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語文課程的重要性無須贅言。一線教師要深入領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精神,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方式。但是當下許多語文教師越來越覺得語文教學難度大,學生學了多年的語文課程,但是水平和能力卻沒有顯著提高。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xiàn)狀,無數(shù)學者和一線教師研究借鑒各種先進理念,積極探索如何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著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筆者認為,要結合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和特點,讓語文教學回歸傳統(tǒng),為迷茫中的語文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從而穩(wěn)步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
語文是語言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和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習的內容是包羅萬象和豐富多樣的。雖然在不同的學段,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重點不同,但是語文教師對學習內容的處理和篩選責無旁貸,應選擇可以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
語文學習內容回歸傳統(tǒng),首先要回歸識字、寫字、閱讀、背誦和寫作的傳統(tǒng)。認字學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習語文首先要會認字、會寫字。人的一生從幼兒園到工作甚至退休,都在和漢字打交道。認字學詞是閱讀、背誦和寫作的前提。學習語文,必須進行大量閱讀。閱讀可以讓人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寫文章的用意。大量閱讀能潛移默化地幫助人們提升文化素養(yǎng)。
語文考試應當加大課外閱讀所占比重,讓注重課外閱讀的學生受益。強調大量閱讀的舉措是非常正確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極其重要的。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教學生學會思考和理解,使學生在閱讀到好的內容時,就會去主動思考和理解。書中的內容是作者的想法和思想,學生認真閱讀會有自己的新的體會,可以從中學習到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真正獲益。學生讀書時應該融入感情,通過了解內容,滲透感情,做到更加容易記憶。誦讀不是僅僅將作品簡單讀出來,而是在現(xiàn)有作品的基礎上融入誦讀者自身的情感,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樣一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會更上一個層次。
語文學習離不開背誦。古詩,需要背誦;好句子,需要背誦;好段落,需要背誦;好的開頭、結尾,需要背誦;有些經典的文章,也需要背誦。學生在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要多多背誦古詩文,通過不斷積累達到內化。腦子里“別人的東西”儲存多了,漸漸就可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必然會出口成章,行文流暢。
語文學習中寫作非常重要。寫作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學生的綜合水平及語文素養(yǎng),可以檢驗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和文字、語法等方面的功底。大量的寫作練習能提升學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與自我分辨意識,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提高語文寫作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積累寫作素材,而積累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堅持寫日記,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每天把自己留心觀察到的事物都寫在日記里,融入自己的感情,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慢慢提高寫作水平。同時,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還需要時常積累優(yōu)秀文章段落,從而增加自己的寫作素材儲備。
語文學習內容回歸傳統(tǒng),要回歸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語文教學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語文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去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語文教師更應該自覺擔當起這一光榮使命,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作用,實現(xiàn)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標。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局限,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從中汲取力量,真正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作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文化自信,需要文化的繁榮興盛。一線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向往美、創(chuàng)造美,使學生向往詩和遠方。教師可以精選部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學透徹、深刻領悟,讓學生通過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獲得精神食糧,通過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古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語文教師要正確使用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語文統(tǒng)編教材里含有眾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近幾年古詩文也受到重視,教材里節(jié)選的古詩文非常多,并且體裁多樣。教材里也有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和涉及傳統(tǒng)楹聯(lián)文化的相關內容,能為提升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助益,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而發(fā)揮語文在德育方面的積極作用[1]。
時代和社會在飛速發(fā)展,教育改革也呈現(xiàn)出動態(tài)變化的趨勢,語文課程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時刻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其多樣性與生活性更多地體現(xiàn)在課堂上。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語文教師大量使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各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形成了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興趣。教師合理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方式和手段,可以更好地輔助語文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但如果不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過分依賴或過多地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將不利于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不利于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語文教學是教師以語言作為憑借,向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以及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的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語言藝術的運用[2]。
