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岳
當下中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是一種復合型的思想政治教學體系,既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各層面工作建設的旗幟性導向,又是作為個體的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內在思想和外化實踐的具象化指引。媒介融合時代的今天,各類傳播平臺與形式破除傳統(tǒng)意義上時空邊界的概念,加之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更為凸顯網絡信息平臺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模式既面臨著機遇,也兼具挑戰(zhàn)。著力消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濁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建設、豐富內涵,是做好當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建構的重要時代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最前沿。掌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目前,網絡已成為青年新生代尤其是高校大學生群體日常教育學習、交流互動、娛樂休閑的重要渠道,值此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時期,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對于各類信息技術媒介的需求也日趨強烈,對網絡平臺使用依存度也不斷提高,因此更要著力審視現今網絡思政教育的現實態(tài)勢,以期更好地筑牢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主課堂、主陣地。
沃爾納·海森伯格曾指出,技術變革不只是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且會改變思維模式和評價模式。正是由于網絡具有極強的時效性、迅捷性、交互性使得高校在網絡開發(fā)與運用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尤其是在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時期,網絡即時通信對保障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學生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統(tǒng)計指出:“截至2022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guī)模達10.2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042萬,占網民整體的97.7%?!边@組數據從側面反映出網絡在社會、在高校、在個人的多層面功能上的廣泛應用,為進一步鞏固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思政陣地上提供堅實技術支持。
一方面,網絡思政的開展適應了當下青年人的閱讀習慣,這也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日趨多樣化、類型更為可視化,為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育成效不斷助力。網絡思政的開展落實了教育立德樹人根本屬性,應將遵循思政教育基本規(guī)律與網絡信息傳播規(guī)律相結合,滿足學生群體的信息查詢、資料搜集、閱讀方式的“網絡”習慣,化“教導”為“育人”。
另一方面,網絡思政中具有海量資源規(guī)模且破除時空邊界的限制,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新技術豐富教育資源,并利用數字化手段歸檔處理,網絡的交互性又賦能網絡思政為學生用戶帶來的參與滿足感。傳統(tǒng)教學具有明顯的時間與空間的雙重界限,網絡平臺則是打破這種限制,不斷造就網絡思政新型學習模式。此外,面對“低成本、高影響”的輿情事件時也能及時有效進行回應、處理、管控,并強化校園中校級、院級、系級、班級的網絡媒介“喉舌”作用。
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我國在發(fā)生深刻改變的同時,也面臨眾多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fā)展,繼續(xù)向深水區(qū)改革挺進,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分工中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探尋與證明,人類社會物質條件的變化自然會推動價值觀變化。在此角度下分析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教學面臨的倫理困境,并結合時代發(fā)展潮流揭示是何種思潮導致大學生對網絡思政教育認同度降低的嬗變。
虛擬網絡世界真假相伴、實虛并存,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無邊界性致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去中心化”的網絡場域業(yè)態(tài)亦增加“各說各話”的風險。極少數學生對先進網絡思政教育的“逆反”正成為“時尚”,以往崇尚的愛國情懷、奉獻報國、艱苦奮斗卻被視為“作秀”,說明學生基本網絡素養(yǎng)教育缺失、信息基本辨別力欠缺。在人人皆為自媒體的今天,此類情景極易在高校中引發(fā)網絡輿情事件。利用發(fā)生的輿情事件在網絡空間各大平臺聒噪輿論、煽動情感,“無形的手”已然會帶偏高校激情熱血的新生代大學生,從而引起大學生逐漸走向極端化、情緒化。少數大學生由于網絡安全意識不足,未能看到事件完整緣由,斷章取義地作出情緒化發(fā)言,致使更多青年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蠱惑,進而迎合、諂媚,形成不良網絡輿論場域。
新時代中國網絡思政教育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的凝結,代表著層次深遠、價值先進的普遍價值觀綜合體系。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內外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與較量,高校應胸懷“國之大者”作為培育民族繼承者、傳承者的搖籃,亟需秉持時代性、人本性、實踐性,從豐富思政課堂教育形式、先進典型人物榜樣教育以及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入手,完善校園網絡思政教育教學機制模式、拓展教育方式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課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制度自信,利用各種形式、強化各種渠道,提升高校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總體認知,著力提升“四史教育”,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fā)端,1949年新中國成立讓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驚艷世界的中國奇跡以及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神圣偉大事業(yè),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以一個個鮮活歷史事件來感染學生,讓青年一代感知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內融于心、外化于行,既要通過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主流價值引領,也要并重線上思政課程多樣形式的加持,來強化大學生網絡政治素養(yǎng)、網絡信息辨別力以及網絡行為規(guī)范。
