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任城區(qū)自然資源局 胡傳廣
我國土地制度規(guī)定所有土地都屬于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而國外大部分國家土地私有情況比較嚴重。為了更好地開展土地確權工作,國外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應用航拍法技術對土地資源進行測量,后續(xù)幾十年內將衛(wèi)星遙感影像技術以及GPS技術(全球定位系統(tǒng))、GI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tǒng))也應用其中,有效地提高了土地測量效率和精度,對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意義。而國內開展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對推動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GPS技術、GIS技術、航拍法、遙感影像技術逐漸得到廣泛應用。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準備工作主要分為技術準備、資料準備、重點區(qū)域確定三部分,其中技術準備工作主要包括編寫技術設計、人員培訓;資料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控制測量資料、圖件資料、權屬調查資料;重點區(qū)域確定主要包括村莊分類、編制村莊分布圖、確定重點區(qū)域[1]。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權屬調查工作主要分為權屬調查底圖制作、土地權屬狀況調查、宗地界址調查、地籍調查表填寫、調查資料整理歸檔等內容。權屬調查需要在準備工作之后、地籍測量工作之前進行。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地籍測量工作主要分為地籍控制測量、界址點測量、主要地形要素測量等內容,主要工作流程為現(xiàn)場踏勘/線路規(guī)劃→特征點采集/外業(yè)采集→精度驗證/糾偏處理→地籍內業(yè)成圖→質檢/外業(yè)調繪。地籍測量需要在權屬調查之后進行,然后可以根據測量結果構建數據庫,數據庫建設完成后即可開展圖件編輯工作[2]。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圖件編輯工作主要分為編繪地籍圖、編繪宗地圖、編繪地籍索引圖等內容。圖件編輯需要依托數據庫開展工作,因此數據庫必須按照地籍信息系統(tǒng)要求建設,這樣才能對相關土地確權測繪數據開展集中管理。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登記發(fā)證工作在準備工作、權屬調查、地籍測量、圖件編輯、登記發(fā)證之后進行,前置工作流程全部開展完成且不存在異議的宗地才能發(fā)證,發(fā)證后還需對成果進行檢查驗收和資料歸檔[3]。
傳統(tǒng)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常用測制底片與航攝像片的全數字攝影測量方法得到精準測量結果,但是我國農村地區(qū)地形地勢條件復雜,一些特殊地區(qū)很難采用常規(guī)航拍法測繪,因此無人機航拍測繪方法作為高新技術在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無人機航拍測繪方法與傳統(tǒng)航拍法相比較具有精度高、成本低、適用性強等優(yōu)點,該高新技術可以與其他農村土地確權測繪技術聯(lián)用[4]。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遙感影像技術首先需要輸入影像、矢量圖等數據,數據預處理后直接將原始影像鑲嵌到數據輸出影像中,其他數據影像資料需要在預處理后進行糾正。糾正后的數據分別開展正射影像鑲嵌、正射影像測圖、影像配準與融合工作,這樣再輸出最終的原始影像或正射影像鑲嵌圖、融合影像圖、地形圖等。遙感影像技術應用時間比航拍法更晚,技術含量較高,是名副其實的高新技術,具有高分辨率、數據分析結果準確完整等優(yōu)點,能夠通過實時測繪對農村土地確權情況進行了解。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PS技術主要通過偽距單點定位、載波相位定位和實時差分定位對土地進行測繪,但是實際測繪發(fā)現(xiàn)該技術精度不高,控制點選取是否合理與測量數據數值精度直接掛鉤。有研究人員在農村土地確權測繪中應用該技術,共選取50個測量控制點,其中已知控制點數量達26個,最終測量數據誤差達±2.31cm,測繪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反復測量并對測繪數據進行核實,這樣才能保證農村土地確權測繪數據足夠精準,甚至其中還需要應用全站儀等設備進行輔助測繪。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IS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農業(yè)領域中就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是GIS技術的優(yōu)點和弱點并存,優(yōu)點為信息檢索、分類能力較強,弱點為信息獲取和存儲能力較差。