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忠,葛鑫洋
(青島大學(xué) 國際教育學(xué)院,山東 青島 266071)
“逗”“驀”為例,擬對《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辭書中的相關(guān)釋義略作補充。
《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語文類辭書,均注重對方言詞語的收錄和解釋,這對準(zhǔn)確理解方言詞義是大有裨益的。通過對方言詞的釋義,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些詞語在方言中的分布情況,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該詞語的具體蘊含。山東方言中的一些常見詞語,在《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中也有收錄,如“逗”和“驀”?!稘h語大字典(第二版)》標(biāo)注和解釋了“逗”的方言詞義,《漢語大詞典》亦對“逗”的用法予以舉例說明。兩部辭書也收錄、解釋了“驀”的動詞用法和副詞用法。毋庸諱言,由于諸種因素的影響,對這兩個詞語的解釋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有鑒于此,本文以山東方言詞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逗”字條義項⑨“穿入”的書證有兩條[1](P3838),分別是:
(1)如將方木逗圓孔,多少誵訛。(宋代釋普濟(jì)《五燈會元·云居道膺禪師》)
(2)拿來啵,紉個針也值得這么累贅?。ɑ醿海┱f著,果然兩手一逗就紉好了。(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四回)
首先看例(1)中的“逗”。關(guān)于此處的“逗”,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釋為“拼合”[2](P403)。李潤生認(rèn)為,表“拼合”義的“逗”應(yīng)當(dāng)是“鬭”的假借字[3]?!豆糯鷿h語大詞典》則認(rèn)為,這里的“逗”是“投”的假借字[4](P1283)。
就該語境中的句義而言,例(1)中的上句意為“(試圖)將方木和圓孔相融洽”,從下句的表述可以看出,整段話的意思是:“試圖將兩個不相融洽的東西硬拼湊到一起,從而造成了很多混淆訛誤。”再如:
(3)應(yīng)器而甌缶必盈,逗根則條權(quán)盡洽。(唐代杜昱《大唐故大智禪師塔銘》)
(4)機關(guān)逗處,唇槍廝逞。(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
(5)庶使此圖可與彼圖逗合。(清代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采訪案由》)
(6)這里頭金、玉姊妹兩個人是憋著一肚子的正經(jīng)話不曾說完,被這一岔,又怕將來作書的燕北閑人寫到這里逗不上這個卯筍兒。(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
(7)列公便好留心看那燕北閑人怎生替他安家,止風(fēng)掃雪,逗節(jié)成枝,出那身臭汗了。(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從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在例(3)~例(5)中,“逗”表“相融洽”義更加明顯。如果說在《近代漢語詞典》中,“逗”之“拼合”義可以理解為“逗”之“物相投合”義的引申,尚可接受的話,那么,《漢語大字典》中之“穿入”義則相距已遠(yuǎn)。比如,例(4)中的“機關(guān)逗處”,意為“機關(guān)結(jié)合的地方”;例(7)中的“逗節(jié)成枝”,也是“把‘節(jié)’結(jié)合成‘枝’”的意思??梢?,例(3)~例(7)中的“逗”,都是“投合”“結(jié)合”的意思。因此,例(1)中的“逗”應(yīng)并入“物相投合”這一義項。
