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盛
(中藍長化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長沙 410016)
聯堿法生產純堿過程,副產氯化銨。氯化銨的生產有熱法與冷法兩種工藝。
目前聯堿企業(yè)普遍采用冷法工藝,即二次吸氨,一次加鹽,冰機制冷的工藝,此法有很多優(yōu)點,但也存在兩個缺點:
1)制堿是采用制銨后的母液吸氨,母液中的固定銨較高,在同離子效應下,母液中能溶解的氯化鈉含量較低,這樣單位體積的母液碳化后得到純堿較少,對比氨堿法,每制1 t純堿用6 m3左右的氨鹽水,聯堿法需用10 m3左右的氨母液Ⅱ,即循環(huán)處理量大,容積利用率低。
2)由于聯堿生產中的母液循環(huán)使用,母液量需平衡或略減少,而生產事故時出現系統(tǒng)水不平衡,則需將母液外排,造成損失。
與冷法不同,熱法生產氯化銨的工藝需在分離碳酸氫鈉后,將過濾母液加熱蒸餾脫除游離氨和二氧化碳,再加熱蒸發(fā),可先析鹽,后析銨,也可先析銨,再析鹽。
通常認為,過濾母液中含有氯化銨與氯化鈉,具有較大腐蝕性,而熱法生產蒸發(fā)時溫度較高,濃度上升,腐蝕性更強,同時總能耗高于冷法。但熱法析銨用于生產純堿,全廠水平衡處理較好控制,循環(huán)母液量少,也有一定的優(yōu)勢。
熱法生產工藝研究也較早,目前在碳酸氫鈉生產企業(yè)中,已實現十萬噸級的熱法生產規(guī)模,在環(huán)保廢水處理中也有很多蒸發(fā)法生產氯化銨的案例。以原鹽真空精制作為純堿生產原料的相關企業(yè)中,由于蒸發(fā)工藝熟悉,有管理優(yōu)勢,也進行了非常積極的熱法生產探索。
在上述基礎上,提出熱法與冷法互補的工藝,供聯堿企業(yè)參考;與過濾母液全部熱法處理對比,互補工藝一次投資較少,且新增能耗不大。
互補法工藝是碳化分離碳酸氫鈉之后,將30%左右的過濾母液用熱法處理,母液經吸氨,混合,納濾分離,得到納濾濃液與淡液,濃液與其余70%的過濾母液混合去冷法處理,淡液去蒸發(fā),真空結晶,析出部分氯化銨,析銨濾液返回去與下一周期中30%母液混合,完成一個循環(huán)。工藝流程如1圖。
圖1 互補法工藝流程簡圖
圖1中70%的過濾母液與現有生產聯堿工藝相同,不多敘述,對30%過濾母液流程敘述如下:
1)吸氨:過濾母液吸氨設備與現有吸氨設備相同,但吸氨后時,游離氨的濃度可加以控制,最好不需要,只需將液相中未析出的碳酸氫根全部轉化為碳酸根即可,為納濾作準備。
2)混合:將吸氨后的液相與后工段產生的析銨濾液混合,降低碳酸根離子濃度。析銨濾液量約為總過濾母液量的12%。
3)納濾:混合后的母液中主要為氯化銨、氯化鈉、碳酸銨、碳酸鈉的混合物,碳酸鹽為二價鹽,可采用納濾方式對其中的碳酸鹽進行分離,替代目前熱法工藝的加熱蒸餾脫除游離氨和二氧化碳,減少需汽提而帶入的蒸汽稀釋液相,實現常溫分離,并且能耗降低。
納濾工藝是利用納濾膜來分離一價鹽與二價鹽,在氯堿工藝的鹽水精制中得到廣泛應用。混合母液也是與之類似的鹽溶液,經過吸氨后,也是一價鹽與二價鹽分離的狀態(tài),只是液相為堿性條件。隨著技術的進步,堿性條件下的納濾工藝也已有成熟應用。
根據液相中的碳酸根濃度,納濾分離后的濃液與淡液的液相量基本相當,濃液中的總銨含量也已提高,可直接與吸氨后70%的過濾母液混合,進入常規(guī)的冷法生產工藝,但混合后總體積下降為常規(guī)生產的91%。
