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心
時下,經(jīng)常有人會遇到提筆忘字這種尷尬事情。為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據(jù)調查,主要和網(wǎng)絡普及有關。最近,有一份網(wǎng)絡調查顯示,近60%的人基本全用電腦打字。還有,某調查公司對北上廣等12個城市進行的“中國人書法”系列最新調查顯示:94.1%的受訪者都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訪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纯粗車?,高校教學電子化、“上班族”依賴電腦、小學生習字也都讓位于奧數(shù)和游戲。人們越來越遠離紙筆,書寫快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了,難怪會發(fā)生這種事情。可以預言,未來這種情況肯定會越來越突出,值得關注更應該及時找出解決辦法,否則,提筆忘字將成為新世紀人類一件接近于災難性的事情。
從文化的角度來講,漢字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和精華,也是臉面。更重要的是,文字里面隱藏著整個中華民族的記憶并記錄全部事情。不僅如此,文字還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和重要源泉,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并對未來的發(fā)展起到關鍵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提筆忘字這種事情絕不能發(fā)生,更不應該讓其像傳染病一樣擴散開來,成為災難。日前,國務院公布了《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該表共收字8105個,其中收錄了“閆”等226個簡化字,“皙、喆、淼”等 45個異體字,進一步規(guī)范用字。這就是為了盡量避免提筆忘字這種事情發(fā)生。然而,隨著信息化和數(shù)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電子產(chǎn)品越來越依賴,已經(jīng)暴露出了諸多毛病,提筆忘字只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漢字不僅是中國人最普遍的文字,并已延續(xù)數(shù)千年,且是官方認可用字。然而,老祖宗創(chuàng)下的這一寶貝傳到現(xiàn)在,竟開始出現(xiàn)提筆忘字的情況,這是多么令人不堪。長此下去,漢字會不會消失呢?的確堪憂。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因為文字是不會消失的。然而,謬也。了解文字史就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原本有三種,中國古代甲骨文、古埃及的圣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只可惜后兩者皆已失傳,唯有中國古代甲骨文得到傳承并發(fā)揚光大,其不但經(jīng)歷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還經(jīng)歷了由繁至簡的過程,再加上其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特點,更是讓其它文字根本無法相比,也正因為如此,才讓人產(chǎn)生有更多的思考和擔憂,尤其是在遭遇提筆忘字的尷尬之時,更應該引起現(xiàn)代人警醒,假如提筆忘字真的發(fā)展到無可挽救的地步該怎么辦?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狀況?又或將出現(xiàn)什么樣的文字或者代號?果真如此,也許就不單是漢字本身的問題了。
話說至此,不妨回顧一下漢字簡史,有助于傳承和保護并光大漢字——
關于漢字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五種。有人認為漢字起源于夏代,也有人認為起源于商代,還有人認為,乃得名于漢族和漢朝。那么,到底該如何認定漢字的由來呢?據(jù)《漢民族歷史》載:華夏民族發(fā)展、轉化為漢族的標志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由此可見,漢字和漢族包含整個華夏民族文化內涵,而不單是因為漢朝的原因。當然,漢朝強盛時,逐匈奴、通西域,威鎮(zhèn)四海。一些域外國家和民族遂稱華夏人民為漢人和漢子,其穿的稱為漢服、講的是漢語,所使用的文字也叫漢字了。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人本來不稱自己的文字為漢字,而直接稱呼為“文字”或“華文”“夏文”?!皾h字”最早是日本人對中國文字的稱呼。中國近代,很多日本的名詞傳入中國?!皾h字”這個稱呼也傳入了中國。當然,這種說法僅供參考,不必也沒必要太認真計較。華夏五千年,漢字有其自身的歷史。
倉頡造字,是漢字最古老的傳說?!秴问洗呵铩ぞ亍氛f:“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薄盾髯印贰俄n非子》也有記載?!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犯哒T注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庇纱丝磥恚瑵h字由來確實和倉頡有關。不過,我認為,漢字應該是整個華夏民族廣大老百姓長期以來智慧的結晶,而并非始于某個人。魯迅先生《門外文談》里也說,“在社會里,倉頡也不只一個?!边@是有道理的。誠如有很多人認為,《易經(jīng)》乃周文王所創(chuàng),《論語》乃孔子著作,其實這也是誤會。客觀地講,應是集先人智慧結晶,收集整理編纂而成才更為準確。倉頡造字也應該是在前人基礎之上造出來的,歸為一人之功,或有傷公允。
關于漢字,目前中國官方較為規(guī)范的表達是這樣:漢字是指記錄漢語的文字。是上古時代由漢族人所發(fā)明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fā)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以筆者之見,無論漢字起源于何時,又因誰而來,又該如何界定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后人該如何保護好并發(fā)揚光大??墒牵缃駞s遭遇提筆忘字的尷尬之境,實在是件匪夷所思之事。高科技帶來的嚴重后果正在并已經(jīng)顯露出來,人類是不是應該開始嚴肅對待了呢?
提筆忘字,的確是一件讓現(xiàn)代人很尷尬的事情。針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擴散,有專家建議推行漢字過級考試制度,以避免讓“提筆忘字”的尷尬局面繼續(xù)擴散。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國家應大力提倡“全民寫漢字”“全民學書法”,并設置從“應用級”到“藝術表現(xiàn)級”的書寫考級系統(tǒng)。且不說,這些建議是否能起到靈丹妙藥效果暫且不說,提筆忘字源于高科技的發(fā)達,這是已被證明了的事實,必須引起足夠關注和思考。總之,電腦的普及,鍵盤取代了鋼筆,屏幕代替了紙張,打字引領人進入夢幻狀態(tài)。敲字如飛已不是神話,一分鐘能打出百余字也不是什么傳奇。電腦簡直就是一座魔箱,打開門里面應有盡有,遇到用五筆打不出來的字,只要改用拼音就找到了。更魔幻的是,現(xiàn)在連手機也可以當一部電腦用,君不見,手機寫作也可以成名成家。而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令人尷尬之事。
換個角度講,文字是有表情也是有感情的,同時是有尊嚴的,你冷落了她,她就會遠離你。你喜歡她并使用她,她就會像情侶一樣時刻伴隨著你。
提筆忘字,其實是一種情感的疏離,也是文化的流失,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