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華 陳雨雪 方文靜 吳躍川 孫 秋 李 毅
(1.宜賓市第二醫(yī)院口腔科,宜賓 644000;2.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正畸科,成都 610041)
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選取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治療的錯畸形患者64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畸形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 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符合王林主編《口腔疾病診斷流程與治療策略》[8]中牙頜畸形的診斷標準;(2)之前未做過相關(guān)治療;(3)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2)合并口腔感染者;(3)存在口腔粘膜病變。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直絲弓正畸治療,試驗組給予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植入微型種植體(種植體:產(chǎn)地,韓國,品牌,Dentos,型號,SH-1312-08),行關(guān)閉拔牙間隙的前1個月內(nèi)將支抗種植體植入備用,植入部位為上頜第一臼齒和尖牙牙根間的牙槽骨,整平排齊牙弓,通常微型種植體植入在膜齦結(jié)合部位或者偏向牙根方向2 ~ 3 mm處,植入角度與骨面垂直并輕度傾斜,用黃銅絲標記,在牙槽黏膜處需要切開黏膜,避免植入時軟組織被卷入,手術(shù)結(jié)束后,攝片確認微型種植體與牙根的關(guān)系。每月1次隨訪,防止種植體受力不足或脫落,共治療1年,術(shù)后注意口腔衛(wèi)生,避免感染。
1.4.1 療效判定及咀嚼效率檢測 觀察治療前后切牙傾角、磨牙情況、上中切牙轉(zhuǎn)矩,計算中切牙軸傾角、磨牙位移、上中切牙轉(zhuǎn)矩差。兩組患者均咀嚼5 g熟皮花生但不吞咽,用蒸餾水漱口后吐出,并配制成1 000 mL蒸餾水液,攪拌并靜置5 min ,用刻度吸管吸取5 mL溶液,檢測吸光度,吸光度即為咀嚼效率,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后咀嚼效率。
1.4.2 齦溝液的檢測 采用常規(guī)濾紙條法取齦溝液,加入0.05% Tween-20提取液,配制成1∶100的稀釋液,用10 0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靜置取上清,用ELISE法檢測CAM-1、MMP-2、NO、IL-1β的含量,相關(guān)儀器及試劑盒由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4.3 頭影測量 治療前后拍攝口腔X線片,觀察治療前后牙齒改變情況,包括上下頜骨改變特征包括:上下牙槽座角(ANB)、上牙槽座角(SNA)、下牙槽座角(SNB)、Z角(Angle));上中切牙點/下中切牙點(U1/L1)、前牙覆蓋(OJ)、前牙覆合(OB)、下中切牙點/下頜平面(L1/MP)、上中切牙點/前顱底平面(U1/SN),見圖1。
圖1 頭影測量示意圖
1.4.4 不良反應 觀察兩組患者術(shù)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或獨立資料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n(%)]的形式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檢驗標準為α= 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前后切牙軸傾角、磨牙位移、上中切牙轉(zhuǎn)矩差、咀嚼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觀察和咀嚼效率()
表2 兩組患者療效觀察和咀嚼效率()
組別 前后切牙軸傾角(度) 磨牙位移(mm) 上中切牙轉(zhuǎn)矩差(mm) 咀嚼效率(%)試驗組 18.49±1.28 4.27±0.28 2.71±0.16 86.72±3.83對照組 11.83±1.19 2.16±0.31 3.83±0.21 64.78±4.26 t 5.682 3.925 4.814 6.791 P 0.000 0.000 0.000 0.000
治 療 前 兩 組 患 者 CAM-1、MMP-2、NO、IL-1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半年后、治療 1年 后兩組患 者 CAM-1、MMP-2、NO、IL-1β均減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CAM1、MMP2、NO、IL-1β比較()
表3 兩組患者CAM1、MMP2、NO、IL-1β比較()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試驗組 對照組 t P CAM1(kU/L)治療前 184.49±9.41 182.34±6.16 1.515 0.829治療半年后 146.45±7.83* 161.67±8.46* 15.741 0治療1年后 104.58±5.81* 122.69±7.26* 17.582 0 MMP2(ng/L)NO(ng/L)治療前 217.31±6.49 212.62±8.15 1.926 0.092治療半年后 181.42±9.45* 195.73±7.24* 6.321 0治療1年后 162.16±8.39* 181.16±62±6.14* 12.637 0治療前 71.52±2.83 70.89±4.47 1.481 0.168治療半年后 50.41±6.32* 61.28±5.20* 11.834 0治療1年后 39.89±4.73* 51.26±2.83* 16.963 0 IL-1β(pg/L)治療前 61.37±3.61 59.21±2.56 1.632 0.251治療半年后 41.45±7.24* 48.10±4.83* 6.251 0治療1年后 31.68±3.49* 45.16±2.51* 11.942 0
兩組患者治療前ANB、SNA、SNB、Angle、U1/L1、OJ、OB、L1/MP、U1/S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減小,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5。
表4 頭影測量比較()
表4 頭影測量比較()
注:*表示P>0.05。
ANB(dg) SNA(dg) SNB(dg) Angle(d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8.65±0.29* 4.71±0.31 86.33±0.31* 81.83±0.15 74.28±6.92* 42.98±3.92 52.98±5.03* 41.95±2.48對照組 8.29±0.48* 5.27±0.26 86.53±0.29* 84.32±0.23 72.83±5.75* 55.83±6.28 53.95±6.15* 47.92±3.94 t 2.287 7.521 2.162 8.241 1.984 6.934 1.632 4.527 P 0.062 0.001 0.069 0.000 0.072 0.000 0.004 0.006組別