單獨應用GIS技術在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很難取得理想效果,因此GIS技術往往與遙感影像技術、GPS技術聯(lián)用,三者聯(lián)用簡稱3S技術,3S技術聯(lián)用后相互互補能夠有效提高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全過程的效率和質量。3S技術中:GPS技術主要對地理信息進行空間定位,GIS技術主要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應用、評價,遙感影像技術可以直接獲取地理信息。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航拍法技術應用前應該按照2014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調查規(guī)程》以及各地方補充的相關規(guī)定編寫技術設計書,然后在測繪前根據農村土地確權的實際要求對測繪人員進行培訓,并且提前準備好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地區(qū)各村鎮(zhèn)的土地承包資料,例如土地承包合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會議記錄等,最后準備好航攝儀、GPS、繪圖儀、計算機等工具并制作1:1000比例尺工作底圖。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航拍法技術作業(yè)流程為航攝技術設計→制定飛行計劃→空域申請/選定機場→航空攝影→數據后處理→成果檢查驗收→成果提交。飛行前必須確定攝區(qū)范圍,明確飛行空域情況,按照流程審批手續(xù)并與機場做好協(xié)調,根據農村土地地形地貌情況確定航攝分區(qū)。航攝因子主要根據航攝分區(qū)面積、地面分辨率、攝影主距、像元大小、幅面大小、高程、航高、基準面、最高點、最低點、航線數量、航片數量、航偏情況、地貌特征、覆蓋因子等信息計算,同時記錄各個航攝分區(qū)的領航數據情況[5]。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航拍法技術收集到的數據參數比u下經過校核調整進行相控測量,確保像控點精度在1cm以下。為了提高像控測量精度,必須加強碎布檢查點和像控點的布設情況。在地形特征明顯的區(qū)域以1~3個/km2的頻率布設碎布檢查點,而像控點必須按照《1:500 1:1000 1:2000航空攝影測量外業(yè)規(guī)范》進行布設。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航拍法技術空三加密應該在一般地面高程的平坦區(qū)域選擇平地糾正點,若標準點位無合適點目標,應增加一定數量的連接點,提高連接強度及精度??杖用芸梢栽赑ixelGrid-UAV、VirtuoZo AAT等軟件支持下按照數碼影像自動內定向、影像匹配、半自動加測控制點、加密點和連接點編輯、PAT-B光束法區(qū)域網平差、像控點和控制點精度檢測、區(qū)域網接邊和成果輸出流程開展工作。1:1000航測法空三加密精度對平地和丘陵地的平面誤差、高程誤差是不同的,測繪人員必須了解基本定向點殘差、檢查點、網間公共點較差各個精度要求。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航拍法技術1:1000DOM制作首先應該根據原始影像顏色預處理、內定向、相對定向、絕對定向進行模型定向,然后根據特征點線量測、全自動生成像方DEM、創(chuàng)建物方DEM、創(chuàng)建正射影像、DOM影像手工鑲嵌、DOM接邊和調色設置獲取DEM和DOM的參數,最后對DOM數據進行質量控制和質量檢查,兩級100%全覆蓋檢查結果均合格后才能制作1:1000DOM。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權屬調查主要包括發(fā)包方調查、承包方調查、承包地塊調查、信息表錄入等工作,如果測繪單位發(fā)現(xiàn)發(fā)包方調查、承包方調查、承包地塊調查信息不符合要求則需要及時聯(lián)系確權辦對相關信息進行修改,最終將符合要求的信息錄入到信息表中備用。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土地范圍測量需采用以村、組為單位打印1:1000比例尺的土地范圍測量工作底圖,一次確定底圖中地塊的面積、形狀、相對位置、權屬關系,村級行政界限核實后應在工作底圖中如實標注。大地塊范圍測量、農戶地塊范圍測量應該根據地塊自然界限、空間位置、權屬關系選擇合適的測繪方法,最后如實標注即可。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結束后對測繪數據進行矢量化處理,若發(fā)現(xiàn)存在地塊矛盾或者測繪不清晰情況則應該再次到現(xiàn)場進行測繪取證,最終無異議后將地塊各個信息進行公示,農村居民可以根據地塊分布圖和信息公示表查看自身地塊信息是否正確,若存在利益受損情況則需要及時反映。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成果公示后必須審核身份證信息與人員信息是否正確或對應,地塊信息是否準確,面積差別是否準確、地塊承包人信息是否準確、重名人員情況是否做好區(qū)分工作、家庭成員關系是否準確,若發(fā)現(xiàn)問題則應該對結果進行核實并修正,直到農村居民對公示結果無異議,這樣即可簽字或按手印確認。