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剛
山東大學文學院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稱為古今一大變局,與這種翻覆變化的時勢相激蕩,諸子百家也貢獻出了影響深遠的思想、學術(shù),以及留傳后世的著述典籍,為中國文化的層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密集出現(xiàn)的大量思想者中,莊子無疑是秀出而獨立的一位。在學士周游列國、策士縱橫奔走為常態(tài)的當時,他也許并未成為關(guān)注的焦點,然而在后世,曾經(jīng)活躍的學派或有消歇,曾經(jīng)流行的學說也會減退活力,甚至有乏絕而不得其傳者,但莊子縝密而高華的思想?yún)s始終為人們澡雪精神、啟迪心智,他奇詭而瑰麗的文章,也始終讓人應(yīng)接不暇、流連不已。可以說,他既在思想上峰巒郁起,也開出了文學的奇觀秘境。
諸子百家雖煊赫一時,但其中的大多數(shù)都沒有系統(tǒng)、有條理的傳記資料流傳,莊子的一生行事更是只留下了幾則零散的軼事。不過,從這些軼事中,仍然可以看到他在保持平淡而尋常的生活狀態(tài)的同時,不斷追問著諸多終極的生命問題。他的作品也充盈著個性,讓人想見其為人,領(lǐng)略其獨標一格的生存樣態(tài)。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币话阋詾槊蓪偎螄?,其地在河南商丘一帶。莊子主要活動的年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而《孟子》一書中保留了幾則孟子游說這兩位君主的故事,這一事實為衡定莊子在戰(zhàn)國思想史上的位置提供了坐標,但也引發(fā)出一個令人好奇不已的問題:這兩位都長于論辯的思想巨子,其活動的時空又有所交叉,即使因為不夠湊巧未曾見面,對于彼此的學說可有了解?如果他們能見一面,會產(chǎn)生怎樣的交鋒?
莊子畫像(明萬歷《三才圖會》刻本)
莊子曾做過蒙漆園吏。漆園應(yīng)是種植漆樹、制作漆器的園子,莊子求得這一職位,想必是迫于生計,畢竟,他也不免有衣食所需,要蓄養(yǎng)妻、子。這段為吏生涯不知道持續(xù)了多久,也不知道對他的思想是否產(chǎn)生過影響,但有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值得注意:莊子的筆下出現(xiàn)過許多形狀各異的樹木?!耙园饲q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其大蔽數(shù)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shù)”(《人間世》)的曲轅櫟社樹,壽命之久長,形體之高大,都令人驚駭。想到古人之時,原始林木未經(jīng)大肆砍伐而遺存者多,莊子親眼見過許多異常高大的樹木并非沒有可能。他曾提及:“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斬之?!保ā度碎g世》)大小不同的木材各有其用,都因此而不得終其天年,所謂“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這個無比悲哀的事實里,也可見莊子對林木之用的熟悉。這些聞見知識,是否有一些來自其漆園吏的任職經(jīng)歷?
戰(zhàn)國時期,莊子所屬的士階層往往奔走于列國,尋求與某位君主之間的遇合。所以如此,或為謀取稻粱,獲得令人歆羨的顯榮富貴;或為推行道術(shù),在拯濟世亂的同時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這些不同層面的心理動機往往混雜一處,有時會催生出格外張揚、格外執(zhí)著的人格。為此時風所動,各國君主為了吸納人才,也常有禮賢下士的舉動,有些是真誠的延攬,有些則不免有表演成分。與莊子同時的孟子,就游說了幾位君主,而齊國的稷下學宮此時正熱鬧非常,大量學士匯聚于此,扺掌言辯、談天說地。公孫衍、張儀已經(jīng)開始合縱連橫,攪動列國之間的局勢,“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孟子·滕文公下》);莊子的好友惠施,也不斷向君主推銷自己的學說,一度做過魏國之相。但莊子的選擇與他們截然不同?!肚锼菲A袅艘粍t故事: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p>