試驗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50%,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8.75%,兩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口內(nèi)正面相示前牙Ⅱ度覆 ,兩側(cè)口內(nèi)相示拔牙間隙, 2月后治療組口內(nèi)正面相示覆 正常,左右兩側(cè)口內(nèi)相示拔牙間隙明顯減小,磨牙關(guān)系Ⅰ類,尖牙關(guān)系Ⅱ類,對照組2個月后口內(nèi)正面相示覆 減輕,左右兩側(cè)口內(nèi)相示拔牙間隙減小,磨牙關(guān)系Ⅱ類,尖牙關(guān)系Ⅱ類(見圖2,3)。
圖2 治療組患者口腔矯正變化
表5 頭影測量比較()
表5 頭影測量比較()
注:*表示與同組治療后相比P>0.05。
測量指標 組別 試驗組 對照組 t P U1/L1(dg)治療前 105.16±6.16* 104.16*±7.14 4.151 0.072治療后 81.16±4.15 93.16±5.77 6.172 0.002 OJ(mm)OB(mm)L1/MP(dg)治療前 5.91±0.17* 5.83±0.24* 2.761 0.061治療后 2.18±0.24 4.21±0.15 1.729 0.014治療前 3.12±0.08* 3.12±0.05* 1.471 0.084治療后 1.01±0.04 2.04±0.06 5.916 0.005治療前 105.37±9.16* 102.17±8.29* 8.361 0.089治療后 73.359±9.38 86.45±7.41 5.037 0.007治療前 126.47±10.31* 120.21±9.17* 1.362 0.081治療后 83.30±5.26 100.42±8.13 7.927 0.003 U1/SN(dg)
圖3 對照組患者口腔矯正變化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前后切牙軸傾角、磨牙位移、上中切牙轉(zhuǎn)矩差、咀嚼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微型支抗體能明顯改善牙列,減少牙凸,提高咀嚼效率。傳統(tǒng)直絲弓正畸治療采用托槽對錯 牙齒進行定位,容易引起菌斑堆積于牙齦而引發(fā)牙齦腫脹、出血,因而導致一系列炎癥反應,而微型支抗體通過微創(chuàng)手術(shù)將長度1 cm左右,直徑1 mm左右的種植體植入牙床之中,增加了穩(wěn)定性,更有利于牙齒回到預期位置,增加上下牙的接觸面積,提高咀嚼效率,有助于減少牙周組織受到的損傷和術(shù)后的恢復,減少牙齦腫脹與出血,減輕炎癥反應[11]。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前兩組患者CAM-1、MMP-2、NO、IL-1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AM-1、MMP-2、NO、IL-1β均降低(P<0.05)。表明經(jīng)微型支抗體治療后齦溝液中炎性因子NO、IL-1β和CAM-1、MMP-2明顯減小。CAM-1是可調(diào)節(jié)炎性信息傳遞的粘附因子,可誘導白細胞聚集,調(diào)節(jié)淋巴細胞的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牙周局部感染時,CAM-1可明顯增加;另外有研究認為CAM-1可增強破骨細胞的功能,破壞骨質(zhì),導致植入體穩(wěn)定性降低,因此可通過檢測CAM-1的表達判斷植入體穩(wěn)定性強弱;MMP-2是蛋白水解酶之一,可降解膠原,促進牙槽周圍組織吸收,最終使牙齒與植入體的吻合性下降[6-7]。CAM-1、MMP-2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矯正治療的穩(wěn)定性和吻合性,微型支抗體具有體積小、穩(wěn)定性強、植入部位靈活的優(yōu)點,能有效減小后牙遷移,牙齒穩(wěn)定性增強,吻合程度增加,因此,相比于傳統(tǒng)直絲弓正畸治療,微型支抗體治療后CAM-1、MMP-2明顯降低。NO、IL-1β是常見的炎性因子,錯畸形患者牙列不齊,不易清潔,殘留的食物會殘留于牙縫中,久之會造成牙牙齦腫脹和出血等,導致口腔感染,致使齦溝液中炎癥因子增加,經(jīng)治療后,牙齒回到正常部位,牙列恢復正常,細菌和食物等不易殘留,從而減輕口腔感染的機會,炎性因子表達降低,而微型支抗體的穩(wěn)定性和吻合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支抗,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直絲弓正畸治療,微型支抗體治療后炎性因子更少。微型支抗體治療后NO、IL-1β表達水平明顯降低。劉寧[1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經(jīng)微型支抗體治療后患者齦溝液中CAM-1、MMP-2明顯減小,對患者牙周組織損傷較小。
頦骨是顏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頦骨前移或者后移都會明顯影響美觀,甚至會使患者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和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13]。頭影測量是評價患者面部協(xié)調(diào)美觀的相關(guān)指標之一,兼顧了牙齒、顱面骨和頦骨的協(xié)調(diào)性[14]。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治療前頭影測量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上述指標均較?。≒<0.05)。說明經(jīng)微型支抗體植入治療后,患者面部協(xié)調(diào)性增強,改善了患者面部形態(tài)。隨著數(shù)字化技術(shù)和三維重建的不斷發(fā)展,口腔正畸不僅僅關(guān)注于牙列和咬合功能,更關(guān)注對整體顏面部的形態(tài)改善[15]。微型支抗體支抗著力點精確且持久,穩(wěn)定性強,可明顯改善患者前突或者后突畸形,孫潔[16]等人對80例青少年口腔畸形患者的研究也證實微型支抗體可明顯改善患者面部形態(tài),并且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
通過進一步對不良反應的觀察發(fā)現(xiàn),試驗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50%,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8.75%(P>0.05)。微型支抗體體積較小,對口腔正常組織的破壞較小,不易導致口腔水腫、感染等并發(fā)癥,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
本文提示:微型支抗體治療口腔畸形的療效好,能降低CAM-1和MMP-2水平,有助于改善面部形態(tài),且不良反應小,安全性高,適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