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首詩歌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然含有能將幫助我們去理解全文的不變的一,我們將其稱為詩眼。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它清澈或渾濁都表現(xiàn)著一個人心靈與生命的狀態(tài),詩歌是詩人心中的所情所想。不管是詩還是詞都可以將其中的核心詞以“詩眼”代稱,或概括或啟迪詩眼起到的是能將詩歌的精氣神傳遞給讀者,讓人豁然開朗的作用,對詩詞中詩眼的把握是我們理解一首詩詞內蘊的各種思想與感情的關鍵。
一、《赤壁懷古》中“多情”下的三嘆
嘆人生苦短,嘆世事無常,嘆壯志難酬,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此三嘆,而這三嘆包含了作者的眼前所見心中所思,在滄桑之下發(fā)出“多情應笑我”的自嘲,而這多情二字正是貫穿全文思緒的關鍵。
第一嘆是人生苦短
人生如逆旅,歲月如長河,滾滾長江東逝水。而大江流去,也同樣一去不返,幾十年的宦海浮沉自己的年華也隨之蹉跎逝去。何為英雄,大江東去浪淘盡也掩蓋不了他們的光芒,但如今連他們都已不可得見。在赤壁懷古的上闋,開篇對于景物的營造透出一股壯美之意:“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個動詞的連用將蘇軾獨立長江邊看到的雄渾壯闊之景盡數(shù)描繪而出??駶?,肆意的風激起的浪花像六月飛雪一般,但在壯闊的景色中我們也能得見一絲傷感,縱使是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的風流氣度也隨著雨打風吹一并而去了,那如流水般的時光也讓無數(shù)英雄人物在這其中浮沉涌現(xiàn),最終也只是聞其名不見其人。他嘆人生與這天地相比也不過是滄海一粟,縱是英雄也難逃生命的規(guī)律。他們的豐功偉業(yè),在這天地間留下的痕跡也會漸漸隨著歲月流逝被掩埋而下。聽人說道這里曾是赤壁,而也只是聽說罷了,在這赤壁之下,已不見當年意氣風發(fā)火燒聯(lián)軍的周公瑾了。詩歌結尾處的多情二字便包含了這第一嘆的思緒,若沒有這份多情又怎能在壯闊的景色中得見悲涼呢?沒有多情也不會生出人生苦短,英雄難覓的傷意。
第二嘆是世事無常
問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這橫江之景下,他的思緒跨越了時間長河仿佛來到了當年的古赤壁戰(zhàn)場。他仿佛真的見到了那個“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了,作者將周瑜塑造的完美無瑕正是為了通過對比來體現(xiàn)自己的落魄與無奈。一個是年少成名,舉止儒雅卻談笑間決定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的貴公子大將軍,而自己卻是仕途坎坷,年歲漸長平白蹉跎了歲月。當時的蘇軾已年過四旬按理已到了不惑之年,但他卻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年少時的他也曾以文名動天下,但奈何世事無常自己陷入朝堂的爭端中,在舊雨凋零的情況下黯然離開京師。盡管他寄情山水要緩解苦悶,但屢遭貶謫的經(jīng)歷依然讓他心中有著不甘與郁氣,他先后有過三任妻子,但無不先他而去,他的苦悶又如何訴說。如今的他只是區(qū)區(qū)黃州團練副使,而周瑜卻已是東吳大都督。不怪他多情,有情方為世中人,他的經(jīng)歷為他的詩句更添一分深味。這第二嘆正是他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他也曾自比瑜亮有著崇高的理想與抱負,但他的一生卻如此的坎坷。他嘆息之下卻依然潛藏著一絲不甘,從“小喬初嫁了”這句中便能夠品出這一嘆背后的意味。小喬是何許人也,孫策之妻大喬的親妹妹,而周瑜能夠獲得如此的權柄與地位,除卻自身能力之外與君主的賞識也密不可分。周瑜因為這層關系愈發(fā)能得到君王的信任,而蘇軾也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與賞識,他這一嘆中的感情是酸楚且復雜的,他與周瑜就像鏡子的兩面,但境遇卻截然不同。周瑜的形象愈耀眼,反差越大越能體會到蘇軾的失意。這是他多情中的第二嘆,以夢回赤壁見到周瑜的雄姿英發(fā),嘆自身境遇下的世事無常。
第三嘆是壯志難酬
這第三嘆與一嘆與兩嘆用融情與景,人物烘托的手法相比多了一分直抒胸臆。貫穿三嘆的總結“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便在這其中,思緒回到現(xiàn)實的他鬢發(fā)早已斑白,他本可以如周瑜一般成為英雄,能有一番大作為,卻只能在貶謫下與山水為伴,這對一個胸懷天下的人又是怎樣的無奈。在寫周瑜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寫作者自己,寫自己沒有辦法實現(xiàn)原本可以實現(xiàn)的人生。他發(fā)出一聲自嘲,若是周瑜知道我如此多的想法,也該會笑我早生白發(fā)吧。
