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榕欣 樂上泓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美育不僅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進學校美育發(fā)展的過程中,農村地區(qū)的美育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積極、有效地改善農村美育缺失問題、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及校際差距,應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重大課題。2018年起,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暖風支教團連續(xù)四年走進福建省三明市中央紅軍第一村馬洪村,開展藝術支教,構建“123”美育浸潤工程,對探索推進農村美育舉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當前,部分農村中小學校對美育的概念混淆不清,嚴重忽視美育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上的重要作用,簡單地將美育課程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學方式仍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主要載體。根據教育部2020年教育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美育師資方面,全國小學藝術類、音樂類和美術類的專任教師分別為26901人、274968人和261339人,其中農村小學藝術類、音樂類和美術類的專任教師分別為7556人、61324人和58004人,分別占比28.09%、22.30%和22.19%;全國初中藝術類、音樂類和美術類的專任教師分別為6713人、105309人和102940人,其中農村初中藝術類、音樂類和美術類的專任教師分別為1204人、15636人和15418人,分別占比17.94%、14.85%和14.98%。在教學資源配備方面,全國小學美術器械配備達標151600所,其中農村小學達標82400所,占比54.35%;全國初中美術器械配備達標51294所,其中農村初中達標13922所,占比27.14%。福建省中小學的教學用計算機分別為383822臺、144412臺,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03%和1.81%,網絡多媒體教室數量分別為94635間和29174間,占全國比重分別為3.43%和1.97%。因此,在美育教育方面,城鄉(xiāng)差距明顯,農村學生難以獲取充足多樣的教學資源,基礎設施配備尚未到位,師資力量較為短缺。[1]105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美育教育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教育觀念的落后和教育資源的匱乏,廣大農村地區(qū)及偏遠地區(qū)對美育的認識仍較模糊,對美育教育仍處在觀望期。[2]6許多農村學校將美育界定為與考試、成績、升學等環(huán)節(jié)無關的教育,甚至被部分教師和家長認為是耽誤學生正常學習時間。此外,由于農村及偏遠地區(qū)的經濟、交通等條件發(fā)展欠佳,美育教育師資配置不足,優(yōu)秀專業(yè)教師流失現象嚴重,極大地挫傷了教師授課和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積極性。鄉(xiāng)村學校經費和人員有限,很難開發(fā)有特色的藝術校本課程,美育課程設置質量不高。有些農村學校缺乏足夠的資金購置圖書、音像資料和教學設備,難以為農村全面美育教育建設提供基礎配置支撐。
黨的十九大以來,順應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美育愈發(fā)被重視,現已成為中小學及各大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因教育理念、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約,在廣大農村及偏遠地區(qū),美育仍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2019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素養(yǎng)決定著國家的文明程度,著力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教育引導學生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農村師資緊缺問題,充分發(fā)揮高校人才作用,通過藝術支教這一途徑,與有效舉措配套并施,切實落實美育教育要求,充分發(fā)揮學校的美育作用,對提升農村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提出了“實施鄉(xiāng)村建設行動”。在鄉(xiāng)村建設行動的實施道路上,不僅要提升農村的經濟狀況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還要注重農村群眾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因此,推進鄉(xiāng)村美育勢在必行。近兩年來,教育部先后頒發(fā)《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了高校美育應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肩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內在使命。