值此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的時代背景下,做好“線上”思政課教育至關重要,要豐富形式、拓展思路,避免機械地將課堂從教室轉移到線上媒介,應充分發(fā)揮當下飛速發(fā)展的網絡信息技術優(yōu)勢,網絡擁有海量資源應在“線上”教學中得到應用,運用好時代媒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利用短視頻、微博、公眾號等形式豐富的思政教育傳播手段,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tài)敏感性,筑牢筑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毕冗M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下涌現出的代表人物,具有示范典型的重要作用,作為廣大高校學生學習的時代楷模,洋溢青春風采,充滿“正能量”,通過將典型人物及其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從而獲得學生受眾的情感共鳴,進一步深化“個人進取、集體爭優(yōu)”的良好校園氛圍。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人物教育,一方面要以先進教師事跡來引領主流。教師作為日常大學生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其言傳身教能有效引領學生樹立向老師看齊作用。另一方面要以優(yōu)秀學生案例來推動學生向榜樣學習,兼顧親和力和感染力,在各個不同維度設立典型,如“最美志愿者”“道德之星”“實踐達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之星”“環(huán)保守護者”“自強者”“感動校園人物”等,可以根據高校實際情況設置,緊緊把握主流價值導向,尊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從榜樣中學習、消化、升華,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高舉紅色旗幟、傳播時代“正能量”。此外,典型師生榜樣的確立既要注重對“人物”成長的關注與培養(yǎng),也要優(yōu)化宣傳方式方法,更多地選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閱讀方式”,在各大網絡平臺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開設“教師先鋒”“青年先鋒”等專項頻道,豐富傳播渠道的同時要提煉典型人物事跡的“閃光點”,以文字、圖片以及短視頻等方式促進與大學生之間的交互性,打造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師生人物教育活動。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當下一些拜金享樂、崇尚暴富、“躺平”等錯誤思想已經通過各種方式侵入高校部分學生價值觀念中,高校亟需系統(tǒng)化完善建設勞動教育,在堅持德行修養(yǎng)、提升智力能力、落實強健體魄、弘揚“真、善、美”四個維度目標同時發(fā)力,通過勞動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社區(qū)家務勞動、公益志愿服務對各類勞動教育模式進行跨界整合,將勞動教育與專業(yè)課程聯動形成合力,共建新時代高校勞育育人體系。
樹立全方位的勞動育人目標,一是堅持德行修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增強社會服務意識,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精神,通過勞動教育升華思想品德,在今后成長過程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肩負時代使命。二是提升智力能力,以勞動實踐為手段豐富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力、動手實踐力、綜合協(xié)同力,在勞動實踐學習中積累經驗并得到新的認知。三是落實強健體魄,學生通過勞動付出既使身體得到鍛煉,在辛勞中體會勞作之艱辛,又使心靈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滿足感、收獲感、幸福感。四是弘揚“真、善、美”,勞動情景往往能激發(fā)學生對于“真、善、美”的理解,從實踐到理論再升華認知,逐漸形成高尚的審美認知。
通過不同形式勞動教育活動進行跨界整合,并將勞動教育與課程教學形成銜接。一是勞動課堂教學,在理論引導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做好經典案例宣傳,課堂教學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開展勞動之星評選等,結合本專業(yè)特點,通過動手實踐得出成果。并以廣播、創(chuàng)辦公眾號等多樣化手段進行宣傳,不斷提升風清氣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氛圍新生態(tài),積極為校園文化建設服務。二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引導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開展創(chuàng)新研發(fā)、創(chuàng)業(yè)實踐,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做好課程實踐活動,完善理論知識、提升認知水平、增強實踐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三是社區(qū)家務勞動,以“服務共同的家”為主題,指派學生在周邊社區(qū)服務“大家”,例如進行防疫知識宣講、衛(wèi)生大掃除、輔助流浪動物得到救助等,寒暑假期間幫助父母服務“小家”,積極承擔掃地、洗衣、做飯、洗碗等常規(guī)性家務工作,做好勞動“臺賬”,在勞動強健身體的同時更要強魄。四是公益志愿服務,組織高校大學生團隊參與志愿服務工作,例如積極參與防疫抗疫相關工作、前往農村地區(qū)幫助缺乏勞動力的家庭學做農活、在敬老院為老人清洗衣物、為孤兒院小朋友上課等,在勞動實踐中感知生命、體會價值、學會成長,在公益志愿服務中提升對“真、善、美”的追求。
當下中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是一種復合型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既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各層面工作建設的旗幟性導向,又是作為個體的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內在思想和外化實踐的具象化指引。媒介融合時代的今天,各類傳播平臺與形式破除傳統(tǒng)意義上時空邊界的概念,加之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更加凸顯網絡信息平臺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既面臨著機遇,也具有風險挑戰(zhàn)。著力消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濁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建設、豐富內涵,是當下中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建構的重要時代課題。當今的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今的中國正處于偉大復興之新征程,形勢發(fā)展既風云激蕩也微妙敏感,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引導、建構涉及到國家意識形態(tài)博弈與較量,高校必須堅守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永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以媒介為術、以內容為道,在民族情感、時代擔當、藝術審美上與學生同頻共振,有效打造網絡思政教育教書育人體系,打破學科邊界上好“大思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