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照宇
(上海博匯模具有限公司技術部,上海 嘉定 201808)
為順應輕量化趨勢,新能源汽車和傳統(tǒng)汽車都在車身上越來越多地采用熱成型零件。傳統(tǒng)的熱沖壓件包括A柱、B柱、頂蓋邊梁、門檻、前后防撞梁、車門防撞梁、中央通道、整體門環(huán)等,熱沖壓零件有向大型化、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
如圖1所示,踵板橫梁為新型熱成型零件,位于車身尾部,是圖1中方框內零件,連接中地板與后地板,中間與中央通道搭接,兩側與縱梁搭接。踵板橫梁有多個翻邊部位。其中上翻邊與后地板搭接,下翻邊與中地板、中央通道搭接。
圖1 踵板車身位置實物零件匹配示意圖
踵板橫梁一般采用普通高強度鋼,采用冷沖壓成型,為了車身輕量化,這個零件嘗試采用熱沖壓鋼,成型后強度達到1 500 MPa以上,厚度降低。由于這個零件是新開發(fā)的熱沖壓零件,沖壓工藝并不成熟,開始制定的工藝方案并不合理,出現(xiàn)了起皺開裂、廢品率高的問題。通過現(xiàn)場調試和CAE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原有沖壓工藝方案存在的問題,調整了沖壓工藝方案,解決了踵板橫梁零件的成型問題。這項研究對其他車型的類似零件的沖壓工藝方案制定有參考價值。
踵板橫梁模具下模實物照片如圖2所示,這個模具中間是下模托料板,起的作用是托平板料,并用兩個定位銷來定位,保證投料放料的穩(wěn)定性。
圖2 現(xiàn)場下模實物照片
在鍾板橫梁模具調試中發(fā)現(xiàn)原有方案存在的問題:
1) 成型困難,開裂起皺同時存在;
2) 成型不穩(wěn)定,量產報廢率高達10%;
這個件的成型難點就在兩端頭上下翻邊處,通過平衡塊調整,壓料間隙料扯緊一點就會容易開裂,如圖3所示。而通過平衡塊調整,壓料間隙稍放松一點,就會出現(xiàn)角部疊料,如圖4所示。
圖3 側壁成型開裂
圖4 側壁角部疊料
原有沖壓工藝方案的CAE模型如圖5所示,上下都安排有活芯,保證料片平穩(wěn)放入。
圖5 工具體設置示意圖
下模工具體中間定位孔位置分拆為活芯,下邊分拆一整條壓邊圈,上邊凸模是固定在下模座上的。下模工具體中間壓料芯帶兩定位孔,保證板料的定位,下邊托一條壓邊圈,保證托平板料。
原方案料片初始狀態(tài)如圖6所示,零件初始接觸狀態(tài)比較好。
圖6 原方案料片初始狀態(tài)
原方案上翻狀態(tài)如圖7所示,上部翻邊快成型到位狀態(tài)。
圖7 原方案上翻狀態(tài)
下翻狀態(tài)(到底狀態(tài))如圖8所示,上下模到底狀態(tài)。
圖8 原方案下翻到底狀態(tài)
由分析結構(圖9)可知,原沖壓工藝方案中,上翻和下翻部位是同時成型的,雖然從仿真結果看不出有較大的開裂起皺風險,但現(xiàn)場觀察到壓料拉延過程的走料不穩(wěn)定,總結出是由于零件上翻和下翻部位比較接近,如圖10所示,同時要料,相互影響所導致的,造成成型后,起皺與開裂問題并存。
圖9 原方案成型FLD圖
圖10 產品上下翻邊難點部位
采用成型代替拉延工藝,讓鍾板橫梁零件在成型深度最淺的情況下,上下翻邊順序調整為先上翻再下翻,上下壓料芯行程做到最小,改變壓料芯成型接觸點讓熱成型盡量到位,下翻處改為自由成型。
調整沖壓方向,保證產品成型深度最小。