李潤生曾引用杜甫《懷錦水居止》“朝朝巫峽水,遠(yuǎn)逗錦江波”來證明“逗”是“鬭”的通假字。明代張自烈《正字通》將“逗”釋為“物相投合”[5](P409)。李潤生肯定了這一釋義,并把杜詩譯為“巫峽水與錦江波相匯合”,他認(rèn)為,該例中的“逗”與《國語·周語下》中的“穀雒鬭,將毀王宮”相對等[3]。我們則認(rèn)為,把“遠(yuǎn)逗錦江波”理解為“遠(yuǎn)遠(yuǎn)地與錦江波相對應(yīng)”,應(yīng)更加妥帖;而《周語下》“穀雒鬭”中的“鬭”為“匯合”義,與“物相投合”義可謂是相差較遠(yuǎn)。
《漢語大字典》“逗”字條的義項④為“物相投合”,并指出“逗”通“投”[1](P3838)。其書證為韓愈《南山詩》:“或羅若星離,或蓊若云逗?!痹陧n詩中,“逗”與“離”相對,為“投合”義無疑?!墩f文解字·辵部》:“逗,止也?!蓖趸⒄J(rèn)為,大概在六朝時期,“逗”引申出“合”的意思[6]。今山東臨沂方言中,“逗”表“逗合,投合”義仍較為常見。比如,“兩物相合”即稱為“逗”;又如,“桌椅板凳結(jié)合處松散,往一起聚合”的動作,也稱為“逗”。
其次再看例(2)中的“逗”?!稘h語大字典》對此處“逗”的釋義也欠妥當(dāng),主要理由有三條:
第一,在“兩手一逗就紉好了”這一語境中,兩手是無法“穿入”的,同時也無法“拼合”。它與例(1)中的“逗”語義迥異。
第二,這里的“逗”也不表示“穿入”義。對《兒女英雄傳》中“逗”的用法進(jìn)行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一個主要義項是“兩個物體往一起湊”。例如:
(8)說著,又眉梢微逗,眼角含情。(第二十六回)
(9)姑娘聽了這話,追想前情,回思舊景,眉頭兒一逗,腮頰兒一紅,不覺變嗔為喜,嫣焉一笑。(第二十八回)
(10)往日那臉一沉,就繃住了,此刻只管往下瓜搭,那兩個孤拐他自己會往上逗。(第二十七回)
在例(8)~例(10)中,“逗”的語義、用法均與例(2)相同。一是它們均指兩個成對出現(xiàn)的物體所具有的動作或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如例(8)、例(9)中的“眉梢”“眉頭兒”,例(10)中的“兩個孤拐”,都是兩個對應(yīng)的物體,“逗”則是它們所呈現(xiàn)出的動作狀態(tài)。二是它們均帶有“往一起湊”的意味。再看《兒女英雄傳》中的其他用例:
(11)只見他把臉一沉,把眉一逗,望著鄧九公說道:“師傅,你這話從何說起?……”(第二十四回)
(12)說著,便把那眉頭兒一逗,眼神兒一足,便有個等要發(fā)作的樣子。(第二十六回)
例(11)、例(12)中的“把眉一逗”“把那眉頭兒一逗”,都是“眉頭往一起湊”的意思,相當(dāng)于“皺眉”?!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7 版)》對“皺眉”的解釋是:“眉頭皺起來,多是為難、不滿、生氣或思索等的表情。”[7](P1706)在這兩例中,“逗”的“皺眉”義十分明顯,用來表示“不滿、生氣”??傊?,從《兒女英雄傳》中“逗”的用例來看,《漢語大字典》將“逗”釋為“穿入”,是不夠妥帖的。
在《漢語大字典》中,標(biāo)明該例為方言用法,實際上,在古代文獻(xiàn)尤其是詞作中,該類用法也不在少數(shù)。例如:
(13)撥檀槽、輕攏漫撚,雙蛾淺逗。(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
(14)酥鈿九九,換新樣宮綃,墨塵雙逗。(清代朱祖謀《齊天樂·龍池淺色東風(fēng)緩》)