各高校學生通過“三下鄉(xiāng)”活動,以藝術支教的方式,彌補了鄉(xiāng)村美育的空間局限與資源局限,對推動鄉(xiāng)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支教,一般是指非教師職業(yè)人員對在校學生進行短期的藝術教育。美術、音樂、舞蹈等是較常見的藝術教育形式。在藝術支教中,美術支教主要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動手繪畫、戶外寫生、手工創(chuàng)作等活動開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音樂支教主要通過教授學生歌唱表演、器樂表演等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舞蹈支教主要開展舞蹈教學、舞蹈分析和表演的活動,提升學生身體靈活協(xié)調控制能力。除此之外,文學也是藝術支教的一大媒介,通過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走近自然,讓其發(fā)揮創(chuàng)作詩歌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潛力。
第一,智育美育兩手共抓,顯性隱性齊頭并進。一般來說,大學生支教課程偏重于應試教育類課程,藝術支教在課程設置中要融合音樂、舞蹈、繪畫、話劇、手工藝等教學內容,在發(fā)展智育的同時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同時,要將美育教育滲透于日常生活中,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的功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例如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帶領農村孩子拍攝紅色話劇、共唱紅色歌曲,引導孩子們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進而讓美育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因地制宜挖掘資源,引領學生感受自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是農村美育教育教學資源的珍貴寶藏。美育是從心出發(fā)的,借助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為農村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觀察各種自然界現象,潤澤他們的成長。[3]101農村地區(qū)中小學大多存在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引導美育教育回歸生活,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發(fā)掘生活中的工具材料,如土壤、石頭、植物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
第三,線上線下雙管齊下,拓寬美育教育路徑。搭建“互聯網+美育助學”線上平臺,跨越時空限制,充分利用大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延伸藝術支教的教育臂膀,發(fā)揮藝術骨干教師作用,利用平臺對農村中小學生進行藝術指導與培訓。[4]40“互聯網+”暢通了資源共享的通道,海量的教學教材、教輔資源利用網絡系統(tǒng)輸送至農村地區(qū),豐富支教地區(qū)師生的“文化軟實力”。同時,藝術支教團隊以自媒體形式進行直播宣傳,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感受藝術支教的實際情況,引起社會對留守兒童和農村美育教育事業(yè)的廣泛關注,為構建起多元幫扶機制搭橋鋪路。
第四,暢通溝通渠道,建立可持續(xù)合作模式。首先是建立貫穿支教始末的溝通模式。一是搭建支教前期溝通橋梁,對參與支教的學生人數、家庭基本情況、學齡結構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合理制定美育教學方案。[5]57二是豐富支教期間訪談活動,及時了解學生、家長、負責人對藝術支教活動的建議,對下一步教學工作進行調整和改進。三是完善支教后期的反饋渠道。通過問卷調查,對支教過程進行復盤分析;創(chuàng)建家校聯系群,將支教成果廣泛分享,讓參與者有歸屬感,系牢情感紐帶。其次是完善校地長期合作的共建體系。藝術支教要真正做到為農村美育教育事業(yè)賦能,必須加強“1+1+1”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就是一支團隊對接一個地方設計一套支教方案,長此以往,實踐才會形成項目化、活動才會更加精品化,農村美育教育建設才能夠更上一層樓。最后是打造暖心豐富的師生互動品牌。大學生藝術支教必須補齊時間上的短板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一是利用互聯網優(yōu)勢,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短視頻號等,將大學生在學校中有趣的生活剪影分享給支教對象,形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二是依托學校、學院平臺,開設“暖心支教”欄目,設計農村兒童可以參與的線上活動;三是持續(xù)關注和跟蹤學生成長,搭建解憂樹洞平臺,為學生解決實際煩惱。[5]58
