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樂
摘要:當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問題如火如荼,提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人們往往從國家與社會角度進行分析與努力,卻忽略了史學家在其中也能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即著眼于這一點,以三國歷史文化研究為例,闡述史學家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中可以通過著書立說、以身示范、學術講座等形式促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發(fā)現歷史的美學。以美學和其他史學理論的交叉研究導向社會實質的發(fā)展。
關鍵詞:史學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功用
河南的各大晚會充分利用中原地區(qū)歷史文化遺產讓大家感悟了中原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奇妙神韻,領會到歷史文化在當今社會發(fā)揮的育人功能。歷史文化遺產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借此我們能夠深度還原當時的社會現狀。歷史文化遺產的育人功能首先需要史學家對其進行研究保護,史學家是指以撰寫歷史著作作為職業(yè)或對歷史學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與應用付出努力的知識分子,能夠對相關歷史文化遺產的了解與研究做更加深入與透徹。同樣,他們更應該承擔引導大眾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開發(fā)的重任,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積極獻言獻策,為公眾普及相關知識。
一、歷史的美學
張蔭麟在《論歷史學之過去與未來》一文中講道:“史學應為科學歟?抑藝術歟?曰:兼之。……世人恒以文筆優(yōu)雅為述史之要技……然歷史之為藝術,固有超乎文筆優(yōu)雅之上者矣……僅有資料,雖極精確,亦不成史。即更經科學的綜合,亦不成史,何也?以感情生命神采,有待于直觀的認取,與藝術的表現也?!焙笥?932年提出了“歷史的美學價值”這一說法。在慣常的歷史分析方法和史學理論中,理性和真實更居上風,人們更多的注重這一事物搜帶來的價值,卻忽視了以審美的感性的眼光探索其本身的審美意義。筆者以為歷史審美和美感并不單指景色的壯麗、文字的優(yōu)美或是感情的豐沛,它更大意義上指這一歷史事件或是這一物品的“在場感”。以這一事件本身所依托的在場感去豐富這一事件的原貌,以更為立體和三維的視野對這一事件進行多方位的探索,不僅局限于這一事物發(fā)生的事件、地點與意義,試圖以營造在場感的方式聯系這一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真情催生真實,譬如《荷馬史詩》以“史”“詩”的手法豐富人物的復雜性,指出“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征的充滿生氣的總和”。如多個史學大家所強調的,歷史分析強調史論結合,在歷史研究中必須把史和論結合起來,在史料問題上,我們需要一分史料出一分結論。結論需要以史料為支撐,而歷史審美所營造的在場感也是依托史料,但是卻運用了不同的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美學強調史家設身處地的思考和還原當事人的情感狀態(tài)和心里描述,更多的偏重情感而非理性。
二、史學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
單霽翔曾就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的目標指出:“保護的目的從對文物的收藏,擴展到集保護、研究和教育于一體的綜合目標?!奔磳τ跉v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應該在保護的同時對其展開相應的研究,再將研究結果以及文化遺產自身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普及給大眾,由此起到教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為實現這一目標,具有專業(yè)史識的史學家們是不可或缺的,他們需要在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對民眾的教育過程中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具體做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著書立說,發(fā)表研究性論文,使更多的人了解相關歷史文化遺產,為公眾普及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喚醒公眾保護意識。
公眾史學的研究與發(fā)展方興未艾,如何將“高高掛起”的歷史學科融入到公眾的日常生活中,是公眾史學所思考的問題和致力的方向。這里我們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蜀永陵為例,永陵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作為我國目前所知唯一一個修建于地表之上的帝陵,自其面世之日起便吸引了無數學者的目光。隨著永陵正式的對外開放,大量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展開了相應的研究,出現了許多普及性文章和著作;而學術研究方面則分別從考古學、音樂史、美學、博物館學等角度出發(fā);二十一世紀后,出現以往研究中涉及較少的鋪首、壁畫、服飾等方面研究,發(fā)文者以永陵博物館工作人員為主?!?/p>
在這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由主持永陵發(fā)掘工作的馮漢驥先生所著的《前蜀王建墓發(fā)掘報告》。除此之外,他還發(fā)表了《相如琴臺與王建永陵》、《王建墓內出土“大帶考”》等多篇學術論文。后出版了英文版的《永陵》向國外宣傳。在1991年永陵召開的首屆前后蜀歷史與文化研討會上,“共收集有關前后蜀政治與經濟、文物及考古、文學、藝術等方面論文42篇,集結成《前后蜀的歷史文化》一書?!蓖ㄟ^這些著作、論文的發(fā)表,對永陵的研究不僅更加深入,對外也起到宣傳普及作用。
