研究碑刻的事。
他略感失望,說:毛細,你像變了個人似的。
我含混地應(yīng)付他說:我最近可能太累了吧。
他給我一一介紹了其他石碑的情況,大多是一些關(guān)于章鎮(zhèn)近代的地名碑、祠堂碑、墓志碑、功德碑,并無什么歷史價值。
我說:你打算怎么處置這些碑?
他問我: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嗎?
我說:物歸原處也不失為一種出處。
毛高說:黃啟文這個人了不起,我們有責任收集整理研究他的事跡。
他還說石城檔案館的老劉已申請到一筆經(jīng)費,他正在開展對龍泉寺那段歷史的考證。
其實,這個計劃他們早已進行,在我第一次去石城找老劉的時候,他非常在意我研究的課題情況。
告辭了毛高,我回到毛村,母親問我:見到方仁和尚了?
我說:見了。
母親問:他怎么說的?
我用了方仁和尚引用的白居易的詩,說: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母親說:他說的?
我點了點頭。
母親說:方仁和尚也這么跟我說過。
但我有心結(jié),一直抹不去,龍泉村的柯氏祠堂前,那些挖出的白骨,如果真是那些將士的,千年早化作泥土。如果不是,他們又是誰的呢?
顯然,那塊殘碑不能解答所有的疑惑。
我回到學(xué)校后,毛高和老劉還來過學(xué)校一次,他們要在我校圖書館查閱影印一些資料,希望我能幫他們。他們在一本《鄂東南1958年水災(zāi)考》偶然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章鎮(zhèn)的龍泉湖的文字記錄:1958年夏,石城章鎮(zhèn)龍泉湖水淹,龍泉村30余人死,埋于柯家灣貓子頭。
這已是六十年前的事了。
我問老劉:檔案館有此資料記錄嗎?
老劉搖搖頭,說:沒有文字記錄。
毛高說:我從未聽說過。
那么柯氏祠堂廣場的埋骨真相又是什么呢。
我說:柯氏祠堂門前的尸骨,可能是1958年水災(zāi)的現(xiàn)場。
毛高卻說:也可能是章山抗元之戰(zhàn)的最后現(xiàn)場。
我們此刻彼此沉默,每個人都若有所思,可能所想的都不一樣。
吃飯時,我們沒有討論碑的任何話題,匆匆結(jié)束后,我問毛高:以后有什么打算?
他說:我和劉老師正在寫一本書,這本書關(guān)于龍泉寺和南宋抗元的關(guān)系,柯氏祠堂廣場出土的那塊石碑已物歸原處,并申請文物保護,后期可能會遷移柯氏祠堂。
既然這是已定的事,我不再說什么。
一年后,我母親病重,我又回到了章鎮(zhèn)??率响籼靡呀?jīng)異地重建,那片地方被隆起的一個新土堆覆蓋,旁邊又立了一塊新石碑。碑文寫著:南宋抗元將士之墓。
我問母親:你聽說過1958年的龍泉村發(fā)生了什么嗎?
母親的眼淚一下子從干澀而深陷的眼窩奪眶而出。那一年,我的母親的弟弟也死于水患。方仁和尚就是從龍泉村逃出來的,接下來那幾年,又死了好多人。方仁和尚和母親是那場大水中的少數(shù)幸存者。隨后,方仁和尚去了龍泉寺。這些死去的人,草草地被埋于柯氏祠堂前的那塊空地,沒有墓碑……
她不想再提這些往事了。如果不是因為這塊碑的發(fā)現(xiàn),這段往事將繼續(xù)被塵封,甚至是被遺忘。
當年多少事,不堪回首中。
母親說:都是過去的事,搞清楚那些事,只有自己痛苦。
我什么都不想說了,歷史真是一個大誤會,它覆蓋過去的,和你看見的,竟如此不同。
又一年,我回章鎮(zhèn),毛高送了我一本他和老劉合寫的《龍泉碑考》,我沒有翻看,這本書和《鄂東南1958年水災(zāi)考》影印件一起放在我的背包里。
這塊殘碑被命名為“龍泉碑”,我不感到意外。
毛高陪我一起去龍泉碑,我一個人站在墓前默哀好久,好久。
毛高說:黃啟文是一位正大人物,你也要為家鄉(xiāng)做些貢獻,好好挖掘一下那段歷史。
我沒有接他的話,我在那里默默站了好久。
母親去世后,我再沒有回章鎮(zhèn)。關(guān)于那里的消息,我零星地得知一些,也知道龍泉寺又擴建了,雄偉起來。
但我又有擔心,那些陳跡卻越來越模糊,總有一天我也想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