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昌
(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重慶 400053)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彼颊n混合式教學是為響應國家信息化教學新政策,適應教育教學改革新要求,緊隨學生學情新變化,進而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完成立德樹人使命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思政課教學信息化是實現思政課高質量提升與發(fā)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創(chuàng)新路徑。近年來,思政課教學信息化深入推進,思政課既包括傳統(tǒng)的線下課堂,還包括先行錄制的“慕課”、線上直播的“云課”,以及互動體驗式的虛擬仿真課等[1]。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是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引,將線上資源與線下教學有機融合,依托信息化、智能化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與教學方法,從而拓寬思政理論知識傳遞渠道,推進思政課提質增效。
思政課作為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的重要課程,其教學內容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與發(fā)展。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以教材為基礎,在傳遞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過程中要做到與時俱進,在回應學生關切中要做到直面現實、找準問題、切中要害。因此,講好思政課,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前提是要保證教學內容的“真”。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針對辦好思政課提出“八個統(tǒng)一”的要求,明確提出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思政課的內容就是在理論層面講清、講透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信息技術在思政課中的運用,有助于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課堂上原汁原味地呈現,以此保證理論宣講的準確性、科學性與時效性。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擴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邊界,為學生樹立家國情懷、提高政治認同、匡正錯誤思潮、批判虛無主義、辨別價值取向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鮮活的案例。
傳統(tǒng)思政課堂以單線的教師知識傳輸為主,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今天的學情實際已有很長的差距。學生學習主動性欠缺,學習專注力不夠,從而導致課堂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不高。思政課進行混合式教學,即課前通過在線調查、前期測評等形式精準分析學情,并通過立體化教學資源進行課前預習與自學;課中依托新型課程平臺,利用虛擬仿真技術等實現多屏互動、沉浸體驗等深度且高效的交互課堂改造,改革課堂管理方式,實時關注學生學習;課后利用在線文檔協(xié)同完成作業(yè),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在線作業(yè)批改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評價的效率與準確性。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以創(chuàng)新為突破口,以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實際為切入點,改變傳統(tǒng)思政課單一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助力思政課教學,進而促進思政課在新一輪的改革中提質增效。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2]。從教師個人來看,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立體化教學資源的打造有助于教師快速、高效獲取知識與案例。無論是思政課中理論的深度還是課堂教學所需案例的熱度,都需要以廣泛且專業(yè)的信息獲取為前提。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優(yōu)質在線課程有利于同行之間的學習交流;線上理論培訓與學習有利于教師理論知識的儲備與更新;課程平臺的教學大數據有利于教師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學習與提高。這一切對于教師學透理論、講透理論、講活理論,進而提高思政課教學能力都有巨大的幫助。從教師團隊來看,信息技術助推學校思政教育資源建設,能夠使課堂的縱深宏大起來,師生的思政視野寬闊起來,思政的育人方式靈活起來。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智慧賦能“大思政課”,促進教師做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要洞察師生需要。這就需要回到思政課本身的性質與學生實際這個原點進行思考。以立德樹人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找準教師需要;通過大數據為學生畫像,以學生學習、生活規(guī)律為基礎,找準學生需要。課堂教學中,學生專注力是有上限的,要精準找到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重組資源,把道理講透、講活,高效解決問題。這需要教師有開闊的技術視野、扎實的理論基礎、深厚的專業(yè)底蘊。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在教學主題、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師與生、教與學、供給與需求雙向交互、彼此呼應的。以教學主題為例,教師要根據學情,堅持問題導向,在回應學生關切等方面進行主題設置。比如,新冠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要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材,將教材體系轉化成教學體系。既要講述抗疫期間涌現的抗疫英雄模范,也要解答學生困惑,真正回應關切,解決問題,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實踐[3]。
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特點,重塑教學流程。首先,慕課助力課前自主學習,實現初級交互。課前任務發(fā)布,學生通過在線課程及其他線上資源的學習,對課程內容有初步的了解與學習。教師根據課前學生在線學習情況精準、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以此為基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其次,在線平臺助力課中師生教學,實現中級交互。以筆者日常教學為例,依托職教云課堂,在課前初級交互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多種任務,使課堂教學項目化。同時,各項目的呈現方式不同,包括頭腦風暴、小組研學、VR展示、課堂辯論等,這種多樣化呈現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從而有利于教學效果提升。另外,新型的智慧教室實時記錄課堂數據。學生“抬頭率”“專注力”等數據分析推動了課堂教學任務的達成。最后,社交媒體助力課后協(xié)同學習,實現深度交互。課后作業(yè)以兩種形式為主,一種是以針對知識掌握程度為主的依托在線課程的作業(yè)考核,一種是根據思政課教學特點與規(guī)律設置的團隊作業(yè)。在筆者的教學中,第二種作業(yè)通過在線文檔方式呈現。各小組成員打開教師提供的作業(yè)鏈接,在線協(xié)同完成。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批改,教師在線批閱,學生根據教師批閱實時修改、調整,極大地提高了作業(yè)完成度及正確率。
