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花(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四中學 2563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三力論”,其中生活力指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存、生活該有的能力,至少包括“生存力、適應力、學習力”。由此可見,學生提升適應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進入初中后,學生的人際關系構成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同伴關系成為中學生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良好同伴關系的形成對學生的適應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初中生同伴關系發(fā)展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同伴交往過程中,自我封閉,缺乏與人交往的熱情;容易產生摩擦,導致口角乃至肢體沖突的發(fā)生;存在欺凌現(xiàn)象,被欺凌者容易產生恐懼感、焦慮感、自我封閉等,長此以往,學生會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幫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尤為重要。積極心理學基于人性的優(yōu)點與價值層面,通過發(fā)現(xiàn)人們的積極品質,培養(yǎng)其積極情緒,從而提升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通過學生有針對性的自我改善和教師對學生同伴關系問題的積極應對和輔導,找到培養(yǎng)初中生同伴關系的方法與策略,從而對初中生存在的同伴關系問題進行預防、疏導和干預,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同伴關系的健康與良好發(fā)展。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及訪談形式對我校初中生同伴關系現(xiàn)狀進行調查。在同伴接受和交往恐懼、自卑兩維度中,同伴接受得分越高,表明同伴關系越好,在與同學或朋友相處過程中感到被接受、受歡迎;同伴交往恐懼、自卑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同伴關系越不好,可能在與同學或朋友相處過程中感到不安、焦慮及自卑等情緒。
從調查結果來看,六年級與七年級學生同伴關系在性別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八年級與九年級學生同伴關系在性別方面具有顯著差異;基礎年級學生同伴關系優(yōu)于高年級同伴關系。初中生同伴關系總體情況一般,同伴交往的內容以學習為主;同伴交往頻率不高,持續(xù)時間短;缺乏積極主動的同伴交往意識;同伴交往過程中容易感受到的孤獨、受歡迎感較差。因此,改善初中生的同伴關系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中生在校時間長,教師對學生同伴關系缺乏正確引導。班主任對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關注較多,而其他任課教師一般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很少關注學生的相處情況。教師更關注學生的負面情緒,易忽略學生積極的情緒。學校管理者更重視學生的成績,對學生的同伴關系發(fā)展較為輕視。當學生出現(xiàn)較嚴重行為問題,如罵人、打架等情況出現(xiàn)時,相關教師才會處理。
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影響學生同伴關系的發(fā)展。民主型的家長會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們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更好地接納他人,更有自信,有利于學生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溺愛型的家長會影響學生的接納程度,學生更容易形成專制、霸道的性格,在與同伴交往時更具攻擊性。專制型家長在家庭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在與同伴相處過程中更容易畏首畏尾,處于弱勢。
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以及父母教育的缺失也會使學生的同伴接納水平較低,在同伴交往過程中,他們表現(xiàn)得更加的敏感與自卑,缺乏自信。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無法采取有效的解決方式,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成人感,但因缺乏自制力,與同伴交往過程中,一言不合就出現(xiàn)語言暴力、肢體沖突等,有的學生容易受到同伴不良品行的影響,使個人出現(xiàn)品行的偏差。其次,許多學生缺乏對自身性格的準確評價,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開朗、活潑;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內向,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合群的等。再者,由于網(wǎng)絡的發(fā)達,初中生之間的溝通方式趨向單一。他們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對孩子的監(jiān)管不到位。在空閑時間,初中生大多沉迷于手機等電子產品,話題多圍繞游戲及網(wǎng)上的短視頻等。因此,缺少溝通也是制約初中生同伴關系良好發(fā)展的因素。學業(yè)壓力也是影響同伴關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提升學生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與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班主任要認真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去接納班級中的每位學生。班主任可以根據(jù)班級的情況,組織豐富的班級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讓每個學生感受到積極有愛的班風。教師要多關注班級中被孤立或同伴關系不良的學生,深入了解其性格與生活經歷,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被同學們接受與認可并慢慢融入班集體。