《史記》的記載與此類似,只是將楚王明確為楚威王,莊子的譬喻則由“神龜”替換成了“犠?!薄I颀?、犠牛有著相近的命運,它們都備受珍重,享受了超常的尊榮和禮遇,但一則為已死之枯骨,一則為將死之祭品,其得失孰大,相較判然。同樣,楚國之相,其位不可謂不高,據(jù)此可以獲得無數(shù)的榮耀、財貨以及人們仰視的目光,但也將人置于隨時喪命的危險之中。泥涂雖然污濁卑淺,卻已足夠曳尾其中,遠離政治這個名利場,過一份普通的甚至貧困的生活,在保全性命的同時,未必不能有充盈的自得之樂。莊子拒絕出仕,因為這不僅是畏途,簡直就是死路,而生命才是更應(yīng)珍惜的事物,更需要穩(wěn)妥地安置。
這些故事太有戲劇性,讓人懷疑其是否真實,楚威王去聘請莊子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不以出仕為事,確實符合莊子思想的一貫邏輯。大國之相不可為,在小國出仕也不安全,宋國的朝廷就是一個險象環(huán)生的場域。有人見宋王而得車十乘,向莊子炫耀,莊子辭鋒何肯讓人,指出宋國深于“九重之淵”而“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列御寇》),能夠獲得賞賜,不過是適遭其睡,如果恰逢其醒,難免有粉身碎骨之患。戰(zhàn)國時期,宋國處于楚、魏、齊幾個大國的夾縫之中,滅亡是它可以預(yù)見的命運。即便如此,其內(nèi)政也不算安寧,時常圍繞著君主之位的爭奪,產(chǎn)生一些政治變故和清洗,宋國的一些君主也有一種回光返照式的瘋狂。莊子視其國如深淵,想必已經(jīng)見聞了太多君主的昏聵和政局的混亂。即便能僥幸免于危難,出仕所導(dǎo)致的尊嚴的缺失、自由的收繳,又何堪忍受?宋人曹商為宋王出使秦國,得車百乘,以此譏諷莊子之貧困,莊子反唇相譏,指出在秦王處“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列御寇》)。這當然是他的隨口編排,反映的卻是真實的態(tài)度,在君主處討要衣食財貨,需要多少卑躬屈膝,多少諂諛逢迎?
君主的殘暴、政治的險惡以及仕宦中的內(nèi)心焦灼,也成為莊子的一個重要書寫對象?!度碎g世》篇用寓言的體式集中描寫了一系列暴君,以及在暴君的統(tǒng)治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無所適從的臣子。楚國的葉公子高將使于齊,擔心自己無法完成使命而獲罪,“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寓言中的孔子雖為他出謀劃策,但也承認“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顏闔將為衛(wèi)靈公太子之傅,他意識到,這位未來的人主“其德天殺”,其生性幾乎是純粹的惡,完全沒有變易的可能;蘧伯玉告誡顏闔貿(mào)然進行教化不啻“螳臂當車”,與君主相處需要借鑒的是“養(yǎng)虎”之道。伴君如伴虎,這簡單的事實,莊子早已窺破。
《人間世》開篇的寓言中,就像戰(zhàn)國時代許多以興濟天下為己任的學士一樣,顏回興致勃勃地要去衛(wèi)國感化那位“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的君主,而孔子一遍一遍地詰問他與衛(wèi)君相處之道,指摘其不可行之處,揭示他將面臨的重重危險。這則寓言里,莊子最終似乎提供了在君主之側(cè)能保持安全的方法,但字里行間透露出的無奈,讓人懷疑這方法是不是真的可靠。君主從來都不會被動地接受學士們的教導(dǎo),他們自有想法、自恃聰明,且其權(quán)力缺乏限制,能玩弄臣民的命運于股掌之間,莊子的行文,幾乎已經(jīng)坦承教化君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與大多數(shù)同時諸子的人生選擇,勢必由此歧異,當時人爭競于入仕之途的時候,他選擇了退隱——以生命的名義。
