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奎忠
鹿 毅/圖
那年金秋,天空像洗過一樣格外地藍(lán)。廣袤富饒的田野里,瓜果飄香、五谷豐登。騎著自行車在城郊體驗鄉(xiāng)村風(fēng)情,別有一番情趣!
眺望遠(yuǎn)處,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型收割機正在收割玉米,一個個玉米苞穗被“神奇的手”“摘”下來,源源不斷地輸送進收割機的拖斗內(nèi),一棵棵秸稈隨即被粉碎后均勻地灑落在田埂上;緊接著,懸耕犁把土地翻了兩尺多深,秸稈被埋入深土中。剛才還是秸稈與雜草橫七豎八散亂的地面,轉(zhuǎn)眼之間就被軟軟的黑土所覆蓋,就像給大地罩了一件新裝。
忽然飄來一縷帶著泥土氣息的花生清香,這深埋在心底的味道,頓時讓我垂涎欲滴,唇齒之間立刻泛起了兒時那份花生固有的香甜味,那是終生難忘的鄉(xiāng)土味道。
在村莊穿行,看到平整的柏油路,潔凈的街道,寬敞的房屋,許多老人和兒童在健身器材上活動,人人都露出幸福的微笑,這是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真實寫照,每個村莊都是自然景點,景色宜人,美不勝收。
佇立村中遐想,突然聞到一股炊煙的味道,那是兒時母親在灶膛里燃燒莊稼秸稈的味道,它是那樣的熟悉和令人回味。我茫然四顧,卻看不到煙囪,更看不到灶臺,不知道誰是這縷炊煙的主人,但這久別了的炊煙卻勾起了我濃濃的回憶。裊裊的炊煙,小小的村落,頓時又把我?guī)Щ亓送盏臍q月!
自從40 多年前離開家鄉(xiāng),對炊煙的味道已有些淡漠。這次聞到的炊煙卻倍感親切,炊煙和泥土的芳香一樣,有無法形容的特殊味道,局外人體會不到,聞到炊煙就像見到親人,聞到炊煙就像回到了故鄉(xiāng),街道、學(xué)校、沙土崗、梨樹行等都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這就是對故鄉(xiāng)的懷念,是對親人的眷戀?!肮枢l(xiāng)的炊煙有無言的親情與溫暖,像一根剪不斷的絲線,一頭系著家鄉(xiāng),一頭系在我的心頭,成為我生活中永遠(yuǎn)難以忘卻的記憶?!?/p>
那個年代的故鄉(xiāng),家家戶戶屋里面都壘著灶臺,坐著帶“印”字的大鐵鍋,架著風(fēng)箱,灶臺連著火炕通往煙囪。灶膛里燃燒的是“柴火”——莊稼秸稈、樹枝樹葉以及雜草,煤炭幾乎是沒有的。
“柴火”是產(chǎn)生火焰和炊煙的原材料?;鹁捉乐希l(fā)出無限的能量,家家戶戶煙火繚繞,縷縷炊煙直上云天,捧出各個灶臺的香。
讓我記憶較深的搜集燃料的方式是摟樹葉。我的老家是林果之鄉(xiāng),梨樹居多。每到秋季,樹上的葉子五顏六色十分好看,有黃色的、紅色的、灰色的、綠色的等,都帶著油亮蠟質(zhì),葉脈和鋸齒的邊沿清晰可見,規(guī)則的形狀,奇妙的構(gòu)造,拿著葉柄在手里轉(zhuǎn)動著欣賞,像一個個藝術(shù)品,非常漂亮,讓人愛不釋手。
秋風(fēng)過,嚴(yán)霜到,樹葉的水分流失、容顏盡退,失去了原來的光彩,落在地上厚厚的一層。這時,我們兄妹一起到自家的梨樹行下,用竹筢子和掃帚,摟啊摟,掃啊掃,先把散落的樹葉收集成一堆又一堆,最后裝筐運回家,每年秋末,我們家的院子里,樹葉堆得像小山!
通過秋末冬初的努力,基本備足了一年的柴火,有了充足的柴火,灶膛就有了旺盛的火力,炊煙也就有了神氣。過年,是一年中炊煙最多的時候,煙囪中的炊煙都露出幸福的笑臉,它們跳著搖擺舞升上天空,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升高,祝賀著今年的豐收,祈禱著來年的吉祥。就這樣,炊煙彌散在小村的空氣里,也融入了農(nóng)家滿是煙火氣的日子里,更滲入了孩子們成長的歲月里。
鍋灶是炊煙的主要加工廠。每一縷炊煙下都有一個忙活的女人,她既是家庭的主人,又是家庭的工程師和操作工,更是孩子們的母親,炊煙就是她們操作制造的。她們起早貪黑,承擔(dān)著做飯的任務(wù),還要承擔(dān)田間的勞作。她們勤勞、她們賢惠,任勞任怨,這就是偉大的母愛。每次在田間干活回家后,都是很麻利地洗手擦臉,接著是起火做飯。擼著袖子,一縷頭發(fā)貼著她的臉頰,那雙粗糙的手或許粘著面粉,或許摘著扁豆,或許正在菜板上切碎白菜……每一餐都飽含著母親的辛勞和智慧,每一縷炊煙之下都有著誘人的飯香,每一縷炊煙都見證著母愛的偉大!
我陶醉在黃昏里。青山依舊,炊煙難覓。但是,無論走到哪里,故鄉(xiāng)的裊裊炊煙始終在我心里,讓我刻骨銘心,永遠(yuǎn)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