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消息? 1月14日,省教育廳召開“雙減”工作新聞通氣會,省教育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朱超華向媒體介紹了當前我省“雙減”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據介紹,“雙減”政策發(fā)布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精心謀劃部署,高位一體化推進。省教育廳嚴格落實教育部黨組和教育督導“雙一號工程”要求,扎實開展“雙減”工作并初見成效。
當前我省義務教育學校14885所,100%的學校建立了校內作業(yè)公示制度,100%的學校學生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yè)。全省義務教育學校除寄宿制學校、村小(教學點)外,需開展課后服務的9009所學校已100%提供課后服務,學生參與率達71.22%。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線下、線上培訓機構壓減率分別達到96%、86%。根據教育部“雙減”調查問卷統(tǒng)計數據,我省共有801萬名家長及學生參與了問卷填寫。其中,94.93%的家長反映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94.72%的學生反映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
省教育廳以“六項管理”(作業(yè)、睡眠、手機、體質、讀物、考試管理)為抓手,聚焦校內、校外兩條主線,精準施策。一方面,校內著力打牢提質增效基礎。全面提高作業(yè)管理水平,健全作業(yè)管理機制,完善作業(yè)管理細則,調整作業(yè)結構,加強作業(yè)設計指導,提高作業(yè)質量和針對性。著力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在確保開展基本托管服務為主的基礎上,支持鼓勵有條件地區(qū)積極探索與素質拓展服務相結合,并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臻選活動課程,拓展托管內容,提高課后服務吸引力,全省有44.14%的學校提供課外閱讀課程,40.67%的學校提供戶外體育類課程,35.89%的學校提供藝術類課程。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強化學習方式變革,推進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推進建設欠發(fā)達地區(qū)17個互聯網環(huán)境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qū),落實好全省516個信息化中心學校和241個融合創(chuàng)新示范培育推廣項目建設工作。著力構建教育大資源服務體系,實現國家、省、市教育資源平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另一方面,校外加強培訓機構規(guī)范治理。出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政府指導價政策,有效降低了學科類培訓價格。開展了多輪校外培訓專項治理行動及專項督導檢查,整頓和查處了一批違法違規(guī)的校外培訓機構。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全省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得到全面規(guī)范,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有效減輕。
“雙減”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見效,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至關重要。廣東緊緊抓住教育評價改革這個“源頭”,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制訂了任務分工方案和負面清單、工作任務清單,全面摸清底數,統(tǒng)籌從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端發(fā)力,堅持破、立并舉,全力推進構建基礎教育領域以發(fā)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當前廣東“3+1+2”新高考平穩(wěn)落地,政策平穩(wěn)過渡,考試內容改革不斷深化,滿足學生專業(yè)取向和興趣愛好。中考改革穩(wěn)步推進,廣州、深圳等6市已經開展了中考改革試點,其它地市也已制訂中考改革實施方案。廣東正在逐步打破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方式,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考試招生制度,切實為“雙減”工作保駕護航。
“雙減”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性、長期性工程,接下來,省教育廳將圍繞“鞏固成果防反彈、消除盲點找問題、提高水平抓突破”,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推進完善地方法規(guī)制度
加快制訂出臺有關校外培訓機構監(jiān)督管理條例,研究制訂校內課后服務有關收費辦法等,從政策制度層面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2.全面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
堅持系統(tǒng)性思維,從教育體制機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基礎教育關鍵領域、教育治理體系等方面綜合實施改革舉措,著力構建廣東基礎教育新生態(tài)。
3.持續(xù)推進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
以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先行創(chuàng)建縣培育為抓手,努力補齊義務教育發(fā)展短板,推進義務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4.著力為推動教育觀念轉變營造良好氛圍
進一步加強“雙減”政策的社會面宣傳,推進《家庭教育促進法》宣傳教育活動,形成家長、社會各領域共同支持“雙減”政策的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
省教育廳強調,各地各校要切實做好“雙減”工作,堅決嚴防校外培訓故態(tài)重演。用好網格化綜合治理體系,嚴查隱形變異行為,嚴厲打擊以“家政服務”“眾籌私教”等名義變相開展學科類培訓。同時,要科學安排學生假期作業(yè),學校應適當布置一些實踐性、社會性作業(y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根據實際需要,參照暑期托管服務有關政策要求,堅持學生自愿參加原則。密切家校聯系,指導家長加強親子互動交流,可充分利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體育館、社會實踐基地、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各類校外活動場所。省教育廳將適時對違規(guī)開展學科類培訓、履責不到位的地區(qū)進行通報。? ? ? ?(省教育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