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炯輝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9年最新修訂版)》中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睆漠斍暗膶嶋H情況來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學習,不受課本內容的影響,進入生活之中,加強觀察,了解語文學習,感受語文在生活中的應用[1],提高自身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還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動力。
小學生本身的年齡相對較小,學習意識和自控能力并不是很強,如果繼續(xù)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則會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抵觸心理[2]。而利用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學生進入自身比較熟悉的環(huán)境,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習熱情,有效改善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通過這一方式,語文教學能夠與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教學內容能夠變得更加多樣化,學生能在小學階段對語文學習更加感興趣,提升學習效果,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思維能力會不斷提升。在開始階段,小學生會通過形象思維理解外界,對外界的認知和抽象語言的理解能力也并不是很強。然而,將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受,進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使教學內容更加深刻與形象,降低學生在學習中的理解難度,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有關知識,了解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和深刻內涵,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同時,借助生活化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在生活中表達自身的情感,深化認知,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幫助,改善學生以往不知如何表達自身想法的情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同樣如此。因此,在當前開展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不僅需要關注語文教學和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度,還需要有效改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語文知識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能力,使學生不再只是為了完成課后作業(yè)與考試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提升知識運用效果,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生活化教學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學生能夠更好地強化知識應用,促進自身的全方位發(fā)展。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效利用所學知識。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情境,從而有效改善語文教學效果,改善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主場,教學方式也不僅僅是“灌輸式”。教師可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把語文教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3]。在生動有趣的生活化情境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加深對生活場景的感受。同時,教師在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改變自身講解者的身份,應作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導者,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f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進而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更加熟悉與親切的環(huán)境中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感受語文的美感。
生活化教學本身就擁有比較強的開放性,其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概念的講解方面。從以往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可知,課上與課下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界限,學生在課下僅僅是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與復習任務。生活化教學本身的開放性體現(xiàn)為課上與課下之間的關聯(lián)更加緊密,教師可以布置一系列的任務,使語文課堂能夠延伸到學生的課余生活,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形成連接課上與課下的紐帶。此外,借助生活化教學,還能夠有效改善課堂氣氛,使課堂氣氛更加具有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堂學習,從而對語文知識形成更加全面與深刻的理解,創(chuàng)造出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的實際發(fā)展與學習提供幫助。
教師在實際開展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發(fā)揮民主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信任學生,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進行自我表達,不僅要讓學生展現(xiàn)自身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要讓學生表達內心的情感,進而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可以更好地加深對語文內容的理解,提高積極性。這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未來的發(fā)展而言,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語文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其來源于生活,也會為生活服務。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小學語文教學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教師在講解相關內容時,并沒有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無法與生活內容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學與生活就會相互分割,無法進行有效的融合,同時教師對語文的本質理解得不夠深刻,所以很難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可合理利用生活化教學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選擇一些與生活相吻合的內容,適當?shù)靥岢鰡栴},使生活和語文之間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多元化的形式,使學生愿意主動進行探索。此外,教師還可借助一些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問題,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從而對學生未來融入社會與發(fā)展提供更大的幫助。
從新課改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應將生活百科知識與教材知識相融合,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生活與教材本身存在明顯的不同,如果僅依靠教材幫助學生成長,則很難使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并且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要想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拓寬自身的視野,教師就需要根據(jù)生活實際進行分析,確保書本知識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主動了解更多與生活相關的知識,利用有效、科學的方法,使學生更好地獲取書本知識,將其與生活有效結合,并在生活中有效利用這些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內容是學生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但是學生對相關內容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理解課文內容,進而拓寬自身的視野,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水平、理解能力及觀察能力。其次,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與閱讀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思維。最后,教師還需要讓學生主動查閱資料,使學生能夠對文章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有關珍惜時間方面的文章時,學生對這一概念的認識很難通過一篇課文的學習得到進一步提升,所以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在課后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可以布置觀察任務,讓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了解時間計量的發(fā)展史,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感受到珍惜時間的意義,避免學生出現(xiàn)浪費時間的情況。
所有的課文都是作者利用語言和文字的形式形成的,是作者自身對生活或者事件的理解與記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情境,使其能夠更好地開展學習。因為課文創(chuàng)作和學生所處的時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并且不同的學生在背景與認知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可能無法理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會遇到較多問題。因此,教師可以有效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對文章內容進行展現(xiàn),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作者所描繪的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所展現(xiàn)的內容。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交流或者辯論,使學生主動表達,在提高學習水平、學習質量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有效鍛煉,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演繹工作,將文字內容轉變?yōu)檎鎸嵉膱鼍?,將其呈現(xiàn)在所有學生的眼前,讓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感悟得到有效加深。教師還可以利用實踐訓練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求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4]。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在親身經(jīng)歷之后,才能對事情具有更好的了解,而且會獲得不同的體驗,在語文學習中同樣如此。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想使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就需要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真實體驗,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吸收養(yǎng)料,讓學生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主動吸收知識,并靈活地運用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或者打造真實環(huán)境的方式,使文章的內容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融入情境,將課文中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有關春天的課文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與春天有關的音樂,在音樂聲中讓學生自由地感受春天的美好。以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中的《找春天》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播放音樂的方式開展教學,使學生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描述,而是感受真實的世界。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走向田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春天。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生可以找到冒出綠芽的柳樹、從土里慢慢長出來的小草、遠處飛翔的燕子以及那些在放風箏的孩子。這無不顯示出春天來了[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展示春天的美色、美景等,以豐富學生對春天的感知,幫助學生辨別春景與春意的概念,在理解了這些概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借助表演的方式,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春天,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沉浸在文章內容之中,進而提高對語文知識的感悟能力[6-7]。
綜上所述,生活中的場景與語文課文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語文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在實際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生活化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使學生不受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的影響。同時,教師應正視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的優(yōu)化,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有效提高素質教育的實際效果,使學生能夠實現(xiàn)全方位的發(fā)展。此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加深對生活的理解,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感受語文知識,并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