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禧
(宜興 214221)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除了方便實用,更是陶冶精神與心靈的藝術品,幾百年來,它與人們的生活相互交融,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展現(xiàn)了強大的生命力。當年蘇東坡在宜興品茶,描寫當時的場景,稱“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好不妙哉,引得無數(shù)文人爭相追捧。紫砂壺造型古樸,它與茶文化同出一源,用紫砂壺泡茶透氣不透水,不僅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茶葉的色香味,使用日久、仔細養(yǎng)護亦能產(chǎn)生包漿,給人以溫潤如玉的質(zhì)感,它不僅增加了茶桌的美感,營造出美好的茶空間,更讓人領略到養(yǎng)壺品茶的樂趣,因此備受喜茶之人喜愛,有“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的美譽。
紫砂壺造型千變?nèi)f化,其中筋紋器作為較為獨特的一類,以規(guī)則美、生動美受到人們的喜愛。紫砂壺“菱花笑櫻”(見圖1)是典型的筋紋器,何為筋紋器?壺之傲骨也。傳統(tǒng)茗壺造型渾厚圓滑,筋紋器是在傳統(tǒng)茗壺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花式造型藝術,以曲面為單元,對自然瓜果的形態(tài)、紋理、折棱進行抽象化、圖案化,將壺體規(guī)律成型,自上而下看去儼然一幅對稱精致圖紋,講究整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和線條的流暢性,氣韻生動。一款好的筋紋器取自然瓜果之韻但不全然仿生,通體和諧勻稱,紋理疏密有致,色澤鮮亮細膩,渾然天成。筋紋器效法自然,制作歷史悠久,與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脫俗”意境相謀,一直備受中國文人墨客的喜愛?!皨雽幰恍ηС罱狻笔菍Α靶褖亍鼻‘?shù)男稳??!傲饣ㄐ褖亍笔窃趥鹘y(tǒng)“笑櫻壺”的基礎上加以筋紋創(chuàng)造,“菱花笑櫻壺”豐肩束頸,因壺身由上至下漸漸收斂至圈足,呈上寬下細之形;壺嘴和把手上揚,壺蓋到壺身刻劃菱花筋紋,凹凸分明、有棱有廓;壺蓋鈕形似櫻桃,由上俯視,宛若一朵盛開的菱花點綴著櫻桃,故名之。此款壺制作審慎、工精藝謹,壺蓋到壺身每一處轉(zhuǎn)折線都明確清晰,整體工整勻稱,相互間又一氣貫通。壺流、壺把以筋紋修飾,線條流利明快,形成橫向銜接,與壺身的直向棱線對稱。蓋作菱花狀,觀賞性佳。平口出唇,曲流,如意耳形柄執(zhí)握舒適,出水流暢。整壺筋紋凹凸有致,氣勢挺拔貫通,整壺就如一朵盛開的菱花,充滿生命的活力與勃勃生機,此壺表現(xiàn)出剛柔并濟的美感,線條流暢飽滿有力,同時不失沉穩(wěn)大氣。筋紋壺制作的難點是對整體造型藝術的精準把握,紫砂器具若銜接部分越多、造型越復雜,在燒制過程中成品率也越低,筋紋器銜接部位之多可算是紫砂壺界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此款“菱花笑櫻壺”的制作難度可見一斑。
圖1 菱花笑櫻壺
“笑櫻壺”的造型原是出自“嬰寧一笑千愁解”的歷史典故,嬰寧是《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在那個封建的時代,嬰寧作為一名女子,天真爛漫、愛笑愛鬧,無疑是打破封建枷鎖的典型?!靶褖亍笨芍^風姿颯爽,以交融而又諧調(diào)之態(tài)漫流的幾種色彩表現(xiàn)出嬰寧的爽朗可愛,恰如“嬰寧一笑”,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內(nèi)質(zhì)?!傲饣ㄐ褖亍奔由狭饣ǖ脑兀饣ㄗ孕约儩?、出淤泥而不染,這種美麗既為作品平添了女性的清麗、柔和、浪漫之美,又賦予其堅持自我的精神內(nèi)質(zhì)。這讓我們不禁想起,在這個對女人有“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會賺錢養(yǎng)家,會相夫教子”等諸多要求的時代,代表著真、善、美的女人,該以怎樣的狀態(tài)行走在這個世界上,才會讓自己安心,讓身邊的人舒心呢?其實,女人的力量不在于表面的強勢,而在于剛柔并濟,表面的強勢是強弩之末,力不能穿魯縞,是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而剛柔并濟則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為女人,或許一開始只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女子,然后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女漢子,到最后走過千山萬水,看過云卷云舒后,發(fā)現(xiàn)自己已然不再刻意地表現(xiàn)剛或柔,而是早已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成為一個自性自在的人。人生在世,難免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我們無須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無需囿于世俗對女性的定義,我們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樣子,正如這把“菱花笑櫻壺”,有幾分颯爽英姿,有幾分剛勁不屈,有幾分清麗脫俗,有幾分嫵媚動人,這幾種姿態(tài)渾然相融,成為了一把獨一無二的壺。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富有美感的作品總能讓人聯(lián)想起生活,給人以精神的啟迪和感悟。在當代,用紫砂壺泡茶已然成為一種時尚,紫砂壺不僅給人以生活的氣息,還具有高雅的藝術美感,讓人在飲茶品茶的同時把玩著手中的紫砂壺,從它的設計構思、制作工藝中揣摩并領悟作者的心態(tài)、心境,從而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從中品味出獨特的人生況味和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