為了全性葆真而拒絕出仕,同時也就舍棄了居官理政為士人們提供的那些可能:以自己的所學來匡正天下、救扶人民,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理想。這意味著生命需要另尋寄托。莊子想必有了大把的時間可以沉溺于玄思妙想,也可以投放許多精力在閱讀、著述之上,不至于時日空空地消磨、年華虛擲。同樣重要的是,他需要在“曳尾于涂中”一般的日常里,叩問出深沉、闊大的意義,也需要應(yīng)付生活中總是叢擁在身邊的那些瑣屑而切實的煩擾。
他不富足,時或陷入貧困。不干求仕進之路,對于士人來說,這幾乎是可以預(yù)料的結(jié)果。他曾向監(jiān)河侯借貸粟米,以解一時之厄,監(jiān)河侯不知是一時促狹,還是存心刻薄,允諾等采地的邑金收集之后,借給莊子一筆“三百金”的巨資。莊子憤然之際,又展示了他隨口設(shè)譬的語言才華。他說來時路上,涸轍之中有一條鮒魚向他祈求“斗升之水”續(xù)命,他準備“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鮒魚忿然作色,說:“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外物》)延遲的充沛何如即時的救助,更何況,西江之水、三百金,都不過是空頭的承諾。
放大些說,何止莊子,戰(zhàn)國時期的人民,不也是涸轍之魚?君主的允諾、諸子倡言的濟世之道,不也是“激西江之水”一樣的工程?莊子即使近取諸身,思考的也常常是人類普遍的困境。貧困之外,生命中的麻煩還有許多。盡力削減世俗性的欲望之后,求之不得的失落會少很多,但仍會有一些不知其所從來的遭遇,比如疾病、死亡,讓人氣短,讓人沮喪。應(yīng)該如何理解這些不期而遇的困厄,特別是,如何看待使人不復(fù)存在的死亡?這是莊子著力思考的一個難題。
妻子先他離世,好友惠施前來吊唁,看到的卻是莊子箕踞而坐、鼓盆而歌?;葑迂煿炙?,這個與你同居一處,“長子,老,身死”的女性,難道不值得一個得體的喪禮?莊子卻自有其心曲。人們視之若寶的生命由何而來?不過是“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至樂》),死去正是擺脫沉滯的軀殼,重新回歸到芒芴之中,正是跳脫出隘陋,回到“巨室”。為這個再自然不過的過程哀慟不已,豈非迷妄?
莊子并不是以玄思來掩飾自己的薄情、輕佻。“死生亦大矣”,死亡的必然性確實引發(fā)了他許多的思考,將生死看作春夏秋冬一般的季節(jié)輪回,是他一貫的意見。據(jù)傳,莊子彌留之際,弟子要厚葬他,他不同意:“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天地之空曠,萬物之齊備,都可充當他的埋身之所、喪葬之具,莊子之外,怕沒有誰能把薄葬的簡單質(zhì)樸,形容出如此華奢的氣象。弟子辯解稱恐其肉身為烏鳶所食,莊子則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列御寇》)在上在下,相去幾何?
生是一氣之幻化,死是重新回歸到自然界的無盡轉(zhuǎn)化之中,這也就是所謂“物化”之理。莊子是在一則極其美妙的寓言中提出這一概念的: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
解讀這則寓言的角度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將夢、醒當作生、死之隱喻。那只“自喻適志”的蝴蝶,與“蘧蘧然”的莊周,真的是同一事物嗎?既然蝴蝶“不知周也”,那么,為什么不可以說此時莊周已經(jīng)死去?由蝴蝶而莊周,是不是又一次的生死已經(jīng)發(fā)生?這樣,夢境其實就是對死亡的預(yù)習,我們既然早就多次演練,也就不必為那次真正的死亡而畏懼,甚至抗拒。何況,死亡只是化為異物,并不是化作虛空,常人不免因此而悲戚,但這未嘗不是一樁奇跡,就像經(jīng)常令人不悅甚至驚恐的各色毛蟲,不就變成了翩躚的蝴蝶?“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保ā娥B(yǎng)生主》)生死就是萬物永不停息地轉(zhuǎn)化,如此而已。