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遙感影像技術可以直接對衛(wèi)星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將其影像資料進行存儲,后續(xù)對影像進行分塊拼接處理,主要應用軟件為ERDAS。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遙感影像技術影像資料采用PANSHARP融合算法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若原始多光譜與全色數據匹配直接進行融合處理即可,若不匹配則需要先進行融合前影像處理,數據融合后進行效果檢查,主要包括色階拉伸、USM銳化、彩色平衡、色相飽和度明度調整、亮度對比度調整。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遙感影像技術控制點采集后需要根據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等情況糾正殘差誤差,超出誤差極限的應該重新選取控制點。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遙感影像技術數據糾正主要包括正射校正和正射糾正,前者需利用數學模型和DEM數據將原始影像轉換為正射影像,后者需利用有理函數糾正模型制作高質量數字正射影像圖。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遙感影像技術色調調整包括去云去霧處理、色彩曲線調節(jié)、色彩增強處理,確保地塊光譜特征一致、色彩接近自然色。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數據鑲嵌需要先在道路、河流或耕地等地塊邊界或中線位置選取鑲嵌線,然后采用ERDAS軟件進行正射糾正影像鑲嵌,最后對輸出鑲嵌影像進行檢查即可。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底圖應包括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圖斑界線、其他注記、圖名、圖例等信息,宗地草圖、解析界址點中均可應用該底圖。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PS技術應該根據國家C級GPS控制點、第二次土地調查影像現(xiàn)有資料確定GPS網設計底圖,進而確定控制點布置位置。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PS技術控制點一般選擇樓頂位置,確保選點位置上方>15°無遮擋物,這樣才能提高觀測的便利性,但是選點一般不在大型建筑物或者水域附近,否則精度會受到一定影響。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PS技術控制點確定后,需要設置標識,標識規(guī)格和編號必須符合規(guī)定,若采用不銹鋼GPS標識,則可以直接采用十字鋼筋釘在混凝土面上對標識進行固定。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PS外業(yè)觀測需要利用各類儀器設備輔助,接收機安裝時必須對GPS觀測誤差進行控制,確保測量值誤差在規(guī)定范圍內,讀數后需要對觀測結果進行核對,防止讀數錯誤情況出現(xiàn)。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PS測量數據按照日期、控制網、接收機進行存儲,然后通過基線解算對觀測數據進行修正,最后通過質量檢查提出外業(yè)GPS觀測數據中的不合理數據,這樣才能使GPS數據誤差達到預計要求。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IS數據處理采用Map GISK 9軟件,數據組織結構主要包括地形地勢、地籍數據、控制點、行政區(qū)界限和地類界限等,最終構建農村土地確權數據庫即可。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IS建庫技術路線為檢查圖件資料→核查外業(yè)數據→核查坐標數據→檢查地籍數據→檢查矢量數據→檔案管理。數據轉換采用拓撲重構方法即可,數據入庫前必須對其精度和一致性進行檢查,數據入庫后需要對數量數據再次進行核對。
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GIS數據批量錄入時可以利用地塊編碼、四至識別、空間連接等方法降低工作難度,質量檢驗主要采用相關軟件對圖層文件的邏輯關系和完整性進行驗證,最后輸出界址點坐標圖和地籍索引圖。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中可以采用航拍法技術、遙感影像技術、GPS技術、GIS技術、全站儀細節(jié)測量技術、內業(yè)成圖技術,每個高新測繪技術的優(yōu)缺點都是不同的,可以根據地形地貌等特點選擇適合土地確權的方法,必要時可以聯(lián)用以上高新測繪技術提高測繪數據的準確性,這樣才能降低農村土地確權測繪工作難度、減少測繪數據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