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香(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五中學 256300)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學科,有教會學生知識、發(fā)揮其育人作用,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只有在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情緒才能得到放松,積極性才能得到激發(fā),從而大膽自主地學習與創(chuàng)新活動。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想要讓學生自發(fā)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首先就要想辦法調動學生情緒,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動力,為此要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tǒng)教學以“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內容,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效力低,還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為此,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并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另外,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培養(yǎng)學生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學生思維活動需要問題推波助瀾,所以要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精心設計議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為了讓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和掌握知識點,在設計問題時也要堅持從簡到難的原則,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循序漸進地消除學生思考問題的抗拒心理,由初步認識到深入理解。此外,為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主動性,設計的問題還要具有靈活性和趣味性等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喜好,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思索的動力,做到寓教于樂,在收獲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同時,享受道德與法治學習帶來的快樂。例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各種議題,將日常生活和課堂教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一方面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氣息,突出道德與法治教育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也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降低知識理解難度,如校園學生霸凌問題、消費者權益侵害問題、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等,引導學生從道德層面和法律層面分別就這些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暢所欲言,鼓勵學生直面內心。
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引導學生關注法治知識,形成正確的法治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真實的犯罪案例,將教材知識內容與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利用掌握的法治知識分析案例,挖掘案例法治思想,從而形成正確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例如,在學習《預防犯罪》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收集一些青少年犯罪真實案例,課上帶領學生分析案例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案例中涉及哪些法治知識,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會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真實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刑法和犯罪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法律責任和犯罪的代價,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避免沖動引起不良后果,在約束自己的同時做好自我防護,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培養(yǎng)正確的法治意識,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同時還能突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用價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币虼?,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條件,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同時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也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信息技術的使用還能更加全面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讓情感傳遞和思想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有助于調動學生內在情感,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為了發(fā)揮教學預設的效果,在使用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收集視頻和圖片形式的教學素材豐富課程資源,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深化理解和強化記憶,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學習《建設美好祖國》的時候,可以在課前收集一些愛國人物的故事和事跡,生動詮釋什么是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收集中國近些年在各個領域突飛猛進、取得卓越成績的相關視頻素材制作成視頻集錦,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當學生看到祖國的繁榮與強盛后自豪感油然而生,民族自信的種子開始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信息技術的使用完美地和教學主題相呼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且具有感染力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教學主題,提高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同時也起到了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育人效果。
要想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和道德品質,只依靠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學要回歸生活,將課堂學習和生活實踐融合在一起,通過生活實踐鍛煉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逐步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但教學中往往擔心社會實踐活動會占用教學時間,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業(yè)負擔,其實只要抓住有利時機,合理安排時間不但不會影響教學的正常進行,還會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例如,在學習《珍視生命》的時候,以“提高安全意識”為主題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和安全相關的資料,制作手抄報,等到課堂上進行展示。比如,食品安全、用電安全、網(wǎng)絡安全、防火安全、道路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讓學生以自己的獨特視角向大家介紹安全知識,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還能突出實踐活動的趣味性和科學性,體現(xiàn)實踐活動的意義。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在今后就要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名遵紀守法、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