萬物不僅相互轉(zhuǎn)化,而且彼此聯(lián)系。莊子并不孤立地思考生命,他總是將個體置于無邊無涯的宇宙之中,置于萬物彼此勾連、互相牽系的網(wǎng)絡(luò)之內(nèi)?!疤煺?,萬物之總名也?!庇扇f物聯(lián)系而成的無窮世界,莊子常以“天”稱之,他腦海中有一副無限拓展、延伸不已的“天”之圖景。個體既然處于天的籠罩之下,處于萬物的牽動之中,所謂命運的形成,就很難找到?jīng)Q定性的那股力量。也許,遙遠的角落中某一事物的一絲變動,經(jīng)過層層傳動之后,作用到我的身上,就成就了我的得喪,我去哪里究詰來由,預(yù)先提防?“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靈府?!保ā兜鲁浞罚┪覀冏⒍ㄓ邢薜闹R,不足以徹底地剖析這些變故的發(fā)生,也就不妨任其發(fā)生,不浪費過多的心神,不催生過當?shù)谋病U虼?,莊子常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對天與命運的這般想象和理解,能否讓人信服且暫置不論,對莊子而言,它無疑是一批寓言構(gòu)思的基礎(chǔ)。莊子描寫了大量畸形的人物。身體上的殘缺與扭曲,是命運對人毫無緣由的贈與,他們或曾困惑于自己的遭遇,但心結(jié)開解之后,體悟出的道理,反讓他們有了人所不及的心靈境界,有了莫可名狀的超凡魅力。兀者王駘,從之而游者與孔子不相上下,連孔子都宣稱要前去追隨;哀駘它有著無與倫比的丑陋,但“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于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shù)而未止也”(《德充符》)。叔山無趾、闉跂支離無脣、甕?大癭,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其身體不全、形容怪誕;他們的識見與令人驚訝的吸引力,歸根結(jié)底,就是窺破了命運的無奈何而順物任化,由此,簇集在其身邊的人物,也能自適、自得。
因為必然生活在天的轄制之下、物的聯(lián)動之中,所以命運是不可抗拒、只能順任的,莊子對生死的態(tài)度因此相當?shù)?。這與他以重生惜生為由拒絕出仕看起來有些矛盾。然而,珍惜生命并不意味著要千方百計、費勁思量地養(yǎng)生,為了長生久視試圖去抵制天地的運轉(zhuǎn)、命運的奔流,非但徒勞,還會讓生命更加困苦。隨順變化的生存之道給莊子帶來的感受是復(fù)雜的,有時,他欣然于接受撲面而來的新風景;有時,他也為命運的不可阻逆感到無奈。《大宗師》中的許多人物,心情就常在悲欣兩端搖擺。子輿突然之間,“曲僂發(fā)背,上有五管,頤隱于齊,肩高于頂,句贅指天”,但“其心閑而無事”,以欣賞的態(tài)度,觀看“造物者”在自己的身體上制造的奇觀。他甚至設(shè)想出更為神奇詭異的變化,比如其左臂化而為雞,右臂化而為彈,其尻化以為輪,其神化以為馬?!疤胤溉酥味q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造化摶弄著萬物的生滅成毀,每一次領(lǐng)受新的形體,都應(yīng)帶來出人意料的喜悅??墒牵┑淖由T诶Р〔豢爸畷r“若歌若哭”,其質(zhì)詢之中,已經(jīng)說不清是坦然為多,還是悲哀為主:“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莊子的活動范圍有多大?他有沒有見過大海?不夠富足,甚至沒有穩(wěn)定的生活來源,他不太可能進行長途旅行,但這并不妨礙他多次將海水的浩瀚瀁漭納入筆下。豐沛的想象力使他能夠自如地輾轉(zhuǎn)于北冥南冥、隨河水而入北海,就像生活空間的狹隘,也沒有妨礙他在天地之全中觀察命運的形塑與偶成。他沒有讓自己裹挾進過多的人事應(yīng)接中,卻對萬物的繁多、變化的永恒有著深刻的體認,這讓他的生命從不逼仄,也帶給他許多的洞見。易言之,他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由此拓寬思維的邊界,領(lǐng)略無邊的風景。
莊子是否不關(guān)心人類,只考慮自己?他是不是耽溺于自然審美、玄思冥想,來回避現(xiàn)實世界的粗糲、骯臟、殘酷?在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國之時,他是不是逃避了士人應(yīng)當擔負的社會責任?事實并非如此。莊子對時世的混亂、時人的苦難感知之深切,何嘗遜色于同時諸子,他對世亂之來源、生民之艱虞的追溯,另辟蹊徑但異常犀利。對于人類的未來,他也有一絲縹緲卻不絕如縷的期待。