(15)銀管早分煙,含情逗舌尖。(清代沈雄《古今詞話·金詞話·無名氏菩薩蠻》)
(16)翠眉久斂,看十二樓頭,微逗春山。(清代毛大瀛《戲鷗居詞話·吳錫麒有正味齋琴言》)
《漢語大詞典》曾引例(11)為證,認(rèn)為“逗”通“抖”,表示“抖動”義,這一釋義值得商榷。以山東方言為例,眉頭緊鎖或兩眉擰在一起,呈現(xiàn)出為難、疑惑的表情,均是以“逗”來稱述。同時,通過具體語境也可以判斷出,這里的“逗”并非“抖動”義,“把臉一沉”或許能夠?qū)е旅娌科つw繃緊,但“抖動眉毛”卻很難做到。再結(jié)合例(12)~例(16)來看,“逗”的一個主要用法就是表示眉毛等對稱出現(xiàn)的物體相碰觸,因此,這些例句中的“逗”都不是“抖”的通假字。
第三,《漢語大字典》標(biāo)明該類“逗”為方言用法,在山東臨沂等地的方言中也普遍存在該類用法①經(jīng)實地調(diào)查,今山東臨沂、濟(jì)寧(泗水)、泰安(新泰)、棗莊等地方言中仍存該類用法。作者為山東臨沂人,根據(jù)作者及16 名調(diào)查者的語感,對“逗嘴”等說法均確信無疑。其中,12 名調(diào)查者都在55 歲以上,小學(xué)程度以下,未受普通話及其他方言影響;另有4 名調(diào)查者為在讀大學(xué)生。。例如:
(17)桌子腿兒散了,再往塊逗逗。
(18)快下雨了,快去把麥逗起來。
(19)兩手一逗就紉好了。
例(17)中,“往塊逗逗”即“往一起湊,使其靠攏在一起”。例(18)中,“逗起來”即“往一起湊,使之聚集在一起”。例(19)是一種“紉針”的動作,即一手拿針、一手拿線,兩者往一起湊,使線穿過針孔。
今臨沂市平邑縣方言中,對“親吻”的表達(dá)方式為“逗嘴”[8](P135)。采用連續(xù)針腳縫紉的方式,使布等物體聚集在一起,其表示方式也是“逗”,如“布都逗起來了”,即“布(針腳)聚集在一起了”。在當(dāng)?shù)氐膬焊琛岸悍?,逗蜂,飛了”中,“逗”亦表示“往一起聚合”。幼兒在說唱的同時,會將兩個手指碰在一起,此為“逗蜂”,意思是“蜜蜂來了”。
除了臨沂方言之外,江蘇北部方言、云南昆明、蒙自、臨滄、大理、思茅、保山、昭通、甘肅蘭州、新疆巴里坤等地方言中,也存在該類用法。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釋詞》云:“凡言相接相合皆曰‘逗’?!盵9](P231)蘭銀官話中的甘肅蘭州話、新疆巴里坤話,“逗湊”意為“拼湊”。例如:
(20)她拿了根探花針,穿起五色線,拾起碎烏龜,慢慢逗,一塊塊地逗起來了。(江蘇北部)
(21)將棺材蓋子蓋嚴(yán),榫頭逗攏。(四川成都)
(22)他一邊重新逗竹巴子,一邊惋惜地說。(四川成都)
(23)拆開了就逗不上了。(云南昆明)
綜上所述,例(1)中的“逗”為“投合”義,應(yīng)并入“投合”義項中;例(2)中的“逗”為“聚合、湊”義,應(yīng)另立義項。
在山東方言中,“驀”具有動詞、名詞、副詞、介詞等功能?!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均收錄了它的動詞用法和副詞用法。同時,關(guān)于“驀”字的讀音,學(xué)界的看法也不盡一致。馬貝加認(rèn)為,作介詞講的“驀”音同“望”,為“望”之音借字[10](P66)?!稘h語大詞典》認(rèn)為,“驀”的名詞用法應(yīng)為“陌”的假借字[11](P17668)。今山東臨沂方言中,“驀”字兩讀,作動詞講時為mò,同莫白切;作介詞和副詞講時為mà,同莫駕切。
1.借音說
馬貝加認(rèn)為,“驀”讀音同“望”,為“望”之音借字。實際上,“驀”與“望”的古音不同,因此,很難說兩者是借音字。在上古漢語時期,“驀”屬于鐸韻明紐入聲字[12](P87),“望”則屬于陽韻明紐平聲字[12](P133)??梢?,二字雖然聲紐相同,但是韻部、聲調(diào)不同。在中古漢語時期,據(jù)《宋本廣韻》,“驀”為莫白切[13](P490),“望”為巫放切[13](P406)。丁聲樹的《古今字音對照手冊》收有“陌”,未收“驀”;據(jù)《宋本廣韻》,“驀”“陌”同音,因此,“驀”亦屬于梗開二入陌明[14](P21)?!巴眲t屬于宕合三去漾微[14](P185)??梢?,二字不僅攝、等、開合、聲調(diào)、韻部均不相同,聲母也有分化。
