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爽
2016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遼寧日報推出重大主題策劃《鐵紀·鐵流》,從黨的紀律形成史的角度回看黨史、重走長征路。正是憑著這次采訪經(jīng)歷,以《我們的長征路》為題,我參加了第三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活動,并進入全國十強。
參加這個活動,面對面地與觀眾交流,我親身感受到講述所具有的抵達人心的力量。這些收獲,反過來也讓我的新聞表達有了新的色彩,更對新聞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新的體會。
而更為深刻的感受則是,《我們的長征路》之所以感動聽眾,源于故事扎實。這8分鐘的稿子,是從我們共計80余萬字的報道中精選中出來的。這讓我更加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好故事和新聞精品必須靠時間來打磨。
接下來的幾年里,“時間”一詞更是以不同面貌反復(fù)出現(xiàn)在我的新聞實踐中。
“我們很多人都去過桓仁,這里山清水秀,物產(chǎn)豐富,人們生活幸福。但是,在這里,有這樣一幢74歲‘高齡’的老樓——桓仁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樓……”
▲ 2016年,高爽參加第三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圖為央視晚會錄制現(xiàn)場
這是2019年遼寧日報記者在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的故事開頭,故事源于我們2018年底推出的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長篇通訊《一幢樓和一個縣》?;溉士h政府辦公樓,始建于1945年,在20世紀70年代,是這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里最高、最氣派的樓房。改革開放40年,桓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縣城里高樓林立,這幢老樓又矮又舊,卻始終是縣政府辦公樓。
采訪這個“40年官不修衙”的故事帶給我很多感動:
被周圍的居民樓環(huán)繞著的縣政府辦公樓,沒有圍墻,樓門前正對著群眾文化廣場。一位在桓仁投資的外商和縣長一起從縣政府大樓走出來,看見在廣場上跳舞的大媽向縣長招手致意,他感慨地說:“沒有圍墻的縣政府是離老百姓最近的政府?!?/p>
縣里四大班子和政府各部門的辦公樓都一樣簡陋。縣委辦公樓里最大的會議室不足50平方米,除了20多個扶手椅,屋中間還摞著高高的兩摞塑料凳子。工作人員和我說:“開會座位不夠用的時候,一進門大家先去拎個塑料凳然后找空地坐。拎凳開會都成習(xí)慣了?!?/p>
于是,我在報道中深情地寫道:40年,桓仁變化巨大,從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發(fā)展成為今天的“中國最美縣域”“中國最美休閑小城”,而74歲“高齡”的辦公樓卻依然沒有改變。這“變”與“不變”之間所沉淀的,是70年“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zé)任與使命,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的韌勁與堅定,是“一桌一椅就能為民辦事”的精神傳承。
這篇報道的成功與時間有關(guān)。三名作者,分別是遼寧日報社社長丁宗皓、遼寧日報駐本溪記者站站長張海浪和我,我們?nèi)齻€人的“新聞齡”加在一起有81年,都是名副其實的老記者了。要知道,我們表揚的可是一個縣連續(xù)十幾任的領(lǐng)導(dǎo)班子,如何敢保證其中不出問題官員?靠的就是我們的“老”。我們與過去40年間的十幾任桓仁縣領(lǐng)導(dǎo)都有深入接觸,所以才會心中有數(shù)。與此同時,這個“老”,也讓報道既有生動的場景描述,又有深度的思考和時空的縱深。
“象征豐收的玉米黃,繽紛絢爛的菊花紫,充滿希望的松樹綠,寧靜祥和的蘆葦棕,激情似火的干字紅。2020年,我們用這五種顏色,寫了五封大地情書,記錄下奮進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之路上的遼寧鄉(xiāng)村的模樣……”
這是2021年遼寧日報記者參加第八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的故事開頭,故事源于我們在2020年所做的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系列報道《大地情書》。
這次報道是我記者生涯中非常特別的一次,常年奮戰(zhàn)在采訪一線,時間跨度長、空間跨度大的采訪我經(jīng)歷了很多,但是把數(shù)月的時間花在一個村子的報道上,還是頭一回。
《大地情書》以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報社領(lǐng)導(dǎo)對我們的要求是:不僅要反映脫貧攻堅的成果,反映遼寧鄉(xiāng)村振興的全貌,更要走進廣大鄉(xiāng)村群眾的內(nèi)心,記錄下他們在全面小康進程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描繪他們的心靈成長史。為此,我們報道組的五個記者,每個人在一個村子里住了至少一個月。
當(dāng)記者26年,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快節(jié)奏、高強度采訪??梢獙懗鲛r(nóng)村群眾的心靈成長史,就要無比熟悉他們、無比熟悉農(nóng)村生活。這就要求我必須放慢腳步:每天早上跟著房東家的兩個小兒子一起晨練,白天要么跟著婦女們進大棚侍弄蔬菜,要么去稻田邊看收割機作業(yè),或者就是一戶一戶地去村民家聊天。直到最終跟村民們交上了朋友,感受到了他們真實的心跳和喜怒哀樂。
采訪之前,我們做了很多功課,翻閱了近十幾年來每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一個多月的采訪下來,我深深地意識到,那些寫在文件中的每一條政策、每一個術(shù)語,就是今天發(fā)生在遼寧14.86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上的生動實踐,是農(nóng)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我們帶著稚嫩的問題出發(fā),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腳步堅毅,內(nèi)心充滿了力量。我明白了什么是人民子弟兵,什么是干群魚水情,為什么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更讀懂了人民至上的深意?!?/p>
這是2021年遼寧日報記者參加第八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的故事結(jié)尾。這個故事源于我們所做的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作品《人民至上》。這個重大主題策劃以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來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宗旨為主線,回溯黨的群眾路線萌芽、形成、發(fā)展的過程,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í)近平總書記的領(lǐng)導(dǎo)下,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的偉大實踐。
為了完成這個時間跨度達半年之久、穿越大半個中國的大型策劃,報社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僅報道組中的“90后”記者就有10個。于是,也就有了專門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子欄目——系列短視頻作品《請回答1921—2021》,希望他們能從“90后”的新鮮視角出發(fā),在百年黨史中去尋找新的感動。
與10位記者討論選題的過程,也是一次新老記者的對話過程,一次新聞傳統(tǒng)的接力傳遞過程。我們這些老記者給年輕記者分享采訪經(jīng)驗,讓他們學(xué)會“用腳寫新聞”,也被他們身上對新聞工作的熱忱和激情所感染。這種相互激發(fā),讓我們共同感受到了時間的魅力——百年黨史這本大書不僅常讀常新,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生發(fā)出更加豐富的意蘊,帶給我更多的感動。
這或許就是新聞工作的迷人之處:中國大地上有太多的好故事等著我們?nèi)ヱ雎?、去書寫、去講述,用時間去打磨新聞精品,是記者之責(zé),也是記者之幸,歲月會令我們鬢上染霜,心卻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