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蔣立衛(wèi) 顧博丁 梁尚華
小兒具有臟腑嬌嫩,發(fā)病易感易傳,預后變化多端的特點,因幼兒不能自述病情,亦稱“啞科”。中醫(yī)兒科源于中醫(yī)內科學,因其自身的獨特性,后續(xù)獨立成科。本文將中醫(yī)兒科的發(fā)展分為萌芽時期、形成時期、發(fā)展時期3個階段進行探討。
春秋至南北朝時期是中醫(yī)兒科學的萌芽時期?!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入咸陽……為小兒醫(yī)”[1]435,這是對兒科醫(yī)生的最早稱謂。該書亦載有兒科最早的病案:“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臣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三日即病愈?!盵1]436《五十二病方》亦載有治療“嬰兒索痙”“嬰兒病間(癰)”的醫(yī)方。
《黃帝內經》雖有關于小兒的論述,但未形成獨立體系?!鹅`樞·衛(wèi)氣失?!分小笆艘焉蠟樯伲鶜q已上為小”[2]151,是對小兒年齡的最早分期?!饵S帝內經》認為,生命活動源起于先天父母之精,如“人始生,先成精”[2]40,“夫精者,身之本也”[3]8,“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2]32,“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2]95?!饵S帝內經》關于小兒的論述極具特色。如“人年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2]143,“女子七歲,腎氣盛……丈夫八歲,腎氣實”[3]2。書中關于小兒診斷的論述是后世兒科診斷發(fā)展的學術淵源,如錢乙將《素問·刺熱》論面部區(qū)域對應五臟的內容用于兒科面部望診,而小兒望指紋法實則源于《靈樞·經脈第十》的望魚絡法。
在疾病方面,《黃帝內經》注重先天稟賦的觀點為臨床提供了指導,指出小兒稟賦根于父母,“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循”[2]142。其首次提出“胎病”,并指出胎養(yǎng)疏忽是小兒先天致病因素?!端貑枴て娌≌摗费浴吧胁“d疾者”屬于“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癲疾也”[3]77。診療上,《黃帝內經》將小兒與成人區(qū)別開來。如《素問·疏五過論》中診病當“問年少長,勇怯之理”,《靈樞·逆順肥瘦》云“肉脆血少氣弱”[2]109,針刺時“以毫針淺刺而疾發(fā)針,日再可也”[2]109,《素問·示從容論》“年少則求之于經”[3]158。《黃帝內經》對小兒病的預后也有論述。如“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大便青瓣饗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饗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2]187,“嬰兒,熱而腹?jié)M者死”[2]81。
南北朝時期有10 余部兒科專著問世,多已散佚,部分內容可從《外臺秘要》《備急千金要方》中窺得端倪。此外,葛洪、王叔和、陳延之等醫(yī)家的著作中亦涉及兒科。此時的兒科多總結以往實踐經驗,兒科經典理論如變蒸學說等還未上升到理論高度,但開拓了脈診、外治法等新領域,小兒針灸和養(yǎng)護得到新的發(fā)展,為隋唐兒科走向專門化奠定了基礎。
隋唐至兩宋是兒科學的形成時期。隋唐時期,中醫(yī)兒科從理論到臨床漸成體系,小兒生理病理、診療及護養(yǎng)均有發(fā)展。著名的兒科四大癥麻、痘、驚、瘡,在隋唐的醫(yī)學著作中已有載錄[4]。唐太醫(yī)署把“少小”作為醫(yī)學教育的獨立分科,《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對小兒病分門別類進行論述。兒科作為獨立的臨床??埔殉蹙咭?guī)模。
《諸病源候論》全書6卷共計255候專論小兒諸病。巢氏的小兒養(yǎng)護思想更加完備,如“變蒸候”“易虛易實”“自非當病,不可下也”[5]等體現了小兒體質特點;小兒養(yǎng)護方法如“薄衣法”,基于對小兒外感病因的認識,又蘊含著預防醫(yī)學的思想,影響了后世錢乙、陳文中、曾世榮等醫(yī)家?!吨T病源候論》開“嬰病治母”之先河,元代《格致余論》及明代《證治準繩》《育嬰家秘》等均有“嬰病調治其母”的論述[6]。
