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藝鑫
摘要: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在各教育領域逐漸滲透,在初中音樂課堂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與音樂授課相結合,既能視聽結合,聲像一體,也拓寬了教學內容覆蓋面,綜合利用了資源,賦予音樂課堂全新的生命。所以在當前階段,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整合已是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音樂教學實踐,分析和探究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課堂的有效結合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音樂欣賞;信息技術;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5-
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使得音樂課堂狀態(tài)不佳,教學成效并不明顯。音樂課堂是學生欣賞音樂,感知藝術,培養(yǎng)審美進而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初中音樂教師,應當積極探究新的方向,將信息技術與音樂相結合,并不斷探索實踐新的教學方法,使得音樂課堂隨著科技教育共同進步,在融合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課堂新的活力。借助信息技術,使學生在不同方面感知音樂的魅力,擴大課堂知識量,在創(chuàng)新的教育手段中豐富了教學資源,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音樂的魅力。
一、利用電子白板,優(yōu)化教學內容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電子白板的出現作為一種高科技教學手段,可應用于初中音樂的課堂。電子白板可將傳統的黑板的使用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屏幕、書寫等融為一體,從而突破以往教學過程中黑板容量有限、資源單一等情況,并解決網絡音像處理、文本轉換等的困難,以其獨特的交互性和趣味性為音樂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在《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教學時,教師利用電子白板上找出音樂相關文件,展示出演奏曲子所用的木管、銅管、打擊樂器等的圖片,調整聲音,引領學生在白板上敲打,模擬實際樂器的聲音,以定音鼓漸變的模擬遠處的雷聲,以大鼓、定音鼓與鈸共奏出“電閃雷鳴”音效。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留下深刻印象,并熟悉了樂器,充分優(yōu)化音樂教學內容。
二、設置專題微課,提高學習效率
微課也是隨信息技術發(fā)展而出現的一種出色有效的教學形式,受到廣大音樂教師的青睞。微課的優(yōu)點在于它短小精悍,包含了課程的核心內容,打破時空的限制,通過微小視頻播放學習,幫助學生精煉本節(jié)課重點,豐富感情,接觸并理解歌曲相關知識,培養(yǎng)學習音樂的興趣,提升審美能力。設置微課,既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也能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性,使課堂學習效率顯著提升。
例如,在學習《彩色的中國》時,可設置相應微課專題,課前教師收集材料并制作出視頻,在課堂播放。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信息地圖為背景,播放這首優(yōu)美抒情的少年歌曲,巧妙回應歌詞中少年打開地圖冊的情景,將祖國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幫助學生深入的學習,在歡快、優(yōu)美的旋律中,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表達對祖國的贊美之情。
三、借助社交軟件,實現家校共育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當下,各種社交軟件層出不窮,同樣也涌現了大量師生交流、教師與家長交流的平臺。如微信、釘釘等。若有特殊情況,通過這些社交軟件進行家校共育已逐漸成為常態(tài)。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生情況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音樂是一門滲透于生活的科目,在平時也時常接觸,若是家校能通過社交軟件保持聯系,共同交流優(yōu)美的音樂,溝通感受,會對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和審美產生積極影響。
例如,在學習《銀杯》這一節(jié)課之后,通過微信群與家長交流,很多學生對這一旋律悠揚,節(jié)奏起伏的蒙古民歌十分喜愛,邀請感興趣的家長與學生共同探索這首歌背后的故事,大家共同在群里交流。歌曲名為《銀杯》,是因為銀杯蘊含著當地最高的敬酒禮儀,也是對客人的最大尊重,因此還可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探索其他蒙古民歌,并挖掘背后的故事,感受民風民俗,學習樂理知識。
四、建立電子檔案,進行科學評價
當前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對評價不夠重視,甚至存在盲區(qū)。評價機制不完善,將導致對學生學習狀況了解不全面,影響接下來的教學計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電子檔案出現,可充分解決先前機制存在的弊端,通過對學生總體情況綜合計算分析、觀察,將評價形成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科學分析學生的音樂知識掌握情況和音樂素養(yǎng)發(fā)展狀況。
例如,教師可針對學生在音樂課堂的表現情況,樂譜掌握情況,樂器使用情況等建立電子檔案,將學生的詳細情況和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成長發(fā)展紀律下來,每個兩周錄入一次,形成每一位學生的動態(tài)成長方案,方便教師分析總結,并因材施教,也方便學生和家長了解情況,更好地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制定更為科學的方案。
綜上所述,在當前大背景下,將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有效融合,是提升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形式。在使用時,需要教師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開展契合初中學生實際情況的課堂活動,使課堂在多元化的同時保持高效性。引導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感受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理性熏陶,感受多元化的文化與藝術,提升自身修養(yǎng),進而促進音樂鑒賞能力乃至創(chuàng)作能力提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尚有諸多方面需要繼續(xù)探索實踐,繼續(xù)為提升課堂效率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韓鴻偉.探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J].新課程,2021(21):157.
[2]余旭. 互聯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新思路[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礎教育發(fā)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