惠施是莊子可知的唯一的朋友,常常指摘其思想和行事風格,兩人論辯交鋒時,莊子似乎總能輕而易舉地取勝,但他其實也從中獲得了很多思想的啟迪和進益,有學者甚至認為,《莊子》一書的內(nèi)七篇都是為惠施而作。莊子妻死之時,惠施責怪他做法失當、情感淡?。磺f子有人應(yīng)“無情”的議論,惠施質(zhì)疑:“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解釋道:“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如他自己承認,妻子死去之時,自己其實并非無動于衷,轉(zhuǎn)念思忖方才從慨然的心境中解脫,所謂“無情”,也不是全然冷漠,只是使物之去留、生之存滅不粘滯于心,以免情緒過度而損傷身體。盡管看淡生死病夭,莊子實際能夠識別且非常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誼和真情。
這位老友終于也先他離世。莊子經(jīng)過惠子之墓,為其從者講述了一個故事。郢人在鼻尖點一點白土,匠石運斤成風而斫之,郢人“立不失容”。郢人死后,匠石再也無從施展其神技,因為“臣之質(zhì)死久矣”。沒有了那個對其絕對信任的人,那令人瞠目的表演已不再有重現(xiàn)的可能?!白苑蜃又酪?,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保ā缎鞜o鬼》)莊子與惠子之間的論辯,就像匠石與郢人的砍斫,驚險絕倫,但毫無傷害,兩人心交神契,也不會因觀點不合而存留芥蒂,不會為一時高下而銜恨結(jié)怨。這番慨嘆里有多少失落、悵惘,莊子和惠子之間,就有多少深情厚誼。
他們的很多談辯像是智力、語言游戲,但事實上,所討論的是至關(guān)重要的話題。惠子經(jīng)常攻擊莊子的一點,是其言說“無用”。諸子們常以治平天下為己任,思考的多是治國理政的道術(shù),面對莊子詭譎恣肆的議論,“無用”是最為直接的觀感,惠施以此評價莊子,與其說是刻意挑剔,不如說傳達了時人的普遍意見。他說,自己從魏王處得到大瓠之種,種植后結(jié)出五石大的葫蘆,卻毫無用處,“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雖未明白說出,這無中生有之事,分明是喻指莊子,莊子譏刺他“拙于用大”,“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惠施以“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的大樗樹作比,明言:“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鼻f子則稱:“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游》)
惠施固然識量太小,莊子為大瓠、大樗找到的用處卻也有些虛無縹緲,浮游江湖,彷徨于無何有之鄉(xiāng),終究只是想象中的境界,說服性并不很強。他只是想說明,所謂“有用”,不過是以某種偏狹的意見為依據(jù),強加給事物的屬性,不過是從自我的需求出發(fā),對他者無端的要求、無理的刻削。以有用、無用為衡量標準,帶來的總是傷害,有些事物因無用而被掊擊,有些事物則因有用而被殺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間世》)雖然總是以自然物為例,這一問題指涉的卻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同樣常因崇尚有用、輕詆無用而引發(fā)一出出悲劇。如果只能以工具性的形態(tài)來生存,除了實現(xiàn)某種特定的功用之外再無他種可能,生命注定會貧瘠而勞困;如果總是以“用”來苛求他人,自己也將陷入隨時被反噬的危險。在一個總是以有用為標準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會被要求具備某種用處,也有可能從某個角度被認定無用。極而言之,就算真的出現(xiàn)了一個人,無論從任何角度都發(fā)現(xiàn)不了他的用處,是不是就可以“掊之”,將其驅(qū)逐出人類社會,甚至奪其性命?
