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姜艷 孫 軍 茆康衛(wèi) 李大雷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連云港 2220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pstein-Barr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的臨床綜合征[1],其典型臨床“三聯(lián)征”為發(fā)熱、咽峽炎、頸淋巴結腫大。EBV 為人第4 型皰疹病毒,全球感染率超過90%,主要通過唾液傳播[2]。該病在青少年和兒童中常見,多呈自限性,臨床表現(xiàn)多樣,除“三聯(lián)征”外,患者常合并全身不適、疲乏、肝脾腫大、皮疹、腹痛等癥狀。EBV 有嗜淋巴細胞的特性,除淋巴結外,各系統(tǒng)黏膜相關淋巴組織均可受累。因此,IM 患者可出現(xiàn)多臟器功能損害,其中以肝功能損害最為常見[3],占全部病患的80%,該比例在患兒中稍低,但也在半數(shù)左右[4-5]。目前研究認為IM 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其癥狀是由EBV 感染B 淋巴細胞后激活CD8+T 淋巴細胞和/或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反應及其伴隨的細胞因子釋放引起的,補體系統(tǒng)在此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6-7]。IM 并發(fā)肝功能損害的機制尚未明確,且免疫系統(tǒng)紊亂與肝功能損害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患兒資料,探討兒童IM 免疫功能變化與并發(fā)肝功能損害的相關性,為肝損害的免疫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回顧性分析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于我院診治的85 例EBV 感染導致IM 患兒的臨床資料,按照是否并發(fā)肝功能損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標準值2 倍以上,即80 IU/L] 將其分為肝功能損害組和無肝功能損害組。所有患兒均為首次發(fā)病,符合IM 臨床和/或實驗室診斷標準[1]:①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咽峽炎、頸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眼瞼水腫;②實驗室檢查顯示抗CA-IgM和抗CA-IgG 抗體陽性,且抗NA-IgG 抗體陰性;抗CA-IgM 抗體陰性,抗CA-IgG 抗體陽性,且為低親和力抗體;雙份血清抗CA-IgG 抗體滴度4 倍以上升高;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10%。符合臨床表現(xiàn)任意三項及實驗室檢查任意一項即可診斷。排除半年內使用過免疫調節(jié)劑、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兒。
收集患兒的臨床資料,包括ALT、IgA、IgM、IgG、CD19+B 淋巴細胞、補體C3、NK 細胞、T 淋巴細胞亞群(CD4+、CD8+、CD4+/CD8+),分析各指標與肝功能損害發(fā)生的關系。
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用Pearson 相關分析,對肝功能損害相關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5 例IM 患兒ALT 為13~701 IU/L,其中ALT≥80 IU/L 共34 例,IM 患兒合并肝功能損害發(fā)生率為40%(34/85)。
兩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年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性別及年齡比較(例)
兩 組IgA、IgG、IgM、CD19+、CD8+、CD4+T、CD4+/CD8+及補體C3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NK 細胞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2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注 NK:自然殺傷
ALT水平與IgA、IgG、IgM、CD19+、CD8+、CD4+、CD4+/CD8+、補體C3 無相關性(P >0.05)。
CD8+為IM 患兒并發(fā)肝功能損害的獨立危險因素(OR=1.104,P <0.05)。見表3~4。
表3 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EBV 是一種人類淋巴細胞皰疹病毒,通過唾液傳播,在青少年和青年人中流行率最高,由于唾液可覆蓋于共享玩具,因此在兒童中常見。原發(fā)感染多為無癥狀感染,而臨床上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出現(xiàn)IM,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機體免疫系統(tǒng)在疾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表4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IM 發(fā)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EBV 進入口腔先在咽部、涎腺的上皮細胞內復制,繼而入血循環(huán)致病毒血癥,累及淋巴系統(tǒng)。因B 細胞表面具有EBV 的受體CD21,故先受累。CD19+分子特異性表達于B 淋巴細胞,其表達水平直接代表了B 淋巴細胞水平[8-9]。EB 病毒感染機體后,刺激B 淋巴細胞增殖,導致病毒大量復制[10-11]。因此,B 淋巴細胞增殖水平反映了病毒復制表達能力。研究顯示,在感染急性期,EBV 侵入B 淋巴細胞,激發(fā)機體免疫反應對其進行滅活[12-14],IM 急性期B 淋巴細胞數(shù)量明顯低于恢復期。提示免疫紊亂與肝功能損害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肝功能損害組CD19+較無肝功能損害組降低。研究顯示,免疫復合物在合并有蕁麻疹皮疹的IM 患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3],這些復合物由IgG、IgM、IgA,補體C3、C4 和C5,EBV 衣殼抗體和類似EBV 的顆粒組成,在疾病的急性期出現(xiàn),并在恢復期間消失。本研究結果顯示,肝功能損害組IgA、IgG、IgM 較無肝功能損害組升高,補體C3 降低發(fā)生率較無肝功能損害組升高。提示免疫球蛋白、補體和EBV 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參與肝功能損害過程。目前研究證實EBV 抗體可以中和病毒,免疫后獲得的血清含有中和抗體,只有在補體存在時才能檢測到[15-16]。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在補體水平減低的IM 患兒更易發(fā)生肝功能損害。免疫復合物、補體、中和抗體在IM 合并肝功能損傷的具體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EBV 感染后的B 淋巴細胞異常增殖,病毒復制,在大量病毒抗原刺激下誘導T 淋巴細胞增殖。機體正常免疫過程中,CD4+、CD8+在B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扮演相反角色[17-18]。而在EBV 感染的情況下,CD4+通過消耗自身在病毒復制部位釋放淋巴因子,抑制感染的B 淋巴細胞增殖;CD8+大量增殖,轉化為細胞毒性T 淋巴細胞,溶解破壞EBV 感染的B 淋巴細胞,同時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引起一系列IM 癥狀[19-20]。研究顯示,增生的異常淋巴細胞、漿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至中央靜脈周圍及肝小葉,繼而引起肝細胞損害[21-22]。本研究結果顯示,肝功能損害組CD8+較無肝功能損害組升高,CD4+及CD4+/CD8+較無肝功能損害組降低。進一步分析證實CD8+為IM 并發(fā)肝功能損害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免疫紊亂與肝功能損害密切相關。
NK 細胞也是IM 的重要參與者,NK 細胞和/或其細胞溶解途徑的免疫缺陷,將導致嚴重的EBV 感染后果[23-24]。但本研究結果,兩組NK 細胞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IM 患者在癥狀出現(xiàn)之前,特征性CD8+并不明顯增殖,而NK 細胞數(shù)量增加,且與IM 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載量呈負相關[25]。提示NK 細胞可能在早期克制EBV 感染中發(fā)揮作用。
IM 患兒免疫紊亂與并發(fā)肝功能損害相關,對相關免疫因子變化與肝損害程度進一步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ALT 水平與IgA、IgG、IgM、CD19+、CD8+、CD4+、補體C3 及CD4+/CD8+均無相關性(P >0.05)。考慮肝功能損害為多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因此單一指標變化情況并不能預測肝功能損害程度。目前臨床尚無有效預測肝功能損害程度指標,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免疫系統(tǒng)紊亂與并發(fā)肝功能損害相關,對免疫功能紊亂患兒應加強監(jiān)護,早期給予護肝及免疫調節(ji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