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溟慧
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微寫作
第84頁《一分鐘》:句式
1.例句賞讀:
要是早一分鐘,就能趕上綠燈了。
2.范式積累:“要是”是一種假設(shè),“就”是在假設(shè)后的結(jié)果。要是怎么樣就能怎么樣,之所以有這個假設(shè),是因為現(xiàn)實沒能做到、做好。用這個假設(shè)來表達一種遺憾、后悔的情緒。
3.仿練舉例:要是……就……。
●要是昨天晚上早點睡,今天上課就不會打瞌睡了,也不會被老師批評了。
●要是我考試能仔細檢查,就可以考100分了。
●要是我能把字寫好,老師就不會批評我了。
●要是我早點起床,早點吃飯,就不用餓著肚子來上學(xué)啦。
●要是我平時好好學(xué)習(xí),這次考試就不會只考90分了。
●要是我上課不說話,就不會被罰打掃衛(wèi)生了。
●龜兔賽跑時,要是兔子不睡覺,就能得冠軍了。
●昨天,要是我聽媽媽的話,出門帶上傘,就不會淋雨了。
●要是小猴子不那么三心二意,就不會空著手回家了。
●小明要是能好好吃飯,就不會瘦得像根木棍兒啦!
●要是我不和妹妹搶玩具,妹妹就不會哭了。
●要是我多交一些好朋友,就不會孤獨了。
17
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微寫作
第102頁《棉花姑娘》:擬人句
1.例句賞讀:
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長出了碧綠碧綠的葉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它咧開嘴笑了。
2.范式積累:棉花姑娘“吐”“笑”,是把它當(dāng)成人來寫,這就是擬人的手法。我們已經(jīng)讀到過不少類似的句子了,比如把物直接當(dāng)成人來寫,把描寫人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情感的詞句用來寫物。物可以是無生命的,如小雨點、浪花、春風(fēng)等;可以是有生命的,如小樹苗、蝴蝶等。一個重要提示:擬人不用“像”,千萬別亂用“像”字喲。否則一定就不是擬人啦!
3.仿練舉例:仿寫擬人句。
●春天來了,冰雪融化,泉水叮叮咚咚,吐出了許多圓圓的泡泡,召喚我快來戲水。
●細細的泉眼吐出一顆顆晶瑩的珍珠,和小魚兒一起做著吐泡泡的游戲。
●清晨,樹林里的鳥兒都唱起了歡快的歌曲,它們應(yīng)該是在參加合唱比賽吧。
●小魚悄悄地把頭探出了水面,開心地用泡泡和朋友聊天。
●寧靜的夜晚,只有天上的星星在竊竊私語。
●小花苞穿著紅色的裙子,在微微的春風(fēng)中,一邊跳舞,一邊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
●一個個小小的粉色花苞,從油綠的枝葉間探出頭來,害羞地微笑著。
●柳枝吐出了嫩芽,長出了葉子,扭動著腰肢,在空中翩翩起舞。
●煙囪吐出裊裊炊煙,他微笑著說:“飯做好了,快來吃呀?!?/p>
●我家老母雞下蛋了,她開心地唱個不停,在向我邀功呢!
●蠶寶寶長大了,它吐出雪白雪白的銀絲,開始睡覺了。
18
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下冊微寫作
第106頁《咕咚》:象聲詞句式
1.例句賞讀:
一個木瓜從高高的樹上掉進湖里,“咕咚”。
2.范式積累:這個句子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先描寫事物,然后用一個象聲詞描寫聲音。這種倒過來寫的句式表達效果有什么不一樣呢?再仔細讀一讀,品一品,大家似乎都在靜靜地聆聽最后那一聲“咕咚”,這樣描寫更有意境呢!
3.仿練舉例:先寫事物,后用象聲詞。
●一只雞蛋從桌面上咕嚕嚕滾到地上,“咔嚓”。
●瓢潑大雨落在屋頂上,“噼里啪啦”。
●小巧玲瓏的小鳥在枝繁葉茂的樹上唱歌,“嘰嘰喳喳”。
●早晨,鬧鐘發(fā)出清脆的響聲,催我快快起床,“叮鈴鈴”,“叮鈴鈴”。
●奶奶快速把切好的菜放進熱油鍋里,“滋啦”。
●馬路堵車了,發(fā)出一陣陣喧鬧聲,“嘀嘀”。
●一只青蛙從圓圓的荷葉上跳進水里,“咕咚”。
●一根又粗又長的冰柱融化了,從房檐流下來,“滴答滴答”。
●突然,黑色的夜空中出現(xiàn)了一道白色的閃電,緊接著就是一道響雷,“轟隆隆”。
●金黃的落葉跟著風(fēng)婆婆在空中翩翩起舞,“沙沙沙”。
●母雞在窩里下了一個蛋,驕傲地仰起頭,得意洋洋地走出去,“咯咯噠”。
●毛茸茸的小鴨在水里開心地唱著歌,“嘎嘎”。
●教室里靜悄悄的,只聽見筆尖在紙上快速走過的聲音,“唰唰,唰唰”。
●早晨,天剛蒙蒙亮,勤勞的公雞就高聲鳴叫,“喔喔喔”。
●胖乎乎的蠶寶寶吃著香噴噴的桑葉,“沙沙——沙沙沙”。
●風(fēng)婆婆把窗戶吹得直叫,“吱——吱——吱”,是誰又惹她生氣了?。?/p>
●池塘里的青蛙都跳到了又大又圓的荷葉上,“呱呱呱”,一場精彩的音樂會要開始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