混合式教學利用信息化、大數據等方面的優(yōu)勢,從不同角度全面促進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傳統(tǒng)的思政課在進行教學評價時,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對教的效果還是學的效果,都受限于技術與人的精力,因此多采用隨機樣本分析模式。而混合式教學利用大數據從教與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全流程搜集數據信息進行分析,有效地展示教學全貌,實現教學評價的精準與高效。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合理有效地改革教學評價策略,以全過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為動力,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
第一,評價主體要體現多元性。
教師評價與同行互評相結合。傳統(tǒng)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從教學目標的完成度出發(fā),對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提升等方面進行評價。混合式教學涉及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等多種元素,可引入思政教育工作者(其他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畢業(yè)生、用人單位等多種評價主體,合理安排各評價主體權重,全方位進行教學評價,真正做到以評促教,推進高職院校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
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要“有機”結合,要針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要考慮學生評價過程中學生主體的內在動力、主觀喜好,以及外部環(huán)境影響等因素。
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相結合。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涉及大量的小組任務。小組任務的完成度直接關系教學目標的達成。要針對小組任務的完成度進行有效評價,必須細化各個子項目、小環(huán)節(jié)的權重與考核指標,可以從小組任務的發(fā)布、安排、交流、匯報、氛圍等方面細化考核指標,完善整個評價體系。
第二,評價策略要體現創(chuàng)新性。
過程性評價要細化。線上學習過程中,學生在線學習時長、發(fā)言次數與質量、作業(yè)完成情況、小組在線協(xié)同完成任務表現等,都為開展過程性評價打下堅實基礎。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數據,做好統(tǒng)計分析,既是對教師熟練使用平臺的考驗,更是對教師找準數據、用好數據的能力與智慧的考驗。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正在加快線下課堂教學的改造,教室的信息化布局正在打造一批更加智能的智慧教室。技術賦能課堂,學生“抬頭率”“專注力”等數據為完善過程性評價提供了更多視角。更加細化的評價指標,更加智能的信息化技術,都為科學合理地進行過程性評價提供重要保障。
結果性評價要優(yōu)化。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的結果性評價要將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培養(yǎng)、素養(yǎng)提升等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落腳點,關注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敏銳性、社會責任意識的針對性、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的堅定性。
第三,評價方式要體現綜合性。
思政課教學思想上堅持價值引領,理論上堅持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鑄魂育人,實踐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躬身實踐、踔厲奮發(fā)。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的評價方式要體現綜合性,要根據學情、教學目標及混合式教學使用的媒介特點,有針對性采用學術論文、實踐報告、主題演講、試卷考核等傳統(tǒng)標準化評價方式,也要根據思政課特色引入非標準化評價。以思政實踐為例,在教學評價中要搭建學生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將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評價考核方式要從實踐的主觀目的、內在動力、實踐效果等多方面進行評價,也要從實踐方案制訂、實踐過程監(jiān)測、實踐任務完成度、實踐規(guī)模與效用等方面挖掘評價方式,綜合考查實踐質量,以此促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思想和實踐相統(tǒng)一,形成網上實踐與線下實踐互動互補的新格局[4]。
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學資源的全方位整合與建設。2022年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之初就整合匯聚了20家在線課程平臺上的2.7萬門優(yōu)質課程資源。這些資源為思政課教師講好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學生學好思政課提供了海量的資源。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要打造具有較大規(guī)模性、豐富內涵性的教育資源陣地, 需要從資源建設機制、資源呈現方式、資源規(guī)劃等多個方面進行。
高職院校思政課在資源建設機制層面要共建共享、協(xié)同開發(fā),推動資源庫建設新跨越。首先,思政課資源庫建設要從“大思政”視角共建共享,以立德樹人總目標為根本,跨專業(yè)、跨院系協(xié)同開發(fā)。其次,要走出學校,鏈接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學部,突出各高校特色,強強聯(lián)合,聚力打造優(yōu)勢資源。第三,要深入挖掘校本資源、地方紅色資源、區(qū)域思政資源,從學生標兵到勞動模范,從鄉(xiāng)村振興典型到抗疫英雄案例,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到先進時代精神等,充分挖掘,有效融合,拓展資源庫建設新途徑。
高職院校思政課在資源建設規(guī)劃層面要堅持問題導向,運用系統(tǒng)思維,探索資源庫建設新路子。在尊重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找準問題,有針對性地建設思政理論資源庫。例如,各種資源呈現方式有圖片、表格、動畫、視頻、音頻、VR等,這些資源要以內容為核心,更要尊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規(guī)律。要以系統(tǒng)思維分配各種資源,以全局眼光合理選擇資源呈現方式。特別強調的是,思政課資源建設一定要遵循思政課自身的教學規(guī)律[5]。
高職院校思政課在資源利用層面要以教學資源“泛在”關聯(lián)教學場景,實現混合式教學新發(fā)展。例如,在校本資源、本地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要突破傳統(tǒng)的以案例豐富教學這種單一形式,要以思政理論為依托,結合紅色資源、學情實際打造線上、線下全新融合場景,實現教學環(huán)境的重塑與再造。利用信息化賦能思政課教學,要真正發(fā)揮互聯(lián)網信息泛在、交互便捷的優(yōu)勢,構建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搭建多樣化、智能化的教學場景,以此推進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高職院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是落實“3·18講話”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可做到思政教學理論資源可視化、教學場景智能化、教學評價全樣本化,從而推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達到新高度。高職院校要利用混合式教學不斷推進思政課各個層面的創(chuàng)新,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做到為學生筑牢思想之基,為國家培育匠心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