以有用與否來衡量事物并不天然正當,執(zhí)迷于此,甚至是世界充斥著混亂、殺傷的根源之一。莊子力破此說,其用心在為生命留出余地、拓展空間。生命應(yīng)該有豐富的可能性,應(yīng)該是自由而活潑的,他總是能在觀看自然界的事物時感到愉悅,或許正是因為它們的生命尚未被框定、尚未被設(shè)限。他與惠子曾經(jīng)有過一場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保ā肚锼罚?/p>
僅從邏輯的角度講,很難說莊子取得了這場爭辯的勝利?!白臃俏?,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論辯時一時嘴快的口吻宛然,但實際坐實了惠施“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邏輯?!拔抑┥弦病钡恼f法含糊而神秘,回應(yīng)得有些勉強,但莊子的無理而妙,歷來還是獲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同情,其間緣由值得深思?!爸笔莾扇宿q說的一個關(guān)鍵字眼?;菔┮詾?,人與魚既分屬二物,自然無法相知;莊子則進一步明確,即使同為人類,彼此之間的相知也不可能。讓他入惠施彀中的這一語并不是偶或間的口誤,莊子其實曾反復(fù)證明,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徹底認知并不可能。如此,他堅持認為自己能感受到魚之樂,其實透露出其思想深處的一個執(zhí)著的追求:即使相知并不可能,他還是期望個體與他人、外物,能夠建立起某種恰當?shù)年P(guān)系。
每一個體都生存于萬物的環(huán)繞之中,沒有人能孤立地存活,這是個簡單的事實,但為什么世界會淪落到充滿彼此戕害、互相損傷?有沒有可能尋得一種新的組織方式,讓物我無傷,人人自得?在莊子看來,叢出不窮、形式各異的是非、爭斗,歸根結(jié)底,都是執(zhí)著于“我”的結(jié)果。小到日常的口角、摩擦,大到國際的征戰(zhàn)、屠戮,根源都在于自以為是、以他人為非的執(zhí)見;以“有用”嚴責他人、苛待外物,不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xiàn)之一嗎?莊子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說法,都試圖破除固執(zhí)而堅實的“我”:《逍遙游》篇中的“至人無己”,《齊物論》篇中的“吾喪我”,《養(yǎng)生主》中的“以無厚入有間”,《人間世》中的“虛而待物”,凡此種種,反反復(fù)復(fù),表達的都是同樣的意旨。能夠至此境界,即使對他者并無透辟之知,相交相接時也能隨順宛轉(zhuǎn),沒有沖突,沒有掛礙。就個人生活來說,這能讓人遭遇任何境遇都能安處,就群居共處而言,這能讓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自適其生、自得其樂。
“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師》)困境中的不離不棄、互相扶持讓人感動,正如同儒墨各家宣揚仁義之道以救世,其擔當精神令人欽佩,但莊子卻以為,與其費力于此,何如相忘于一個生有余裕的江湖。可這樣的一片江湖要去哪里尋得?或者說,能夠讓所有人、所有物都自如舒展、自在生長的群體組織,應(yīng)如何構(gòu)建?一個人、物都可適意的世界,應(yīng)當需要其中的每個個體都做到“無己”“喪我”,這顯然并不可能。莊子沒有明確回答,應(yīng)該如何從戰(zhàn)國時期那樣的亂局中走出,但他一直都守望著一個人類的美好未來。退一步說,如果每個人都能哪怕稍稍克制一下自以為是的慣習,世界無疑會減少很多的是非、爭斗。
除了思想的細密深致,莊子在語言上的創(chuàng)造力也是驚人的。他賦予了很多詞語全新的意義,“逍遙”或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個人的存在而言,在叢密的萬物中,在熙攘的人群里,在與他者無法割裂的聯(lián)系中,能夠游走無礙,生命因而不逼仄、不隘陋,無往而不自如,這是“逍遙”;就群體來說,“逍遙”則意味著其中的每一個體都有伸展舒張的充裕空間,都將在與他人、他物的相遇相接中,生發(fā)出無以計數(shù)的不同自我,而不至于沖突、爭戰(zhàn)。我們究竟能不能找到讓所有人、物都可逍遙的組織方式,或至少接近于這個目標?這是莊子遺留下來的問題。它或許是無解的,但去追問它就已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1][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608頁。
[2]此說之外,莊子故里還有安徽蒙城、山東東明等說法,可參考崔大華:《莊學研究》“故里國屬”一節(jié),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頁。
[3]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3頁。
[4]《莊子·逍遙游》,[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文中《莊子》的引用均出自該版本。
[5]“犠牛”一喻已見于《莊子·列御寇》篇,但僅稱“或聘于莊子”,并未提及楚王;《史記》所記應(yīng)是雜糅此類故事而成。
[6][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50頁。
[7]王夫之有“或因惠子而有內(nèi)七篇之作”(見[ 清 ]王夫之撰,王孝魚點校:《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51頁)的說法,王孝魚在其說基礎(chǔ)上,認為“內(nèi)七篇就是專為惠施而作,無可懷疑”,見王孝魚編著:《莊子內(nèi)篇新解 莊子通疏證》,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