淡液中的二價碳酸鹽已基本去除干凈,加熱也不會出現碳酸鹽的分解而排放氨氣與二氧化碳,可去蒸發(fā)器蒸發(fā)水分。去蒸發(fā)器之前,納濾淡液可以作為真空結晶裝置的冷卻水,而自身得到預熱,低位熱可以較好的回收。淡液的總體積約為總過濾母液量的20%。
4)蒸發(fā):從目前碳酸氫鈉企業(yè)的熱法工藝,現有環(huán)保處理氯化銨廢水的蒸發(fā)來看,其中的蒸發(fā)工藝包括多效蒸發(fā)與MVR蒸發(fā),皆可適用,并且均可長周期運行。MVR蒸發(fā)是對二次蒸汽采用機械壓縮,能耗較多效蒸發(fā)為低,為了降低沸點升,可將淡液蒸發(fā)的終點控制在114 ℃左右,液相濃度為氯化銨與氯化鈉的共飽點之前,此時沸點升約在14 ℃,MVR蒸發(fā)對壓縮機要求也不高。蒸發(fā)后,液相約為總過濾母液量的12%,且無結晶析出。
5)真空結晶:將蒸發(fā)得到的液相送入多級真空結晶器,冷卻結晶,溫度逐級下降,氯化銨結晶不斷析出,末級真空結晶溫度約為45~50 ℃。
真空結晶采用蒸汽噴射系統(tǒng)獲得真空,循環(huán)冷卻水采用前述的納濾淡液。
6)離心分離:將真空結晶得到的料漿進行離心分離,得到氯化銨固體和析銨母液,此氯化銨質量好于冷法生產的氯化銨,去干燥包裝得到氯化銨固體。
而析銨母液返回與下一周期的30%過濾母液混合,開始下一循環(huán)。
1)采用納濾法分離碳酸根,能耗較低,分離較為徹底,不需蒸汽汽提,減少物料稀釋。
2)采用MVR蒸發(fā),能耗較低,得到溫度較高的冷凝水可用于預熱物料。且控制蒸發(fā)溫度,有利于設備材質的選擇;在二次蒸汽加入洗滌,消除可能的氨的影響;加強不凝氣排放,消除可能的二氧化碳的影響。
3)采用真空結晶,由于無換熱面,無結鹽現象。同時注意補充水分,控制不析鹽只析銨,鹽留在溶液中繼續(xù)去前工段生產碳酸氫鈉。與傳統(tǒng)的熱法思路有所區(qū)別。雖得不到精制的鹽,但流程簡化。
結合對全廠工藝來看,增加了熱法處理后,由于一部分水分蒸發(fā),在納濾濃液與70%的過濾母液混合后,總體積變?yōu)榭傔^濾母液的91%,為全廠的水平衡增加余地。為滿足此9%的缺口,可將生產中的淡液加入固體食鹽配制鹽水補足,也可直接采用地下采出的飽和鹵水,精制除雜后用于生產,也就是說,聯堿法也可如氨堿法,部分使用鹵水。在補全此9%的缺口時,采用飽和鹵水可降低約4%的氨母液循環(huán)量,而在假定母液Ⅱ相點可以不動的條件下,由于補足9%缺口時,液相中不含氯化銨,則母液Ⅱ中氯化銨下降約1個百分點,對應的氯化鈉也會上升,初步測算可增加約3%的純堿產量。
與冷法生產對比,采用互補法需新增一套納濾裝置,新增一套蒸發(fā)裝置,以50萬t/a的純堿裝置計算,納濾裝置規(guī)模在280 t/h,蒸發(fā)裝置的蒸發(fā)量在56 t/h。
若不新增納濾裝置達到同樣的目的,則30%的過濾母液可以不吸氨,直接采用傳統(tǒng)的加熱蒸餾方式脫除氨和二氧化碳,再去蒸發(fā),由于需加蒸汽汽提,則后續(xù)的蒸發(fā)裝置蒸發(fā)量需加大。
在聯堿法生產中,新增納濾與MVR蒸發(fā)裝置,運用堿性條件下的納濾和MVR蒸發(fā)技術,可以消除母液膨脹的影響,可以小幅降低氨母液Ⅱ的循環(huán)量,調整氨母液Ⅱ相點,小幅增加純堿產量。對于現有聯堿企業(yè),生產改動小,水平衡控制優(yōu)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