同時,在《集韻》中,“驀”字還有一讀:莫駕切,屬于去禡明[15](P592),其讀音為“mà”[1](P4569)。山東臨沂方言今讀音同此。此外,今白語劍川話、彝語南華話中的“爬山”仍為m-聲母,亦可為證?!芭郎健痹诎渍Z劍川話中讀作“ma33su21”,在彝語南華話中讀作“m?33”,其中的詞根語素ma33、m?33,和今臨沂方言中表示“翻越”義的“驀”,語音、詞義均比較接近[16]??梢?,“驀”“望”的讀音并不相近,盡管二字具有相同的介詞義,但“驀”并非“望”的音借字。
2.假借說
章太炎《新方言》卷二對此亦有考釋:“《左傳》:‘距躍三百,曲踴三百?!夺屛摹贰佟簟啊?,今字作‘’?!段倪x·江賦》:‘漲截泂。’善曰:‘,音陌,猶越也;截,直度也?!福骸亍瘜ρ?,‘截’為直度,則‘’為邪越……今人行道,方折者曰‘轉(zhuǎn)彎’,邪越者曰‘角’。”[18](P75-76)依章太炎所釋,“百”音“陌”,今字作“”;再聯(lián)系慧琳所釋,則“驀”“”“陌”“百”同音通假。在《宋本廣韻》中,“驀”“”“陌”三字皆讀作“莫白切”[13](P489-490)。由于“百”字另有音義,這里暫不論述。
1.未收錄的動詞義項
在《漢語大字典》“驀”字條下,曾列《集韻·禡韻》:“驀,登也?!盵1](P4569)但未給出例證。在臨沂方言中,“驀”作動詞時讀作ma211,意為“登山”“跨越”。例如:
(24)履著大路往前走,驀過嶺去是資邱。
(25)那條溝我一步就能驀過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臨沂方言中,“驀”還有“小步走”“挪動”的意思。例如:
(26)你不怕晚就在那里慢慢地驀吧。
(27)把缸往西邊驀驀。
2.未收錄介詞功能
在臨沂方言中,“驀”作介詞時,語義范圍較廣,主要是與空間位置有關(guān)。例如:
(28)我是驀楊莊來的,沒見到你。
(29)小磊他娘管孩子不行,不管三七二十一驀頭就打。
(30)驀小路走,有一片墳子地。
(31)驀大路上走的都是看熱鬧的。
例(28)~例(31)中的“驀”,均表示空間位置。其中,例(28)表示起點,例(29)表示朝向,例(30)表示處所經(jīng)由,例(31)表示處所所在。
除了以上用法之外,臨沂方言中的“驀”還具有表示時間的功能。例如:
(32)他驀八個月的時候就會走了。
(33)驀你姥爺死,你大妗子就沒和我搭過腔。
(34)A:你打什么時候自己過的?。?/p>
B:我打三歲沒了娘,十六到這邊,五十二守寡,驀那時候算也快三十年了。
(35)他驀前天就沒回來,我哪知道他去哪里了啊。(沂蒙小調(diào)《跑四川》)
(36)我驀清晨起來到現(xiàn)在渾水沒搭牙。
上述用例都是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起始時間??梢钥闯觯膀嚕玁P”結(jié)構(gòu)既可以出現(xiàn)在句子開頭,作時間狀語,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后主要動詞之前,作插入語。這一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在句首或句中,在意義上并沒有太大的分別,因此可以互換。如例(32)可以替換為:“驀八個月的時候,他就會走了。”例(33)可以替換為:“你大妗子驀你姥爺死就沒和我搭過腔。”但是像例(34)中“驀+NP +算”這種情況,則不能把“驀+NP”結(jié)構(gòu)提到句首,它只能作為一個整體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插入語,表示動作起始的時間。其中,該結(jié)構(gòu)中的NP 只能是表示時間的名詞性成分。