《備急千金要方》云“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yǎng)小為大,若無于小,卒不成大”[7],強調了兒科的重要性。孫思邈是歷史上首位系統論述小兒護養(yǎng)的醫(yī)家,其《備急千金要方》涉論106首,合方534首,集唐以前兒科之大成,首列兒科專篇,其中,新生兒拭口、斷臍、裹臍、擇乳母法等均具有科學性?!秱浼鼻Ы鹨健分杏小渡傩肴娣缴稀贰渡傩肴娣较隆贰缎毫〉谑贰缎旱じ健贰肚Ы鹨矸健ゐB(yǎng)小兒第一》,皆是兒科的專論,將小兒疾病分為驚癇、客忤、傷寒、咳嗽、癖結、癰疽、雜病7種。孫思邈注重下法,對小兒急癥、熱病等擅用大黃祛邪攻下。卞國本[8]認為,孫思邈“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矣,成則難治”的驅邪攻下的學術思想,奠定了后世采用截斷療法治療溫熱性傳染病及急性病的理論基礎。
現存最早的兒科專書《顱囟經》系自《永樂大典》中輯錄而成,書中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9]?!凹冴枴敝f闡明了小兒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生理特點。該書還提出“分為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的“一指定三關”小兒脈診法,首創(chuàng)烙臍法治療小兒臍風?!短绞セ莘健贰缎盒l(wèi)生總微方論》制“烙臍餅子”以預防臍風,后世的火燒斷臍法,均是在烙臍法基礎上的發(fā)揮。
宋代重視兒科,兒科的醫(yī)學教育較隋唐有所發(fā)展,官方設立慈幼局來收養(yǎng)被遺棄的幼嬰。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承前人基礎,提出新觀點,創(chuàng)制新方劑,從辨證立法到處方用藥論述詳細,是我國現存最早集兒科系統理論與病證診療方法于一體的兒科專著,標志著中醫(yī)兒科學正式形成?!端膸烊珪偰刻嵋分^:“小兒經方,千古罕見,自乙始別為專門,而其書亦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盵10]
《小兒藥證直訣》指出,小兒生理“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11],又生機蓬勃發(fā)展迅速,骨脈、五臟六腑、神智等逐漸“變蒸”,病理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補充了小兒純陽之說。后世吳鞠通“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小兒體質學說,便是在此基礎上的闡發(fā)與豐富。錢乙首次把五臟辨證應用于小兒臨床,創(chuàng)立了較完整的五臟辨證系統。診斷方面重視望診,提出“面上證”和“目內證”,根據面部和眼睛來判斷臟腑氣血變化和虛實盛衰的五臟歸屬。錢乙注重顧護小兒脾胃,以五臟辨證為依據,同時“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11],或化裁古方,或創(chuàng)制新方,用以五臟補瀉?!缎核幾C直訣》的學術思想影響了同時代的董汲、閻季忠及后世的張元素,其方論、醫(yī)案、方劑等幾乎全部被《幼幼新書》及《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收載。受錢乙影響最大當屬明代醫(yī)家萬全。他提出“小兒之病,胃最多也”,根據錢乙五臟辨證說,悟出小兒五臟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虛。錢乙所制方劑,如瀉白散、導赤散、瀉黃散等至今仍為臨床廣泛使用。
南宋陳文中在兒科方面注重溫陽,強調小兒調護以固護陽氣為本,反對初生兒即服金石寒涼之品下胎毒,以致傷脾敗陽。提出“慢驚屬陰屬臟,當治以溫”治療小兒驚風、痘疹[12];對于痘疹,若妄投寒涼之劑,恐冷氣內攻而難治,臨床常在辨證論治基礎上用溫補之法。
金元明清是兒科學的發(fā)展時期。此期中醫(yī)理論體系日臻成熟,為兒科的辨證體系注入了新的內容,豐富了兒科治療學。
