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這是一個被用錯了的詞語。清人翟灝的《通俗編》說:俗語譏諷能說會道的人,叫作“三寸鳥”,源自《莊子》中的喙長三尺,原意是沉默、閉口不言的意思?!肚f子·徐無鬼》里說:“丘(孔子)愿有喙三尺。”郭象注:“蓋鳥喙長者多不能言(叫)也。”
既然人們已經(jīng)習用“喙長三尺”這個成語,以致只要提起這個成語,就令人想起那些只憑一張尖嘴投機取巧的人,也不必一定還要拘泥于《莊子》之文的原意了,大家明白。
唐朝初期有個叫陸余慶的人,做過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職。他同當時很有名望的文人陳子昂、杜審言、宋之問等都是好朋友。這人雖頗有口才,文筆卻很是一般。他的口頭表達能力極強,同別人談話聊天,可以談天說地滔滔不絕??伤P頭的表達能力很差,不善于把自己所議所論寫成文章。有一次,他奉命在朝堂上草擬詔書,好久也沒寫出一句,急得團團轉(zhuǎn),結(jié)果降為左司郎中。據(jù)唐人《朝野僉載》記載,陸余慶當洛州長史,“善論事而謬于決判”,當時人們對其有兩句暗含嘲諷的評語:“說事則喙長三尺,判事則手重千斤?!?/p>
很多人以為口才就是口若懸河,夸夸其談,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特定場合下也許用得上這種方式,但在更多的時候,這并非表示我們很有口才,相反,卻會證明我們說話缺乏誠意,不負責任。因為這種說話方式很容易讓人以為是夸大其詞,而這必定會受人懷疑和輕視。如果我們希望別人注意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或者借用一些絕妙的好詞好句。多收集一些資料,在適當?shù)膱龊喜唤?jīng)意地脫口而出,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次,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應(yīng)社團之邀,擔任演講會的講演者之一。在他前面已經(jīng)有五位演講者,滔滔不絕地發(fā)表了長篇大論。輪到艾森豪威爾將軍上臺講演時已將近半夜,不少聽眾無精打采,有的甚至昏昏欲睡。他環(huán)顧四周說:“在我前面幾位先生的演講內(nèi)容,合起來可成為一篇精彩的長篇小說,我實在沒有能力增加一個字??墒敲科恼露紤?yīng)該加上標點符號,就讓我來為這部長篇小說點上結(jié)束的句點吧!”艾森豪威爾將軍說完,就走回座位。結(jié)果,博得滿堂喝彩。
古今中外,人們對只有“唱功”而沒有“做功”的“三寸鳥”都不甚喜歡。這種人雖沒有幾分真才實學,卻長著一個三寸不爛之舌,最喜花言巧語,最善夸夸其談。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而善于傾聽,能干事,卻不滔滔不絕,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zhì)。在選人用人方面,不能只聽其說,更重要的是觀其行。
有一點區(qū)分,那些善辭令而非巧言,則是智慧了。南朝齊高帝善書,與尚書令、書法家王僧虔賭書畢,問:“誰為第一?”虔答:“臣書第一,陛下亦第一?!毖酝庵?,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齊高帝對王僧虔不卑不亢的回答不由贊道:“卿善為辭?!鼻迥┬炜馈肚灏揞愨n》有則故事:王菊軒娶妻久不育,將娶妾,商之于妻,妻不答,一再商之,則曰:“此不知是誰之過,其各以一人試之,可乎?”菊軒語塞。古代有則笑話:唐代藝人高崔嵬善辭令,敬宗李湛命人將他的頭按在水中,拉起后問:“水中見何物?”高說見到三閭大夫屈原,向臣云:“我逢楚懷王無道,乃沉汨羅水,汝逢圣主,怎么也來了?”敬宗尷尬笑之。
作為說的一方,要善解人意;作為聽的一方,應(yīng)毋忘敬人之心。
摘自《鎮(zhèn)江日報》202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