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初級中學 郭玲玉
在食堂吃午飯時,一位年輕教師說起自己的周末生活:一天三頓,都通過外賣解決,兩天要點六次外賣——身邊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如此。還有很多年輕人,即使已經(jīng)參加工作,依然住在父母家里,把自己活成一個“大寶寶”,被父母無微不至地呵護著。安逸的生活,容易讓人變得脆弱,經(jīng)不起一點風吹雨打。
由此看來,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學校不應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這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所謂獨立,首先是生活上的獨立,如飲食起居、打掃衛(wèi)生、歸置物品、安排時間等;其次是精神上的獨立,修煉一顆堅韌的心,科學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不過度依賴他人,能獨立應對日常的問題。
獨立性的培養(yǎng),應貫穿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重點。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培養(yǎng)獨立性的重點在于教會孩子獨立應對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下,不少家長的“搶跑”意識強烈,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家長們就開始忙于所謂的“幼升小”銜接教育,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小學學習,早早地讓孩子學起了拼音、加減法。其實,這個階段,家長更應關(guān)注孩子能否有序地整理好物品、能否及時喝水如廁、能否按時獨立就寢等。
今年暑假,筆者到貴州旅行,住在山里的一家民宿。這戶人家上小學的女兒幫助父母招待客人,端菜、遞紙巾,忙個不停。上幼兒園大班的小兒子,雖然不用幫忙干活,但要對他自己的生活負責。孩子父親耐心地教他手洗自己的衣服,晾曬時怎樣把衣服拉得平整一點,掛得整齊一些。山里的孩子沒有電話手表,到了飯點,自己就主動回家吃飯。看慣了父母長輩追著孩子喂飯的我,感到不可思議,忍不住問道:“那小朋友回來晚了怎么辦?”“錯過了飯點,那就不吃嘛,下一頓自然早點回家吃飯!”孩子的父親笑著說,“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反觀一些大城市,家長更看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爸媽們交流的往往是孩子報了幾門興趣班、鋼琴考了幾級、考試成績怎么樣等,有的孩子周末一天要奔波于三四個興趣班。早晨為了節(jié)約時間,媽媽甚至幫孩子把牙膏擠在牙刷上。對孩子智力發(fā)展的過于看重,讓家長過分干預孩子的生活,導致很多孩子缺乏應有的自理能力。擔任初中班主任的這十來年,筆者眼看著學生的解題能力越來越高,然而打掃衛(wèi)生的水平一屆不如一屆,有的學生甚至連掃把怎么拿都不知道,因為家里有吸塵器、掃地機器人,在家從不用自己動手打掃衛(wèi)生。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多么簡單的道理,又是多么深刻的道理。讓孩子承受犯錯的后果,勝過太多重復的說教。生活上能做到獨立的孩子,心理上自然也更獨立、更堅強。因為早在幼兒時期,他就了解了錯過飯點就會餓肚子的后果,明白了自己的衣服如果不洗,明天可能就沒有替換衣服的道理。這樣的孩子,上學后,只要足夠認真、方法得當,即使在學業(yè)上遇到一點困難,也不會輕易自暴自棄,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
幫孩子修煉一顆堅韌的心,不妨先從生活這個“課堂”學起。
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意識的同時,其實也在培育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合作意識。幼兒時期,對孩子的過分遷就、替代包辦,容易讓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錯覺。一旦從家庭走入學校,進入集體,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往往會漠視規(guī)則,缺乏與人共情、與人合作的能力。
進入青春期的小張同學最近和父母的關(guān)系有點緊張,他想每天寫完作業(yè)后玩手機,打打游戲。本來和父母約定好了使用手機的時間,然而時間到了,小張總是以撒嬌、胡鬧的方式,迫使家長延長時間。幾個月下來,小張對游戲的依賴越來越嚴重,父母狠下心拿回手機,小張竟以離家出走的極端方式來對抗管教。
和家長深入溝通后,我發(fā)現(xiàn)小張對手機的依賴其實源于兒時家人對他的縱容。他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備受爺爺奶奶的寵愛,在家里“為所欲為”。一直以來,他都缺乏對他人、對規(guī)則的重視,這種缺乏積累到青春期,便以極端叛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無論是兒時的撒嬌,還是青春期的叛逆,其本質(zhì)都是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實現(xiàn)對管教者的“過度控制”。
了解小張的成長過程后,我給家長提出了以下解決方案:第一,對孩子的定位要與他的年齡相匹配。進入青春期的小張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青少年,不再是那個跟著父母撒嬌的小男孩了,父母和他的相處方式,也應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第二,平等協(xié)商后建立約定。認真傾聽小張同學關(guān)于手機使用的訴求,將使用時間控制在父母和孩子都認為合理的范圍內(nèi),可以以書面形式,簽訂好約定。第三,用溫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督促孩子履行約定。在約定中,要明確獎懲措施,如果小張能很好遵守,將得到哪些獎勵,無法遵守時則要接受適當?shù)膽土P。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diào)整,小張同學逐漸學會了遵守規(guī)則,彼此尊重,對手機的依賴也大大降低。
學會獨立的過程,是孩子學習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一個與父母互相尊重、平等相處的孩子,走出家庭,到了外面,也能明白該怎樣與同伴相處,懂得和同伴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關(guān)系,在此基礎(chǔ)上,學會合作,優(yōu)勢互補,這是一個孩子逐漸強大的成長過程。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购娃奔Аに鳡柶澰凇逗⒆樱禾魬?zhàn)》中說道:“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孩子們就能建立起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人際關(guān)系。他們會從實際行為中學會禮貌、平等、遵守規(guī)則、相互體諒和尊重等精神,這些恰恰就是我們希望孩子們學會的。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退出戰(zhàn)爭,給孩子們足夠的發(fā)展空間。”
心理學上的自我決定論認為,促進外部動力向內(nèi)在動力轉(zhuǎn)化有三個因素:自主感、歸屬感和勝任感。其中,自主感和獨立性是相伴而生、相輔相成的。一個內(nèi)心世界真正獨立的孩子,會感覺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通過發(fā)揮自己的價值,在群體中逐漸找到歸屬感。這樣,未來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挑戰(zhàn),他可以自信而堅定地說:“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