在他最后嘆完早生華發(fā),壯志難酬后也難免讓人深思,究竟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許多人在理解最后一句“人生如夢”時聯(lián)想到的是作者的消極避世之情,這是不大準確的。結合蘇軾的背景與他的多情,在他面對人生的諸多苦難時,依然沒有選擇縱情聲色犬馬,而是依然心向明月,他也沒有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去趨炎附勢,去妥協(xié)阿諛奉承。他在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壯闊下生出的如此心緒,這多情三嘆下還有的一情正是那份伴隨他一生的灑脫。他以一樽清酒敬滾滾長江,敬這皓皓明月,敬這天地的永恒也是祭奠他逝去的歲月。歲月不會因誰而停留,人之一生都是在爭渡之中,人生如夢那些苦難與不如意正像過去的一場夢一般,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蘇軾的多情讓他對這片天地有了更深的認識,他看到了壯闊萬里的長河,也想到了那些千古英雄,他雖有惆悵但依然灑脫,在三嘆之下他的情進一步升華,苦難于人生于天地不過是一瞬之夢,面對這么多的不如意,他不僅沒有因此頹廢消極,反而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未來抱有追求,過去的就過去了即使心中依然有豪情壯志,但若是無法追求建功立業(yè),也不去強求,不如就于山水生情以天地為意,追求一種獨特的超脫。多情二字很好地將赤壁懷古全文所體現(xiàn)的掙扎與思考體現(xiàn)而出,最終實現(xiàn)升華,通過揣摩這多情背后的意義,我們也能得以窺見蘇軾在寫下此詩時復雜的精神世界。這二字不可不為點睛之筆,將其稱作“詩眼”也再合適不過。
二、《登高》以潦倒二字道盡辛酸
若說李白是灑脫的仙人,那杜甫便是沉郁的圣人,他與處在盛唐下李白的浪漫主義不同。他的一生見證了唐王朝從鼎盛到衰弱,他的詩歌是在顛沛流離下創(chuàng)作的,而他胸懷家國的性格,又讓他詩歌風格猶為的深刻用沉郁頓挫形容再合適不過,《登高》一詩是他生活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這潦倒二字便足以稱為全詩的詩眼,全篇的抒情都是圍繞這二字展開的。
開篇二句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边@其中描繪的景物雖是空闊的但無不透露出一種空蕩的寂寥感。自古逢秋悲寂寥,在這秋意橫江的涼意下聽到高猿長嘯那凄清的聲音怎能不讓人心中傷悲,這份此景生悲意引動了詩人心中的郁結之氣。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江水洲渚,水清沙白,飛鳥在空中不斷地盤旋的這份清景,也只是為詩人塑造的背景增添寂寥之感,在這樣的襯托下詩人難掩凄情。如果說是猿嘯引動了詩人的思緒,那么飛鳥的自得對比下則是將詩人的孤寂于此加深。但猿嘯本來并無特定意味,聽者心中何情感受到的便是何意,李白寫“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時聽到猿嘯時是抑制不住的輕快,像是在迎接他一般。他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心中就越是喜悅又怎能發(fā)出悲嘆呢?但正如開篇所說的,杜甫與李白的性情與境遇與李白可以說是鏡子的兩面。李白的一生是飄逸灑脫的,而杜甫卻是潦倒的,這使得兩人寫同一景物時表達的感情也會是天差地別。詩人以“風急”二字為起,并無諸多修飾便將一幅空闊寂寥的畫面呈現(xiàn)而出,同時以“哀”這一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緊接著來到詩的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落木便是飄零的落葉,蕭是蕭瑟之意看似是寫樊城之景,而一葉落知天下秋這秋色也映射著杜甫人生已老,他就像那無根的落葉一般不知要被那秋風吹到何處,他的感情在此時還是在克制的,盡管他一生潦倒但他的性格是沉郁的,他的悲意在心中醞釀。唐王朝已日暮西山,而他也到了人生的秋天,他胸懷的國家給不了他想要的救贖他也救贖不了這個國家,他只能在這戰(zhàn)亂中掙扎,即使偶有開懷也不過是暫時的。這份情感一直在他心中存在,所以他的詩歌大都帶著對社會與人生的思考,在意氣風發(fā)時杜甫見到的不是大唐最為壯麗的時刻,而是安史之亂下動蕩的社會。在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歲時卻是顛沛流離,潦倒失意,沒有天倫之樂也沒有功成名就,還在這壯志難酬形影相吊中不斷受打擊。潦倒的他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不禁悲從中來,那滾滾而流的江水正像自己逝去的年華一去不復返,所以他將這份失意與潦倒之情寄托于景中抒發(fā)而出。
