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薇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奧布松(Aubusson)位于法國中部,自八、九世紀起,奧布松家庭式掛毯工作坊就遍布法國各地,尤其到了十四、十五世紀,法國從事手工掛毯編織行業(yè)的工匠已達到近16萬人,當時的奧布松小鎮(zhèn)成為法國乃至歐洲的掛毯中心,并于17世紀后期,被法國皇室授牌成為奧布松皇家掛毯廠。如今它是歐洲壁掛研究中心,也是洛桑壁掛藝術雙年展的孕育之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學者學習探究。
奧布松掛毯是在臥式織機上運用經線和緯線,通過反面編織的方法制作出 “通經斷緯” 的平面、雙面掛毯。在制作時,要先后經歷圖稿繪制、染色、配色、紡線、編織等步驟,只有精心織造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掛毯。其是根據(jù)傳統(tǒng)工藝經驗總結出來的程式化公式織造,正是因為保持了特殊的定式,才保證了奧布松掛毯的藝術與文化特征,并形成了特殊的藝術風格。
奧布松使用的是由法國傳統(tǒng)梭子機發(fā)展而來的平面低經紗密度臥式織機(圖1),該織機裝有兩個纏滿經線的巨型圓筒(圖2),這兩個圓筒被水平擺放于室內空間較大的地方。一個圓筒作為底邊開始編織,另一個圓筒負責轉動,可以收放經線。所有的經線以奇數(shù)和偶數(shù)的方式被分為不同組,然后將每一組經線的一頭綁在同一個大約40 cm的木條上,由一個踏板控制,踏板的數(shù)量由織工自行判斷。當編織掛毯時,織工交替踩踏相應區(qū)域的踏板
圖1 平面低經紗密度臥式織機
圖2 巨型圓筒
(圖3)。拉動由踏板控制的區(qū)域時,其中的經線就會往下凹陷一定幅度,梭子在經線之間穿梭一次后,再換踩另一只踏板。重復多次后,用木質梳子將新編的緯線壓實,這樣梭子與經線、手和腳的完美配合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織工的工作量并提升速率[1]。
圖3 控制經線的踏板
奧布松掛毯采用的是反面編織法,因此織工在編織時面對的是掛毯的背面,底稿的繪制至關重要。在畫家確定繪畫圖稿之后,專業(yè)的底稿畫師先按照畫家提供的圖稿進行繪畫圖稿的翻繪,繪制成編織時使用的底稿(carton)與原畫家設計的繪畫圖稿是呈鏡像相反的(圖4)。底稿畫師會特意在底稿上畫顏色漸變的梯度示意圖和影線,幫助織工們轉換顏色,達到更加柔和的過渡效果。早期繪制的底稿大多為粉筆稿或炭筆稿,并且和最終的掛毯成品大小相同,繪制好后可以直接將其放在經線下(圖5),根據(jù)圖樣配色并織造。因為有些掛毯尺寸較大,需要分成幾塊織造,所以為了方便使用,底稿常會被裁成小塊,這也是早期很少有底稿被保存下來的原因。直到18世紀中期,雅克·尼爾森發(fā)明了描摹技巧,才讓底稿得以保存下來。
圖4 奧布松反面編織底稿繪制
圖5 底稿放于經線下進行編織
色彩是掛毯的靈魂,所以羊毛染色在掛毯的編織過程中也尤為重要,而且染色要求十分精細,對水質的要求、溫度的把控、染料劑量的多少、浸泡時間的長短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因奧布松當?shù)厮锤缓嵝晕镔|,所以易于羊毛的洗滌上色,居民建筑上的天窗以及鋸齒狀結構的屋檐,有利于染工在曬干羊毛時觀察色差和均勻度,這些條件使羊毛顯色更艷麗、更穩(wěn)定持久。另外,染料作為染色必備的材料,受社會發(fā)展諸多因素的影響,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變化。
在中世紀時期,染料多為天然植物、動物或海洋貝類染料,所以顏色種類有限。例如,茜草可以用來染制橘色或淡紅色,從墨西哥引進的胭脂蟲、球蚜中則能提取出鮮紅色。由于1 g紫色染料大約需要2 000個特定的海貝作為原料,顏色提取所需的原料較多,造價較高,紫色也自然成為貴族們彰顯高貴身份的象征。這種天然染料直至18世紀末期,因為技術的革新以及化工染料的出現(xiàn)才被替代,大約36 000種不同的化工顏色被制作出來,但是它們固色較差,不易長期儲存。另外在18世紀,中國傳入了一些新的植物染料,例如從梔子(豆科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具有特殊光亮的金黃色,也可以豐富掛毯的色彩。因此,染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掛毯成品的質量。
一大捆羊毛線團經過前期的染色和晾曬后,需要織工們將其用紡車紡成一小梭線團,方便編織使用。小捆紡線的色彩是根據(jù)掛毯的底稿需要,手工配色卷在梭子上??椆び袝r會直接車一小梭純色;有時會使用燕尾接合的復雜方法,使一根線上混合多種顏色,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小梭微妙的色彩過渡的線團,負責銜接顏色的變化,讓作品的顏色更柔和;有時會在車羊毛線時,添加絲線或金線,以豐富掛毯質感和呈現(xiàn)效果。在法國最鼎盛的路易十四時期,對于王公貴族要求定做的掛毯會運用大量的金銀線,以實現(xiàn)靚麗華貴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織工在拿到底稿時需要仔細觀察,因為底稿決定了經線的粗細,哪幾根經線成為一組,都是根據(jù)織工的經驗所決定的,而且當時的底稿畫師并沒有對紋樣的具體用色有所要求,一切全依賴織工的色彩鑒賞力、出色的染色技術和編織技藝配合。因此,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技能熟練的織工需要很長時間,而這一切煩瑣的準備都是為了最后編織出一幅完美的掛毯。