第二,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無論自身的能力高低,在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的過程中都應做到實事求是,并以不畏艱險、持之以恒的精神向整個社會起到良好的帶頭與示范作用。后世多位學者對《三國志》的注疏對于研究三國歷史文化也有十分重要的補充和勘誤的作用,通過對比不同學者對《三國志》以及三國文化的不同意見和見解可以更加豐富和完善我們對于三國歷史時期的看法和認知。在此基礎上,三國時期也有豐富的考古發(fā)現和歷史遺存,以地下更新之實物補正紙上之材料,佐證或是勘誤歷史記載和研究。這樣僅僅從研究三國文化方面可以得出這樣多的歷史研究方法以及角度,以此作為基礎,可以延伸到不同歷史朝代的研究,透過研究三國歷史文化這個“特例”,總結歷史研究的方法和角度,提煉其所蘊含的一般性特征,再輔以各朝代的特殊性進行研究佐證。
第三,舉辦講座、沙龍,或成立學術團體宣傳并提出可行性建議。以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為例。1925年在故宮及其所藏文物的基礎上建立了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又下設故宮研究院,在研究院的基礎上,學術沙龍、故宮講壇、課題研究等學術活動相繼展開,如舉辦“永宣時代及其影響”、“《清明上河圖》及宋代風俗畫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沙龍。紫禁城學會、清代宮史研究會等學術性組織的成立與活動的舉行都使故宮的保護與開發(fā)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以三國文化遺產開發(fā)來看,三國文化不僅是精神文化層面的總和,也包括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存留的遺跡、遺址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關于三國時期精神文化面貌的物質載體。研究三國文化,更應該包含旅游文化,三國文化中,一些建筑、城樓或是遺址、故居都是文化的現實載體,透過這些物質的建筑同樣可以展現當時精神風貌和文化特征。三國文化研究開發(fā)的過程以及政策措施,對其他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也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導意義,譬如四川成都“武侯祠”、重慶云陽地區(qū)的“張飛廟”以及劍門關、翠云廊、龐統(tǒng)祠等數不勝數,每年亦有大量游客前往欣賞感嘆。人們對于這些旅游資源的欣賞不僅因自然景觀的壯麗,更是因為它們被歷史賦予的文化與精神價值。
第四,史學家可通過參與學術活動,加入學術組織,將研究成果對外宣傳展示,增強全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為更好地保護與開發(fā)珍貴歷史文化遺跡,申遺是重要手段之一。除自身要具備申遺的實力之外,還需要社會各界對申遺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fā)與宣傳中,不僅要讓國內人民認識它,還要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因此,在申遺過程中,史學家們便可通過上述所談到的著書、發(fā)表研究性論文、成立學術團體等方法加大對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挖掘出隱藏在文化遺產背后的獨特的歷史價值,使得更多的人們認識它,了解它。以重慶奉節(jié)的白帝城為例,當地政府同樣看到了白帝城蘊含的文化,對其進行了保護開發(fā)及宣傳。劉備大軍大敗倉皇退守于白帝城中,修建永安宮。三國仍許久未統(tǒng)一,雖然退守白帝城,但是劉備大軍卻一次次遭受重擊,無奈之下劉備將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說出為之動容,堪君臣典范的一句話“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正是因此使白帝城在歷史長河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有“白帝城托孤”這樣的印象。
三、結 論
史學理論的研究和方法作為一種手段和途徑,更主要的還是為史學工作者、教育者所掌握,以此為聯系探索歷史事物的因果關系,以鑒往知來。確切的說,史學家在史學研究中的作用相當于紐帶鏈接,同樣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對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化學習,已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yè)學識與素養(yǎng),能夠達到普通大眾所達不到的高度。因此,在未來保護與開發(fā)歷史文化遺產的道路中,他們必將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當前交叉學科的研究趨勢更為明顯,歷史的美感可以與當前新興的研究趨勢和方法所結合,譬如強調比較方法,以同中觀異,異中觀同,強調歷史美感中的異同,得到新的理解。史學家與歷史遺產之間的聯系更是千絲萬縷,正如歷史與文物的聯系,是無法割裂存在的。是故強調史學家在歷史遺產保護與開發(fā)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以史學理論研究的深入的趨勢和創(chuàng)新的趨勢推動現實物質世界的發(fā)展和前進。如當前史學理論發(fā)展的趨勢,強調史學史的研究和只是的普及,極力克服浮躁和短視的影響,以史家的品質維系史學的總結性和批評性的理論體系,以根偉辯證的角度引導當前社會文史的發(fā)展流向。
參考文獻:
[1]況銳.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fā)的對策思考[J].唐山文學,2018(08):78.
[2]李智.陜西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