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霄(江蘇省揚州市工人新村小學 225003)
思維與語言是密切關聯(lián)的,語言與思維是表與里的關系: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陶行知先生強調,要“讓學生走上創(chuàng)造之路,手腦并用,勞力上勞心,這需要六大解放”,其中之一是“解放頭腦”。教師應當認識到,所有這些解放,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通過語文思維力的培育,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品質,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學生的思考源于問題,問題又驅動著學生的思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挑戰(zhàn)性問題”,挑戰(zhàn)性的問題能有效開啟學生的深度思維,從而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切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活學生的思維因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挑戰(zhàn)性的問題,強化學生的無意識語感,提升學生的無障礙頓悟,引導學生非邏輯的創(chuàng)造。
比如,教學《祖父的園子》這一課,學生通過課文閱讀很容易感受、體驗到祖父園子中的生活的快樂,但卻很難感受、體驗到祖父園子是作者蕭紅的精神家園,更難以體會到蕭紅園子外的生活。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深度思考,我們在教學中補充了與作者相關的背景資料,補充了《呼蘭河傳》的簡介,以引導學生認識蕭紅悲慘的一生以及蕭紅寫作《呼蘭河傳》時的心境。在此基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蕭紅園子里的生活怎樣?蕭紅園子外的生活怎樣?蕭紅為什么要寫祖父的園子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將學生放置于文本解讀的背景之中,從而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就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文本中的祖父的溫暖慈愛與《呼蘭河傳》中的其他人的冷漠無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等。
實踐表明,挑戰(zhàn)性問題能讓學生用一種發(fā)生學、歷史學眼光看待這一篇文本。這樣一種更深層地看待問題的回歸,提高了學生閱讀思維的廣度,夯實了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度。通過挑戰(zhàn)性的問題,學生能深入解讀蕭紅文本中所描述的祖父園子的生活的旨趣。這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文本解讀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文本解讀的積極性,發(fā)掘了學生文本解讀的創(chuàng)造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賦予學生充分的解讀時空,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給學生提供質疑問難的機會,讓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對文本展開深層次的思考、探究,助推學生的語文深度學習。
所謂“核心性問題”,就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核心性問題具有關鍵性、統(tǒng)馭性等特征。問題不僅要切入學生語文閱讀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更要切入語文學科的核心地帶。也就是說,“核心性問題”能推動學生的語文深度思維,也能聚焦學生語文學習相關內(nèi)容,引發(fā)學生的聚合性思維,深化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度;還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語文思維的廣度。
核心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能讓學生彼此展開合作交流。不僅如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用核心性問題作為統(tǒng)領而設計、研發(fā)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從而借助問題鏈將學生的語文文本閱讀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因此,綜合來看,核心問題推動了學生的語文思維向著文本更深處漫溯。
思維與問題是緊密相連的,思維的條理化、有序化源于問題的條理化、有序化。如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所涉及的問題雜亂無章,或者這些問題前后沒有什么關聯(lián),那么這些問題就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文本思維,因而就不能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如果教師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梳理、整合,將相關的問題進行集結,使之成為核心性、關鍵性的問題,讓這些問題有層次,那就能借助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的文本認知走向深刻。因此,核心思維能讓學生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考量更全面、更清晰、更合理。
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同時也是生成性的問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借助情境引導學生產(chǎn)生問題。同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轉化、變換視角,從而讓相同的知識內(nèi)容衍生出不同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突破原先固有的思維框架,從而不斷突破自我的思維習慣,突破自我的狹隘的認知框框,生成更多、更好的問題。衍生性的問題能不斷地延伸、拓展學生的語文認知視角、觸角,拉長學生語文思維、認知的長度、寬度。
比如,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這樣的一篇小古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厘清故事的意思,深刻理解小古文中的關鍵字詞的意思,如“競走”“嘗”“信然”等,更要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講解這個故事。為了讓學生理解相關的內(nèi)容、明晰人物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王戎為什么不取道旁李?為了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教師可以降低一個層次,引導學生先行思考:“為什么樹在道旁而李子多,此必苦李?”這一問題具有衍生性,很多學生都能將自己擺進文本中,去設身處地地思考:王戎是怎樣想的?這樣的衍生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的想象更具有邏輯性、層次性,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上關聯(lián)詞“如果……那么……”,引導學生大膽表達。通過這樣的衍生性的想象,能讓學生認識到王戎的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個性化品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能感悟文本的寫作內(nèi)涵,建構人物形象,同時也能窺見《世說新語》中的志人意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人物的動作、形態(tài)、語言、心理等活動表現(xiàn)出來,從而讓抽象的故事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衍生性的語文閱讀問題,能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再認識、再理解和再建構。
衍生性的問題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拓展文本的深度,要積極主動地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本內(nèi)容相對接。如此,不僅學生的語文文本學習有意義,而且有助于學生通過語文深度學習展開積極的語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文本對相關內(nèi)容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做出深刻的思考與表達。
語文思維于閱讀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價值觀等。語文思維不僅僅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而且包括理性思維、理性觀念等。喚醒、建構、深化學生的語文思維,能有效解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隨意性、點狀化、膚淺化、被動性等問題,能促進學生語文認知力、實踐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