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的學術思想,推動了兒科學術的成熟和發(fā)展。河間“火熱論”認為,“大概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13],小兒所患熱病多,用藥偏寒涼。對表證而兼內熱,自制防風通圣散、雙解散等表里分消;用涼膈散主治疹痘斑瘡諸疾。張子和主張兒科疾病要速祛邪,兼顧脾胃,慎用汗、吐、下三法。他把小兒生理病理特點概括為“六易一弱”及“四病二源”,提出小兒調護之法,若已病,則提倡祛邪而不傷正的外治法。受道家影響,張子和總結出一系列心理療法治療“拗哭不止”等疾病,他沿襲河間之旨,對斑疹等疾以疏表清解。李東垣認為,小兒臟腑柔嫩,脾常不足,若不能充養(yǎng)正氣則易受外邪侵襲,這也是其脾胃失調所致疾病的內在原因,故在治療小兒雜病中善用升陽健運之法[14]。他所創(chuàng)補土健脾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黃芪湯等為兒科所常用。朱丹溪認為,“人生十六歲以前……惟陰長不足”[15],重視養(yǎng)陰、護陰,對于多陽證、熱證、實證的兒科疾病尤為必要。
元代兒科醫(yī)家曾世榮認為,小兒疾病應分清表里寒熱虛實,重視望診要觀其形氣。他在錢乙急慢驚風分類辨證的基礎上,把驚風細化,詳述“四證八候”,即“四證者,驚、風、痰、熱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16]。受張子和影響,他主張“攻邪已病”,多以發(fā)散外邪為主,其《活幼心書》論治43個病證,多以發(fā)散表邪為先,論方230首,發(fā)表之劑約五分之一,且臨床運用極為靈活[17]。
薛鎧、薛己父子的《保嬰撮要》廣泛采擷自《黃帝內經》至明初方書、醫(yī)論。俞景茂[18]認為,薛氏父子學術思想源于張元素的臟腑辨證,又承李東垣、王冰、錢乙等人之說。薛氏重視脾胃,同時注重滋補腎命,用藥偏于溫補,常見補中益氣湯與地黃丸合用?!侗氪橐穼A幸痪碓斦撔和饪萍皞撇∽C70余種。對小兒外科辨證,“當分臟腑所屬之因,病之虛實,調其血氣,平其所勝”[19]。薛氏治療兒科疾病首重臟腑,配合經絡辨證,根據辨證結果,以清、消、補、托等內治為主。
張景岳反對“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之說,認為小兒診斷比成人容易,“辨之法,亦不過辨其表里寒熱虛實”[20],診斷須四診合參,提出“陽非有余,陰本不足”,治療上重視溫補,扶助“方生之氣”,選方用藥強調保護胃氣,慎用攻伐。
清代醫(yī)家夏禹鑄《幼科鐵鏡》中否定小兒望指紋的意義,認為其“不足以反映臟腑病變”。提出“望形審竅,自知其病”,注重望神色和苗竅以及“寶色”的辨別。夏氏以方藥與推拿并重為特色,《幼科鐵鏡》列推拿為首卷,論述了小兒推拿、燈火的常用穴位與操作方法,強調“用推即是用藥,不明何可亂推”[21]。《中醫(yī)大辭典》謂夏禹鑄“長于小兒推拿術……后世小兒推拿醫(yī)生,多宗其法”[22]。
葉天士豐富了小兒溫病辨證論治體系,認為小兒脾胃未充,臟腑柔弱,體屬純陽,易患伏氣外感化熱。主張用藥輕靈精簡,熱病當顧護胃津。吳鞠通繼承并發(fā)展了葉氏經驗,認為“其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以“稚陽未充,稚陰未長”概括小兒生理特點。對于溫病之學,吳鞠通認為,小兒外感多由六氣所致,治療上多推崇葉天士,主張存陰退熱,酸甘化陰,“調小兒之味,宜甘多酸少”[23]。
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認為,“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24]5,善以補氣、活血治療兒科疾病。他悟出疳證和血瘀有關,小兒偏風、驚風、痿證屬于元氣虧損。對于麻疹,他提出“辨明瘟毒輕重,血之通滯,氣之虛實”[24]15,在解毒的基礎上兼以活血化瘀和補氣。
民國時期,出現了奚曉嵐、奚伯初、錢同增、錢今陽、錢寶華、楊鶴齡、古紹堯、徐小圃、單養(yǎng)和、吳克潛、施光致等兒科名家。這一時期醫(yī)家承襲古人觀點,對兒科理論進行研究總結,且受西學的影響,融匯新知,對胎毒、變蒸等深入探研,在幼兒護養(yǎng)、常見疾病的診斷及推拿等方面有所論述,認識上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25]。如徐小圃擅用溫藥“溫陽抑陰”,奚泳裳善取寒涼藥清解熱毒,救治重證病危患兒。
縱觀中醫(yī)兒科發(fā)展史,歷經萌芽、形成與發(fā)展時期,理論漸趨完善,病種日益細化,治療不斷豐富,為當代中醫(yī)兒科學提供了理論與臨床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