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暖風支教團以永安市洪田鎮(zhèn)馬洪村上坪自然村的留守兒童為服務對象,通過開展特色藝術課程,讓孩子們感受到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課程,培養(yǎng)孩子們的藝術素養(yǎng),在藝術支教過程中始終踐行“123”美育浸潤工程?!?23”美育浸潤工程,即“一個中心,兩層管理,三項原則”美育工作模式,以“農村留守兒童美育幫扶”為中心目標,構建“學院+基地”兩層管理模式,堅持“團隊常態(tài)化、項目精品化、傳播立體化”的三項原則,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推進美育浸潤的效果。
近年來,受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及社會輿情的影響,“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日益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熱門主題。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缺乏父母關愛的環(huán)境中,容易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以美育教育為支教主題,能夠充分發(fā)揮藝術在情緒表達、情緒宣泄上的作用,引導孩子們通過藝術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遇到負面情緒時有途徑排壓減負。
當前,農村教育正在全面發(fā)展,但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城鄉(xiāng)差距大,留守兒童無法獲得有效的課余輔導和全面的素質教育,陳舊觀念仍然束縛著他們的成長。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推進鄉(xiāng)村美育教育,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同時基于馬洪村對大學生支教的強烈需求,經管學院團委積極響應省市支教助學志愿服務號召,建設了一支具備藝術素養(yǎng)的支教團隊,走進永安市洪田鎮(zhèn)馬洪村開展“暖風支教”系列活動。自2018年起,經管學院連續(xù)4年走進馬洪村開展支教活動,構建起了“學院+基地”兩層管理模式。馬洪村政府協(xié)助參與,共同管理好經管學院的大學生藝術支教團,為支教活動提供幫助扶持,從而更好地落實落地鄉(xiāng)村美育教育工作。
首先,要堅持團隊常態(tài)化原則。團隊組建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團隊凝聚力的初步階段,優(yōu)先挑選具有藝術特長的大學生,引導志愿者端正工作態(tài)度,將支教視為一個雙向獲得的活動,既能夠為農村兒童帶去新知識、新思想,也能夠收獲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在團隊培養(yǎng)階段,要加強對支教大學生課堂教學能力的培訓。定期開展系統(tǒng)的專業(yè)技能培訓,如教學設計、課堂突發(fā)情況應對等,并且通過微格教學,給志愿者帶來更全面的體驗。最后,建立“傳幫帶”管理模式,通過經驗分享會、理論宣講會等形式,再現支教真實場景,加強團隊溝通和交流,促進新志愿者的成長,加快角色轉變,減弱老志愿者離開帶給團隊的沖擊。
其次,要堅持項目精品化原則。搭建高校藝術支教平臺,打造精品美育項目,涵蓋美術、話劇、宣講三個主要項目。在美術項目中,基于經管學院特色,將學院IP形象“小苑”有機融入課程,與紅軍形象相結合,讓同學們能發(fā)掘日常生活中的“美”,增強同學們尋美、審美能力,同時從老師教學、學生臨摹的傳統(tǒng)模式延伸到標識設計、展板設計、畫冊設計、墻繪設計。在話劇表演項目中,結合當地地域特色和紅色文化優(yōu)勢,暖風支教團開設話劇課。為了引導農村兒童傳承紅色血脈,通過臺詞表現、表演情緒到位程度、角色契合程度等綜合考量,選拔出話劇《放牛娃王二小》的小演員們,取景馬洪村逢源堂、紅軍標語博物館及紅軍戰(zhàn)壕遺址,拍攝話劇短片《放牛娃王二小》,受到當地負責人和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在紅色宣講項目中,結合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圍繞紅色人物事跡開展系列宣講,引導留守兒童學黨史、知黨情、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再次,要堅持傳播立體化原則。新媒體語境下,大眾媒體以其強勢的文化地位與人們日常生活相互交融,持續(xù)加深“入侵”美育領域。高校藝術支教團隊可借助媒體的優(yōu)勢,立體多維地宣傳并推廣系統(tǒng)有效的支教模式。以暖風支教團藝術支教為例,充分挖掘大眾傳播途徑,通過所在地鎮(zhèn)政府洪田鎮(zhèn)政府、永安團市委、三明日報、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媒介,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對支教內容開展宣傳,形成了可推廣的支教模式。
大學生藝術支教是助推農村美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生力量。藝術支教事業(yè)要做強做精做細,需要大學生志愿者培養(yǎng)美的觀念和意識,也需要建立有效的共建機制和立體的傳播模式?!?23”美育浸潤工程的探索與實踐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但也需要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學生需求的變化等不斷改進和完善,促使大學生藝術支教真正推進農村美育教育,從而促進支教公益事業(yè)的長期發(fā)展,更高效地助力農村教育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