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華 唐水蓉 邱林
(江西省廣昌縣人民醫(yī)院兒科 廣昌 344900)
高膽紅素血癥(Hyperbilirubinemia,HB)是新生兒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因患兒血液中膽紅素含量過高所致,導致患兒皮膚黏膜黃染,嚴重者可引起腦中毒,影響患兒身心發(fā)育[1]。目前,臨床治療HB 主要采用藍光照射治療,藍光照射利用一定波長的光線將患兒表皮膽紅素轉(zhuǎn)化為水溶性膽紅素,使其隨著患兒尿液排出,達到退黃的目的,療效確切[2]。但光療起效較慢,療程較長,可導致患兒出現(xiàn)皮疹、發(fā)熱等不良反應。因此,臨床仍需探尋其他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3]。乳酸菌素片是一種腸道益生菌,能夠促進消化,提高腸道免疫力,促進膽紅素排泄[4]。茵梔黃顆粒屬于中成藥,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等功效,近年來中醫(yī)在新生兒HB 治療中已有初步成效,且中醫(yī)藥治療副作用較少[5]??紤]將乳酸菌素片聯(lián)合茵梔黃顆粒用于新生兒HB 患兒中可增強療效。本研究將乳酸菌素片、茵梔黃顆粒聯(lián)合用于新生兒HB 患兒治療,旨在觀察聯(lián)合用藥對患兒膽紅素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西省廣昌縣人民醫(yī)院兒科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10 月收治的 78 例新生兒HB 患兒,根據(jù)盲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 例。觀察組男 22 例,女 17 例;日齡 2~18 d,平均(10.32±2.11)d;胎齡 34~38 周,平均(36.11±0.78)周。對照組男25 例,女14 例;日齡2~20 d,平均(11.02±2.05)d;胎齡 33~38 周,平均(36.02±0.80)周。兩組性別、日齡、胎齡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審編號:20190823)。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HB 診斷標準[6];胎兒娩出至出生后<28 d;患兒家屬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出生時經(jīng)搶救;母親妊娠期合并甲狀腺、肝臟等疾病;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入組前48 h 采用其他方式治療。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藍光照射,單面光療,光照強度:10 μW(/cm2·nm),照射治療過程中,患兒需佩戴眼罩、穿尿不濕,當膽紅素水平接近換血標準時,采用雙面光療,12 h/d,后續(xù)根據(jù)患兒癥狀調(diào)整光照時間。對照組采用乳酸菌素片(國藥準字 H20059905)口服治療,0.2 g/次,3 次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茵梔黃顆粒(國藥準字Z20030028)口服治療,0.75 g/次,3 次 /d。兩組均持續(xù)治療5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7]。顯效:鞏膜黃疸、脾腫大、皮膚暗黃等癥狀消退,堿性磷酸酶、尿膽紅素等水平正常;有效:鞏膜黃疸、脾腫大、皮膚暗黃等癥狀減輕,堿性磷酸酶、尿膽紅素等水平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2)臨床指標。記錄兩組黃疸消退時間、藍光照射時間、住院時間等。(3)膽紅素水平。于治療前,治療24 h、72 h、144 h 后檢測兩組患兒膽紅素水平,遮住患兒左胸,用經(jīng)皮黃疸測試儀對患兒胸骨左緣貼片下皮膚進行檢測。(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94.87%)比對照組(76.92%)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藍光照射、黃疸消退及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組別 n 黃疸消退時間(d)藍光照射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39 39 t P 6.12±1.85 8.79±2.14 5.894 0.000 37.29±5.84 51.07±7.26 9.236 0.000 6.75±1.62 9.62±2.05 6.860 0.000
2.3 兩組膽紅素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膽紅素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24 h、72 h、144 h 后膽紅素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各時點膽紅素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膽紅素水平對比(μmol/L,)
