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志磊 張 舒 戴亞麗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河南 漯河 462000)
艾滋病屬于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機會性感染往往存在于此類疾病患者中,常見感染類型為肺結核,該種感染患者所占比例在20%~50%,是艾滋病患者病情快速加重、死亡的重要因素[1]。艾滋病伴肺結核患者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預后等均與常規(guī)肺結核患者存在明顯差異。準確診斷、明確病情、及時行針對性救治對患者預后改善極為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討胸部CT檢查用于艾滋病伴肺結核患者的影像學特征及其診斷價值,現(xiàn)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選取40例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間進入本院接受診治的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2],且血清抗HIV-1試驗呈陽性;經(jīng)肺部影像學檢查、痰培養(yǎng)、病理學診斷等明確診斷為結核??;保持完整的診治資料;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其他免疫系統(tǒng)疾病、嚴重精神疾病者?;颊咝詣e:男26例,女14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20歲,平均年齡(37.8±2.7)歲;病程0.4~3.5年,平均病程(1.7±0.1)年。同時納入40例單純肺結核患者作為對照組。性別:男27例,女13例;年齡:最大61歲,最小19歲,平均年齡(37.4±2.2)歲;病程0.3~3.7年,平均病程(1.6±0.3)年。納入病例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檢查。儀器設備為美國生產(chǎn)的GE Prospeed FⅡ雙層螺旋CT機。參數(shù)設置如下:電流為160mA,電壓為120kV,層厚為10mm,層距為10mm,螺距為1.0。檢查時,囑咐患者先做深吸氣,然后屏氣掃描。掃描范圍從肺尖開始,直至膈面。掃描過程中主要觀察病灶部位、密度、形態(tài)、空洞狀態(tài)、胸膜改變情況、淋巴結腫大情況等。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患者CT影像學特征;以綜合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評估胸部CT檢查應用準確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分析均通過SPSS 22.0軟件完成。對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使用P<0.05表示。計數(shù)數(shù)據(jù)比較行χ2檢驗,使用百分率(%)形式進行描述。
2.1 兩組病灶部位比較淋巴結或胸膜受累部位比較,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病灶部位比較方面,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病灶部位對比[(n(%)]
2.2 觀察組CT影像學特征40例患者CT影像學特征主要表現(xiàn)如下:雙肺肺段、肺葉均有明顯滲出性病變。20例患者肺部可見明顯纖維索條影和斑片狀影,20例肺部顯示為空洞影(圖1);15例肺部有明顯彌散粟粒樣結節(jié)(圖2),14例肺段顯示存在明顯片團狀實變影,7例肺段可見明顯毛玻璃影,4例肺部有明顯散在、多發(fā)類圓形結節(jié);24例有明顯縱隔淋巴結腫大現(xiàn)象,3例心包積液,4例雙側胸腔積液,11例單側胸腔積液,16例單側或雙側腋窩淋巴結腫大。
圖1 大片實變影、厚壁不規(guī)則空洞、內部含氣含液。圖2 患者男,57歲,因疲勞3個月,體重減輕11kg,盜汗和發(fā)熱而被送急診,咳痰,偶爾有血絲。ct顯示粟粒性肺結核。
2.3 觀察組CT檢查診斷準確率綜合檢查診斷結果顯示,在40例患者中,29例為繼發(fā)性肺結核,12例為血行播散型肺結核。與綜合檢查診斷結果對比,胸部CT檢查繼發(fā)性肺結核、血行播散型肺結核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6.55%、91.67%,2例漏診(5.00%),見表2。
表2 CT檢查診斷情況
艾滋病可使患者免疫系統(tǒng)遭受損害,降低機體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脅。肺結核屬于一種呼吸系統(tǒng)傳染性疾病,主要是因遺傳因素、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長期接觸肺結核患者等途徑引發(fā)疾病。肺結核起病或急或緩,具有較強傳染性。患病后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胸痛胸悶、消瘦、乏力、盜汗、咯血等[3-5]。肺結核又是一種慢性疾病,治愈難度大,病程長,治療周期長,患病后,如不重視治療,隨著病情的加重可引發(fā)多種嚴重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艾滋病患者因自身機體免疫能力明顯降低,因此更易遭受肺結核病菌感染。有研究報道證實,艾滋病患者感染肺結核的概率遠遠高于其他人群,HIV陽性者感染結核菌后,病情則會快速發(fā)展[6-8]。肺結核病是艾滋病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同時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病發(fā)生后,患者病情加重,臨床特征更加復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難度均明顯增加。該類疾病的治療措施存在特殊性,針對疾病狀況選用最佳的方案進行治療才有望獲得更好效果及預后[9-11]。因此,加強對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有效診斷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肺結核發(fā)生后如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可獲得臨床痊愈,但艾滋病目前尚無根治藥物及方法,只能通過綜合治療方式,降低病毒載量,使患者免疫功能重建,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期。早期診斷、明確病情、及時給予針對性措施進行治療,對提高患者病情控制效果極為重要[12-13]。胸部CT掃描是目前諸多疾病臨床診治中普遍應用的一種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傷、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好、價格較低等特點。有文獻指出,艾滋病伴肺結核患者臨床癥狀通常無典型性和特異性,病情診斷過程中漏診、誤診率均相對較高。李福生等[14]的研究指出,艾滋病伴肺結核無固定發(fā)病年齡段,多數(shù)患者為中青年,病變部位缺乏典型性,沒有特定好發(fā)部位,病變有明顯彌漫趨勢,單葉受累相對較少,通常均表現(xiàn)為累及多個肺葉肺段。本研究結果顯示,在40例患者中,共有31例累及三葉及以上,29例同時累及雙肺上下葉。與其他結核比較,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CT影像學特征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病灶不具備典型性,無主要發(fā)病部位,機體中某一部位病變后,病變容易擴散至其他部位,很少只累及一個肺葉,通常會累及多個肺葉以及多個肺段。艾滋病伴肺結核的性質有多種,但艾滋病陰性結核性質較為單一,纖維化、鈣化、腫塊化極少見。胸部CT影像主要表現(xiàn)為片狀、斑片狀,病變主要以滲出表現(xiàn)出來。本研究結果顯示,艾滋病伴肺結核患者雙肺的肺葉以及肺段均可見明顯滲出性病變,肺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存在明顯斑片狀影、空洞影、纖維索條影;同時,患者多數(shù)伴有不同程度腋窩淋巴結腫大、縱隔淋巴結腫大現(xiàn)象以及心包積液、胸腔積液等現(xiàn)象。檢查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上述多種征象時,應高度警惕為并發(fā)肺結核。本研究中,與綜合檢查診斷結果對比,胸部CT掃描用于40例患者臨床診斷后,共有2例患者漏診,38例獲得準確診斷,準確率為95.00%。由此可知,胸部CT掃描用于該類患者臨床診斷,可表現(xiàn)出明顯影像學特征,能夠獲得較高診斷準確率,對疾病治療方案選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當患者臨床表現(xiàn)缺乏典型性,或者同時伴有其他機會性感染時,臨床診斷難度會明顯增加,須同時結合實驗室相關檢查、臨床癥狀、病理結果等進行綜合分析,進而診斷病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保證臨床診斷獲得良好準確性,保證患者能夠及時獲得針對性治療。
綜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臨床診斷中行胸部CT檢查,可觀察到明顯影像學特征,獲得較高診斷準確率,檢查獲得信息對疾病治療方案選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有待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