語文教學方式回歸傳統(tǒng),就是要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guī)律。語文教學中應當注重實踐,加強積累,突出聽、說、讀、寫的訓練。語文是綜合性和實踐性都特別強的課程,語文相關的實踐無處不在,因此,語文課程中特別強調實踐和日積月累的重要性。實踐出真知,要把語文教學應用于實踐,應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傳統(tǒng)的母語學習非常重視積累,現(xiàn)在的教師更要重視知識積累?!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提到關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個問題時,要求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散思維。學生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學會自主閱讀,結合多種閱讀方法,形成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聽、說、讀、寫訓練。葉圣陶強調,“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痹诮邮芊矫?,聽和讀同樣重要;在表達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因此,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閱讀有助于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既能從語言方面訓練學生,也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能從思想認識方面訓練學生的思維,加深他們對生活的理解、感受。
聽、說、讀、寫并重的原則在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仍然不可忽視,語文教師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只有學好了語文,學會合理運用語言,學生才能學好其他課程。語文教學應注重聽、說、讀、寫訓練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配合[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三種方式是常用的語文學習方式,是語文學習方式的歷史性變革,是新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白灾?、合作、探究”這三種學習方式,更傾向于因材施教,針對學生進行差異性教學,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讓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的欲望更加濃郁。但是其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大部分教師都用過這三種學習方式,但部分教師是在不恰當?shù)臅r機生硬套用這些學習方式,似乎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只有這樣課堂才會生動有趣。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雖然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獲,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合作。
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中階段,語文課程都居于重要地位。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好語文要做好三件事:多讀、多背、多寫。調查發(fā)現(xiàn),語文成績好的學生幾乎都是特別喜歡閱讀課外書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有深厚的積累,包括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在寫作上才能夠形成別致的構思,恰當用詞,在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方面也有顯著的效果。學生要想提高語文成績,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行大量閱讀是必不可少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碑攲W生的課外閱讀量足夠多的時候,語文對學生來說將不是一門需要艱難攻克的學科。自從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統(tǒng)一了版本之后,古詩詞和文言文大量增加。小學古詩詞從原來的69篇變成現(xiàn)在的128篇,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由原來的61篇變?yōu)楝F(xiàn)在的132篇,高中階段古詩詞也從以前的要求背誦60篇變成70篇。文言文的數(shù)量也有所增加。語文教材中的“日積月累”板塊,內容基本以古詩文、諺語、成語、歇后語等為主,并且一律要求背誦。學生背誦的優(yōu)美詩文、名人名言增加了,說起話來能夠引經據(jù)典,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博古通今。學語文就是要多讀、多背、多寫,這樣學生的語文水平才能越來越高。
語文學習,閱讀是積累,背誦是消化,寫作就是輸出。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習慣,不要給學生制定框架,保證學生的自主性,內容與字數(shù)都由他們自己來掌握。學生寫得多了,遣詞造句會更加靈活熟練,思維更靈活,想象力更豐富。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后,作文內容也不會空洞無物。閱讀是信息的吸收,寫作是情思的表達,背誦是經典的儲存。語文學習沒有捷徑,多讀、多背、多寫是語文學習的三把“鑰匙”,缺一不可。
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梢?,語言的積累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然而,語文課堂上,部分教師會過分注重分析文章、解讀文章,忽略了語言文字上的積累。這樣的話,學生就只會學習而不會運用。因此,要重視語言積累[4]。
教材中有很多節(jié)選的文章,都是一些佳作,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表達細膩、有趣。對于蘊含豐富情感的語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文章,進入文本所營造的世界,與作者產生共鳴,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文素養(yǎng)。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應使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促進自身成長。多讀、多背、多記,是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自體會、用心感悟、加強積累,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
要讓語文學習方式回歸傳統(tǒng),教師深入研究語文學科特點、語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國著名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作為教育者,教師要交心,知心,傾聽學生的想法,要多考慮學生的思想和意見。同時,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獨立思考,通過親身實踐和體驗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更透徹地理解課本上的內容,使知識的獲得高效化。體驗式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能夠使學生得到更優(yōu)質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5]。
回歸傳統(tǒng),把語文課程的精神、語文課程的特點、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先進教育方法結合起來,現(xiàn)代語文教育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