表3 兩組膽紅素水平對比(μmol/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24 h 后 治療72 h 后 治療144 h 后觀察組對照組39 39 t P 258.62±41.26 262.11±39.58 0.381 0.704 195.52±34.51 215.35±38.67 2.389 0.019 140.28±26.74 161.54±29.49 3.335 0.001 73.62±15.45 92.17±18.37 4.826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5.13%)比對照組(20.51%)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新生兒出現(xiàn)HB 主要由膽紅素生成過多所致,而且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能力較差,HB 發(fā)生風險較高[8]。研究表明,感染、體內(nèi)出血、高熱、藥物等因素均可誘發(fā)該病,若不及時治療,可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9]。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主要通過藥物、光照、換血等手段進行治療,其中光照療法較為常用,可有效促進患兒體內(nèi)膽紅素結(jié)構(gòu)異構(gòu)體變化,并經(jīng)尿液排出體外,有效緩解患兒病情,但光照治療可引發(fā)其他不良反應,影響患兒康復[10~11]。因此,臨床仍需探尋其他有效治療方案。
新生兒HB 在中醫(yī)學中歸于“胎黃”范疇,認為該病主要因母體濕熱、胎毒熏蒸胎體所致,導致新生兒元氣不足,肝氣郁結(jié),而胎毒濕熱無法疏泄,會引起肝膽疏泄失常,氣機不暢,治療該病時應以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為主[1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藍光照射、黃疸消退及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可見乳酸菌素片聯(lián)合茵梔黃顆粒治療可促進新生兒HB 患兒康復。分析原因在于,乳酸菌素片作為一種腸道益生菌,能夠在胃腸道形成一層微生物保護膜,有效促進胃腸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吸收功能[13]。HB 的發(fā)生與腸道重吸收、腸蠕動緩慢、腸道正常菌群建立延遲等因素均有關(guān)聯(lián),而乳酸菌素片可有效促進患兒腸道正常菌群生長,調(diào)節(jié)腸pH 值,提高腸道免疫力[14]。茵梔黃顆粒中茵陳蒿為君藥,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等功效;梔子可發(fā)揮清熱瀉火、除煩利濕的功效;黃芩為臣藥,可發(fā)揮解毒、瀉火、燥濕等功效;金銀花為佐藥,可發(fā)揮清熱解毒的作用。合方共用,共奏解毒、瀉火、利膽退黃的功效[15~16]。兩藥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體內(nèi)膽紅素排出,改善肝膽功能,縮短藍光照射治療時間,進而縮短患兒康復時間。
膽紅素由血紅蛋白轉(zhuǎn)化,是人體血液中血紅細胞的代謝廢物,其水平升高可導致新生兒紅細胞免疫功能降低,產(chǎn)生免疫抑制作用,可加重患兒病情[17]。觀察組治療24 h、72 h、144 h 后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可見兩藥共同治療對降低患兒膽紅素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分析原因在于,乳酸菌素片可雙向調(diào)節(jié)腸道蠕動功能,減少腸積氣,有效促進腸道內(nèi)膽紅素排出[18]?,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茵陳蒿對肝細胞變性壞死具有抑制作用;黃芩可促進膽囊收縮,增加膽汁流量;梔子能夠改善膽汁分泌,對血液中膽紅素升高具有抑制作用,因而茵梔黃顆粒輔以乳酸菌素片治療,更利于膽紅素排出,從而更好地下調(diào)患兒體內(nèi)膽紅素水平[19~2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更低,可見聯(lián)合用藥效果更佳,且利于減少不良反應。原因在于,兩藥聯(lián)合治療可改善患兒癥狀,縮短藍光照射時間,有效避免長期藍光照射帶來的不良反應。此外,賈南等研究表明,茵梔黃顆粒聯(lián)合白蛋白用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治療,更有利于下調(diào)患兒膽紅素水平,且可減少炎癥反應,增強患兒機體免疫力[21]。但本研究并未觀察患兒機體致炎因子、免疫相關(guān)指標的變化,也未對比兩組光照治療時間差異,未來仍需擴大樣本量,展開進一步研究加以探討。
綜上所述,新生兒HB 患兒采用乳酸菌素片聯(lián)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效果較好,可降低膽紅素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促進患兒轉(zhuǎn)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