在景色的鋪墊與渲染達到巔峰時,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感情發(fā)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他因戰(zhàn)亂而流離江湖,在這段歲月中他遠離廟堂,遠離夢想他身不由己有家難歸,即使住在茅屋中還要擔憂為秋風所破,走走停停的腳步筑成了他萬里顛沛之路。“常作客”客居異鄉(xiāng)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鞍倌辍?,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萬里路難掩游子之心,聚少離合去日苦多,是他身為??椭?年華早逝病體已衰,再難以撐起他心中的那份豪情壯志,這是他發(fā)出“多病”悲嘆的原因。他登上高臺,望著廣闊的天地看著東流的逝水,在秋風下增添諸多思緒,此情此景下的感情再也不隱晦,而是化作一腔悲憤。時局動蕩心懷家國的他,卻不受重用反而在流浪,落魄潦倒下卻憂國憂民的他,發(fā)出的悲哀不只是人生的悲哀,而是對國家命運的悲哀。前兩聯(lián)杜甫的詩句下盡染秋色但不提一秋,直到此時才發(fā)出悲秋之感。秋本無常意,但他卻是萬物凋零之時,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多病之身卻獨愛登臺在詩的這聯(lián)中,詩人把失意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復雜感情,概括進這一聯(lián)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最后他將一切情感盡數(shù)收攏,只是紀實寫下這一切的艱難苦恨,讓自己已雙鬢斑白再也無力有那些野望了,他每每登高想望向他久違的王城卻怎么也望不見,如辛棄疾西北望長安那般的惆悵。“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心中的苦悶本只能借酒消愁,但如今因這病體連酒也無法消受了。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這首詩中的全部感情都能夠用潦倒二字概括,他的辛酸是萬里為客壯志難酬,無人能明無人能懂,只有這秋風作伴。潦倒的他借酒澆愁,澆下的是家國之愁,是人生之愁,沒有天倫之樂只有斑白雙鬢記錄下的磨難,這一切的感情都是他經(jīng)歷下造就的無奈,杜甫的潦倒是他最大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哀。
三、用詩眼探究詩歌情感帶來的啟示
在高中課堂的詩歌教學中,鑒于學生們都已有了一些獨立自主認知的能力,我們更應該去將詩語言的美感傳遞給學生,而不僅僅是要求背誦,機械性的朗讀背誦起到的效果往往是反向的,詩歌的學習絕不只是要知道這些是什么字,更是要明白如何用這些字能組成優(yōu)美的語言,傳達心中的情感。古人作詩講究辭藻的修飾、字面的推敲;用以追求句子的生動貼切、工整華麗。認為凡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一字,往往能使全句游龍飛動,詞舉意揚?!耙靼惨粋€字,捻斷數(shù)莖須”(盧延讓《苦吟》),詩的語言凝練且韻律優(yōu)美、情蘊豐富,許多詩句中字詞所表達的含義往往都是千錘百煉而成,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把控好這些“詩眼”才能更好的領會當時作者的情與思。當我們如果在對一首詩或詞感到對情感把握與意圖理解不甚透徹時,去尋找一首詩或詞的關鍵詞句往往能達到豁然開朗的效果。詩歌是將最深的感情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的代表,往往一首詩歌寥寥幾十字背后的身世浮沉與思想感情,若是去解析與深論往往是多方面多角度都難以說盡的。所以如果說詩歌是文字表達的精粹,那詩眼便是詩歌的精華,但詩歌的魅力正是在這短短幾十字的詩句中便能讓人身臨其境,共情悲喜。讀書也是如此,由淺如深由薄到厚,理解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詩的感情往往是將多方面拆開來分析,但理解透徹后往往通過一個字或一個詞便能夠完美的概括,這種簡約深刻的美感是詩眼文眼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之筆效果的原因,領會這種手法的妙用,也將對我們寫作與閱讀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做的應當是引導與解惑,尤其詩歌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下的精華,其中的深味需要去品鑒,所以對于詩歌的教育意義非凡,不僅有利于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的感受以及共情的能力。所以對于詩歌的講解不能停留在逐字逐句的去翻譯,而是要將其中最為精煉的詞句提取出來,它往往是貫穿全詩的中心或是對詩人寫作背景與思想感情的概括,領會了詩眼便能夠從更高的層面去理解全文全詩。教師在高中語文詩歌的講解中要重視引導學生對于詩眼的把握,這樣才能讓理解詩歌內蘊情感顯得更加直觀。
參考文獻:
[1]王文武.試論杜甫《登高》的藝術特色[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4(4):32-33.
[2]周桂琴.說“詩眼”[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162-163.
[3]葉磊.《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J].中外交流,2020,27(10):59.
黃妍妍,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