沖壓方向調整為:主面擺到15°左右,側壁角度20°左右,上下最高點基本平齊,使板料平穩(wěn)放置在平面上,如圖11所示,兩側面的法向角度越大越有利于成型走料,可以解決開裂問題。
圖11 新方案工具體示意
遵循簡單實用的原則,優(yōu)先采用熱成型方式,且要求行程越小越好,熱成型模具保證了最小成型深度,對提高成型過程中板料成型溫度有利,溫度越高越有利于成型;成型深度越小,工具體活芯行程就越小,活芯分拆數(shù)目越少,這樣既經濟又穩(wěn)定可靠。新方案中減少了成型深度,并減少了活芯分拆數(shù)目。
調整成型過程,采用半拉深半成型方式,分步成型,先上翻再下翻。
此件的成型難點在兩頭,為解決角部疊料問題,先直接壓住再下翻成型,這樣會導致壓料芯接觸位置比較尖,難點區(qū)域剖面截圖如圖12所示。
圖12 成型難點區(qū)域截面圖
這里有個關鍵細節(jié)需要注意。為了改善壓料芯與板料的接觸關系,避免壓料時出現(xiàn)尖點接觸,翻板刀塊要先于壓料芯10 mm接觸板料(圖13),以免尖點接觸刺破板料。傳統(tǒng)設計總是先壓緊板料,后面再翻邊,本設計打破傳統(tǒng),很好地避免了尖點接觸問題。
圖13 端頭難點初始板料放置兩拐角截面示意
模具在上模壓板閉合時就通過自由成型來實現(xiàn)上翻成型,然后上模、壓邊圈,繼續(xù)往下走到底,下翻成型到位,這樣上下翻邊分步實現(xiàn),避免了角部的成型開裂起皺問題,并保證了拉延穩(wěn)定性。
根據(jù)上面的2項修改措施,對鍾板橫梁整個零件成型過程進行了仿真,發(fā)現(xiàn)成型中開裂和起皺風險都降低了,并在縮小版的軟模模具上得到驗證后,再開發(fā)正式模具。
板料的初始狀態(tài)如圖14所示,以中間U形缺口定位,板料平穩(wěn)放在凸模上。
圖14 新方案料片初始狀態(tài)
上翻狀態(tài):上翻部位一次壓料到位,新方案上翻后板料狀態(tài)如圖15所示,零件不存在起皺開裂風險。
圖15 新方案上翻狀態(tài)
下翻狀態(tài):上翻后繼續(xù)下翻,上模到底,成型深度50 mm,新方案板料狀態(tài)如圖16所示,成型過程中的應變比較低,零件也不存在起皺開裂風險。
圖16 新方案下翻到底狀態(tài)
新方案的CAE結果(圖17)表明,這種方案板料成型后起皺開裂風險很低,在此基礎上重新制造了模具,采用新方案的模具已經運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運行期間一直平穩(wěn)可靠,沒有出現(xiàn)起皺開裂問題,滿足了生產、工藝和維護的需要(圖18)。
圖17 新方案成型FLD圖
圖18 現(xiàn)場實物照片
踵板橫梁搭接部分同時有向上的翻邊和向下的翻邊,成型過程中如果同時上翻邊和下翻邊,由于上下翻邊位置接近,相互影響,會導致生產過程不穩(wěn)定,產生起皺開裂問題,廢品率高。通過優(yōu)化方案,取得了以下良好效果。
(1) 新方案通過調整沖壓角度,使零件成型深度最小,并且采用半拉深半成型方式,分步成型,先上翻再下翻,有效地解決了踵板橫梁角部起皺以及下翻處開裂問題。
(2) 新方案提高了模具穩(wěn)定性,降低廢品率,滿足了量產需求。
(3) 新方案使材料利用率提高了13%,對其他車型同類踵板橫梁零件的模具開發(fā)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