在臨沂方言中,“驀”還發(fā)展出另外一種結(jié)構(gòu):“驀+NP1到/來/去NP2”。這種用法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定格式,既可以出現(xiàn)在句首,也可以出現(xiàn)在句中。當(dāng)它出現(xiàn)在句首時,主要是作話題,一般要有停頓;中間的名詞性成分,不僅可以表示時間,而且可以表示地點。例如:
(37)驀臨沂到費縣,要兩個多小時。
(38)驀臨沂去武漢坐火車13 個小時。
(39)驀山里來鎮(zhèn)上,真不好走。
當(dāng)該結(jié)構(gòu)中的趨向動詞具有[+終止]義時,“驀+NP1到/來/去NP2”不能變動;但是當(dāng)趨向動詞具有[+延續(xù)]義時,NP2則可以省略。如例(38)可以變?yōu)椋骸膀嚺R沂去,要13 個小時?!崩?9)可以變?yōu)椋骸膀嚿嚼飦?,真不好走?!币驗樵诰唧w交際中,對說話人和受話人來說,NP2均屬于已知信息,是交際雙方都知道的,所以它能夠省略。在“驀+NP1到/來/去NP2”格式中,由于“驀”已具備[終點]的語義模型,“到”本來也具有[終點]的語義模型,而“來”“去”本身則不具備[終點]的語義模型,因此,在與“驀”的組合中,趨向動詞“來”“去”可以省略。同時,在“驀+NP1到NP2”結(jié)構(gòu)中,表示出發(fā)點的“驀”可以省略,因為該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的是“到”后面的成分,“到”的語義足以構(gòu)成一個完型,而“驀”不過是起到凸顯出發(fā)點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去掉“驀”,該結(jié)構(gòu)在句法上就會受到一定限制,只能放在句首作話題,而不能再放到主語后作謂語性成分。這是因為在帶主語的時候,要求表[施事者]的論元角色和表[起始]的參與者角色予以整合;而在去掉“驀”之后,表示[起始]的語義角色則得不到凸顯,句法結(jié)構(gòu)就會產(chǎn)生缺失,這與作話題時有所不同。
此外,在臨沂方言中,“驀”還可以作處置介詞。例如:
(40)驀桌子都掀了。
(41)驀簾子給打開。
類似的用法,《聊齋俚曲集》中則寫作“漫”“邁”?!稘h語大字典》收錄了“漫”“邁”的處置介詞用法,卻未涉及“驀”字。
黃樹先、吳娟指出,方言語料可以彌補詞條解釋的不足,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詞義和了解詞的用法,甚至可以為詞義類型學(xué)研究提供材料佐證[19]。大型語文類辭書在注重吸收方言詞的同時,如果能夠借助“活”的方言材料予以舉例說明,不僅有助于方言詞釋義的周密、精確,也有利于讀者的理解、接受?!稘h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均收錄了“逗”字條、“驀”字條,并加以解釋,本文主要是結(jié)合山東臨沂方言中的具體語料,對辭書的相關(guān)釋義略作補充。在山東方言以及其他方言中,“逗”常常用于表示“聚合、靠攏”義,這一用法具有豐富的材料支撐和廣泛的語義基礎(chǔ),我們據(jù)此補充了“逗”的“聚合”義項。崔云忠[20]、王全華與吳福祥[21]等學(xué)者均指出,“驀”的介詞用法在山東境內(nèi)的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中均有分布,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成熟用法,我們據(jù)此補充了“驀”的介詞功能。同時,還在“驀”的動詞功能下增加了“小步移動”“挪動”義項。可以說,這對全面認(rèn)識兩詞的語義特征、語用功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