由于奧布松掛毯使用的是反面編織法,織工在編織時面對的是掛毯的背面,對織工而言挑戰(zhàn)較大。他們在整個織造過程中看到的只是一片交織的彩色線網,所以織工在編織時,需要將鏡子放在經線底部,通過反射原理檢查作品是否存在編織錯誤,直至全部編織結束后將掛毯取下時,才能看到掛毯的全部正面。正是因為反面編織,所以對織工的技法要求更加嚴格。
奧布松掛毯編織技法有很多種,除常見的平針編織技法外,還有一種技法叫 “driadi” [圖6(a)]。織工將緯線由經線的右邊繞到左邊,像套環(huán)一樣套一個小圈圍繞在經線上再進行壓實。這樣的技法用于過渡銜接兩邊高低不平的區(qū)域。織工們在編織過程中需要不停調整織機,先將前面織好的毯面卷起來,再把需要用到的空白經線放出來,還要時常用小錐子調整經線使其平整[圖6(b)]。直至掛毯全部編織完成之后,織工們才能看到掛毯全部正面,所以掛毯被取下織機的瞬間是極其重要的時刻。奧布松一直傳承著一個獨特的習俗,即當?shù)氐目椆M織派對,邀請所有親朋好友來到工作坊,參加剪斷經線的神圣儀式。剪斷經線后,將不同經緯線之間的空隙進行縫合[圖6(c)],在確認掛毯編織者的資格證書后,才可以將一幅精美的掛毯懸掛在墻面向眾人展示。
圖6 奧布松掛毯編織技法
奧布松掛毯是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掛毯工作坊生產的,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手把手教學。例如,吉爾伯特·拉博雷斯(1754年逝世)便是繼承了他父親(1708年逝世)在奧布松的掛毯工作坊,而吉爾伯特·拉博雷斯的兒子米歇爾·拉博雷斯(1772年逝世)則是從1743年正式代替他父親工作[2]。像這種三代傳承甚至多代傳承的方式,在奧布松家庭式工作坊中十分常見。另外,他們的親人會在巴黎貿易中心開設店鋪,售賣由自己工作坊織造的掛毯,這樣生產至銷售整個流程便由一個家族承包。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類似于 “自產自銷” 的方式,使他們對市場需求極其敏感,這也成為18世紀后期,資產階級興起、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期間,奧布松掛毯工作坊在法國其他地區(qū)各大掛毯廠紛紛倒閉之后,依舊持續(xù)不斷地生產至今的主要原因[3]。
我國的傳統(tǒng)手工藝在傳承方面也有同樣的問題,即大多亦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家庭式工作坊進行生產,同樣也是以心口相傳的方式傳承,在發(fā)展中也會面臨與奧布松相同的問題。隨著現(xiàn)代文明與工業(yè)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與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手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也面臨著社會的考驗與影響。我國部分傳統(tǒng)手工藝匠師欲傳無人,能人巧匠日益減少,導致我國一些傳統(tǒng)手工藝日漸衰退,甚至有些已經徹底消失。
目前,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如何實現(xiàn)傳承與發(fā)展,需要的是從業(yè)人員站在時代的高度,在保護的同時進行傳承,并且在尊重市場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不能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應用一種更開闊的眼界去結合、繼承與創(chuàng)新。
作為初出茅廬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在了解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制作工藝以及進行觀念借鑒、吸收與消化的同時,也應該學習西方手工藝從業(yè)者們的態(tài)度。
在分析和探討奧布松掛毯工藝發(fā)展歷程的過程中,要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對工藝美術的直接影響,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進行轉變,讓工藝美術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深度整合,這樣才能應對時代的挑戰(zhàn),更好地推動我國工藝美術走向更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