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英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旨在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教育的良好生態(tài)。
“雙減”政策落地實施的意義首先在于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次在于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fā)展?!半p減”政策落實后,學生的自主支配時間多了,所以應該幫助學生提高自主支配時間的使用效率。以英語學習為例,“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師的關注點首先是如何構建學生校內課上和校外課下“雙結合”的有效學習體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那么,應當通過哪些措施來落實“雙減”政策,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呢?
一、落實“雙減”政策的措施
(一)落實“雙減”政策,要從源頭抓起
學校應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標,五育并舉,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扎實推進“三個課堂”建設。在第一課堂中,教師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輸出,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的立足點應當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上,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第二課堂中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深入實施五項管理和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在第三課堂中要突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發(fā)揮研學旅行、愛國主義等綜合育人功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創(chuàng)造能力和溝通能力,為終身成長奠定基礎。
(二)落實“雙減”政策,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效課堂的特點打造以生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
1.在教學關系上,教師作為傳道者應遵循“引導與幫助”的原則
所謂引導——“傳道、授業(yè)”,應該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要自發(fā)地在教師的指導下與文本對話、與自我對話、與同伴對話和與情境對話,這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所謂幫助就是服務于學生——“解惑”,要幫助學生收集和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學習資源,使用學習所需的工具如計算機、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設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并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合理的評估和反思,進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
2.在說練的策略上,應當注意精講和精練
教師應該用少量但精確的語言講授基礎知識,抓住教材的重點揭示其內在規(guī)律和本質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理解教學的重點;組織講評,突出重點;練習設計,緊扣重點;板書設計,標出重點;直觀演示,體現(xiàn)重點;課堂提問,問在重點;歸納小結,點出重點。
3.在關注學生差異問題上,應當注重分層和異步
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打破“齊步走”的模式,提倡“異步走”,面向全體學生并服務于全體學生。在學生差異明顯的課堂上,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的目標和要求,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探索影響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因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落實“雙減”政策,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評價要用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進行評價,注重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的培養(yǎng)。評價的基礎是“以學評教”:一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參與程度、學習過程;二看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的效果和探索的深度;三看學習的效率、效益和效能。此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即時評價,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利用翻轉課堂模式進行先學后教的探索等。
“雙減”政策背景下,針對英語課堂實際教學情況,結合新學期開學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對如何上好英語每一堂課,進而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如下。
二、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的措施
(一)提前做好課前準備
1.提前備好每一課
認真?zhèn)浜谜n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關鍵。教師須根據(jù)《英語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制訂每個單元和每課時的教學目標,把握單元重難點,從整體上進行教學設計,合理分配時間,提高學生的整體觀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2.提前到教室候課
教師要提前準備好教具并到教室候課,教具包括課件、視頻等相關教學材料,以免浪費上課時間。只有提前做好準備,才不會浪費課堂的寶貴時間,充分利用每一分一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1.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
習慣決定成敗。教師要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如,嚴守紀律、認真聆聽、積極思考、踴躍舉手、大聲發(fā)言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更能讓學生受益終身。
2.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1)課堂準備階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溫故而知新。在課堂準備階段,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遵循趣味性、目的性、針對性和復現(xiàn)性等原則,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喚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2)課堂新授階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學習新知,練習實踐。在學習新知階段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盡量創(chuàng)設真實場景或任務,貫穿整節(jié)課,以問題為導向,在場景中引出、呈現(xiàn)與學習新知,幫助學生理解、練習和實踐。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分類,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3)鞏固與拓展階段:關聯(lián)學生生活,遷移創(chuàng)新,匯報展示。在鞏固與拓展階段,教師應圍繞主題,關聯(lián)學生課外生活,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和創(chuàng)新。同時,教師應搭建平臺,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匯報、展示與交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增強自信心,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三)及時評價與反饋
教師應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豐富、精準的激勵語言,對學生課堂的行為表現(xiàn)及學習理解運用情況及時予以肯定與點撥,促進學生心智發(fā)展;或以小組競賽、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組織教學,及時引導、評價與反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
(四)進行分層教學
教師要在課堂上關注每一個學生,開展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與互助精神。教師還可以通過分層作業(yè)設計,設計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必須做和拓展學生能力—選擇做的問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的良好發(fā)展。
“雙減”政策不僅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而且是教育觀念的大變革?,F(xiàn)在,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太重。就英語學科來說,死記硬背的內容過多,機械的技能訓練過多,低層次、高重復的操練過多。學生的苦學、苦練并沒有真正提升英語水平,甚至可能導致思維僵化,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不強。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關鍵在于能否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教師要先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關注教師的思維,就等于關注了實施“減負”的核心要素。英語教師在思維方式上一般以形象思維為主,重視直觀感受和經(jīng)驗,很少開展周密詳細的分析,思維缺乏一定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難以抓住客觀規(guī)律,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學費時且低效。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改變僵化、混亂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更加理性、客觀的思維品質,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確保教學科學、合理、高效。教師應做“反思型”教師,每堂課結束后,教師應當及時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研究這些問題,并和科組其他教師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反思與研究可以有效促進從教到學的系統(tǒng)優(yōu)化,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從而讓“減負”落到實處。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努力實現(xiàn)教、學、評的一體化。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應通過問題和活動設計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培養(yǎng)學生記憶、理解、應用等低層次思維的基礎上,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評價、創(chuàng)新等高層次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聽力教學中訓練學生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推斷、歸納和綜合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辨別不同國家的語言和風俗文化中的各種現(xiàn)象,分析和推斷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對信息進行分類總結;在口語和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合理并具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
三、結語
總之,“雙減”政策的本質是“向課堂每分鐘要效率”,要杜絕“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要進行互動式、啟發(fā)式、探究式、精準式教學。只有真正改變課堂教學的觀念和方法,才能將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