其次,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滲透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提升學生的積極意識。例如,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表達不同的想法時,教師要用具體的語言及時肯定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被認可,提升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及時關注學生同伴關系狀況,設計不同的合作任務,促進學生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營造和諧、有愛的學習氛圍。
學??啥ㄆ陂_設論壇及講座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向家長介紹親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利用微信、QQ等形式與家長溝通,及時討論并分享心得,幫助家長建立溫情理解的積極教養(yǎng)方式,恰當處理家庭矛盾與沖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例如,我校教師不定期與家長進行線上交流,及時討論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與家長溝通商量對策,同時提醒家長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方式方法。
陶行知先生主張“教學做合一”,即以事為中心,而事是需要人去做的,只有做了之后,才能產生相關的經驗。因此,初中生良好同伴關系培養(yǎng)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讓學生不斷地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1)滲透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促進學生對自我及同伴關系的積極認知
編制《積極同伴交往手冊》,使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形成積極的認識觀。同時,充分認識人際關系建立的基礎及方法,為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奠定基礎。
開展與同伴交往相關的講座,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知識的滲透,幫助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意義及技巧,提高其認知評價水平,掌握應對技巧。例如,我校在初一新生入學時開展的《初一年級心理健康講座》,面向全體學生的《做一名陽光中學生》等講座,這些講座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手抄報、黑板報等圖文并茂的形式幫助學生識別并轉變不良的同伴交往行為,引導他們采取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例如,我校積極開展“拒絕校園欺凌”“友誼保鮮的秘訣”“做更好的自己”等主題的手抄報活動。
開發(fā)微課程資源。針對學生同伴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校教師錄制了一系列的微課程視頻。一類是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觀,如《微笑的力量》《積極自我 成就積極人生》《你若盛開 蝴蝶自來》,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接受水平和完善自我認知。另一類是有關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問題,主要包括宿舍、食堂、班級等場所中學生相處時,如何化解矛盾與沖突,幫助學生掌握同伴交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2)開展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同伴交往的積極心理體驗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發(fā)展水平,設計相關課程并實施。針對學生的人際適應問題,老師們設計了《破冰》《你好,同學!》等心理健康課,鼓勵學生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建立友誼的方法,學會呵護友誼,正確處理與朋友的沖突;學會正確對待交友中受到的傷害。針對學生間的異性交往問題,設計了《花語草的對話》《走過花季》等課程,幫助學生樹立異性交往的正確態(tài)度,掌握合理的交往原則,使學生和異性保持正確、適度的交往關系。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積極的同伴交往策略,設計了《讓友誼保鮮》《友誼地久天長》等課程,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與同伴在交往過程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互相學習,使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fā)展。為了預防校園暴力問題,課題組設計了有關課程,如《請控制憤怒》,幫助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學會控制憤怒的情緒,避免校園暴力的發(fā)生,從而改善同伴關系,提高自尊感,減少與預防校園欺凌。課題組還設計了《同舟共濟》《競爭與合作》等課程,讓學生懂得在集體生活中與人合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訓練合作技巧,學會取長補短、互為補充、相互啟發(fā)等拓寬思路的方法,同時也能在合作競爭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3)開展團體輔導活動,發(fā)展積極的人格特質,幫助學生形成同伴交往的積極情感
根據(jù)學生同伴交往的現(xiàn)狀,設計具有積極心理學特點的團體輔導活動方案并實施??刹捎谩敖巧缪荨薄靶睦硇觥钡刃问?,設置不同的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正確認識自我,學會團體協(xié)作,增強積極體驗,提高內在動力。例如,我們開展的《溝通無限》等團體活動,教師設置多層次的任務,讓學生認識到溝通的意義,了解溝通不暢帶來的不便,體驗積極溝通帶來的愉悅,培養(yǎng)積極人格,運用自身能力合理應對同伴交往。
總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多關注學生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培養(yǎng)健康積極的心理反應,鼓勵學生關注自身及他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從而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讓健康心理更具持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