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銀
(福建三明永安市巴溪灣分校 福建三明 366000)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國家提升了對教育情感與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思政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思維、道德情感、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此思政教師應深度分析探究式思政教育困境,將減負增效作為思政教學目標滲透在思政探究教學中,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設置探究主題,突出對學生情感、道德、政治等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學生營造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思政課程內容具有系統(tǒng)、抽象的特點,運用單純的教學講解,學生無法深刻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思政課程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能夠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激活課堂生機,提升學生對思政知識的學習理解。學生在探究學習中不斷探索與思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拓展學生的思維結構,有利于學生深度思考,自主探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政課程學習效果。這與減負增效教學目標十分契合,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
在傳統(tǒng)思政課程中,教師占據(jù)了權威教育主導的地位,學生在課程中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無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發(fā)展。在思政課程中開展探究教學,能夠構建活躍的課堂,教師在探究課堂中積極溝通與互通,打破了傳統(tǒng)單向輸出的教學模式,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能夠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在探究課堂中學生之間進行積極交談,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有益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在減負增效教學背景下,提升了思政教學的要求,在此環(huán)境中如何構建高效的思政教育課堂,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教育領域共同關注的話題,但是在當前思政教育中教師所組織的探究活動卻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教學效果無法提升。首先,在思政教育中教師對探究教學認知不足,由于教師對探究式教學沒有深入的了解,所以教師組織的探究式教學活動流于形式化,沒有發(fā)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無法提升學生思政學習成效,限制了探究式教育的發(fā)展。其次,當前思政教育中大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灌輸教育觀念,忽視學生學習主體的身份,在探究式學習中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開展思政課程,使學生對思政課程失去了興趣,影響了探究式教學的應用效果。最后,在思政教育中很多教師不重視互動與交流,在缺乏交流的教學中教師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由于不能掌握學習情況導致教學方法不具針對性,未能發(fā)揮探究式學習應有的效果,導致探究式教學存在多重困境。為此,思政教師應對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運用科學的方式提升探究式教育方法在思政課程中應用效果,滿足社會對教育減負增效的要求。以下均是當前思政課程中探究式活動的具體問題。
思政課程屬于理論性學科,其中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教學內容具有系統(tǒng)性,教師應當將課程內容運用情境教學方式進行生動的講解與呈現(xiàn),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思政課程知識,理解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運用豐富的教學素材,為學生構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到課程中,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果。但是有些教師對探究教學方式過于依賴,不管內容是否適宜,都依靠探究活動開展。在思政課程中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深入地進行探究討論活動,導致探究活動流于形式,影響了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另外,有些教師無法精準地篩選適宜的情境教材,在課程中運用了大量的情境教材,但是卻不具針對性,思政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課程中教師忙于情境構建,學生在課程中摸不到頭腦,影響了思政教育效果。教師與學生在課程中忙于情境教學構建,導致思政教學淪為形式,無法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要想解決當前探究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明確探究學習的目的,不應盲目構建情境,應保證情境構建有針對性,保證探究活動目標明確,以此提升思政教學質量與效率,滿足社會對教育提質增效的要求。
在素質教育中明確表示應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快樂學習,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為了響應素質教育要求,思政教師根據(jù)素質教育要求進行了改革,在思政課程中頻繁運用不同的方式為學生授課。如情境設定、音頻視頻等不同的教學手段,期望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但是在思政課程中教師所設計的教學互動過度重視趣味性,教師在課程中激活了氛圍,但是卻無法掌控教學節(jié)奏,導致課堂徹底淪為了學生的娛樂場所,影響了探究互動的效果。在思政課程中如果教師不能掌握好課程的節(jié)奏,無法對知識進行深度引導,學生無法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學生將無法將知識有效內化,最終學習也只是形式。在課程完成后學生只記住了熱鬧,而對于知識含糊不清,這與提質增效教育目標大相徑庭,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
在減負增效教育背景下開展思政課程,應在減少學生學業(yè)壓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思政課程中積極組織探究式教學活動,希望改變傳統(tǒng)繁重的教學內容,運用科學的方式呈現(xiàn)內容,提升學生對思政知識的理解,提升思政教學效果。但是在當前思政課程中有些教師為了能夠突出學生教育主體的地位,在課程中對學生放任自流,沒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導致課堂氛圍散漫,無法發(fā)揮探究教學的作用。學生在放任自流的環(huán)境中無從下手,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了放棄學習的思想,在課程中無所事事,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提升教學效果,還極大地浪費了教育時間。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fā)生,教師應在課堂中肩負起引導者的身份,在教育中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掌握課堂的節(jié)奏,保證課程張弛有度,適當給予學生引導,為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與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學習思政知識,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率,實現(xiàn)提質增效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保證教學活動與教材內容相符,運用學生原有知識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欲望。教師也應根據(jù)已有教材進行精心設計,保證教學具有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以此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隨著網絡不斷發(fā)展,學生有了更多獲取知識的途徑,教師在開展探究活動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學生經常提出教師知識范圍以外的問題,造成教學目標偏離,在課程中教師為學生解答不同的問題,導致應該學習的內容無法在時間內完成,影響了學習效果。有些教師為了掌控課程節(jié)奏,避免其他問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將探究活動預先設定好程序,并公布于課堂中,要求學生按照課程程序進行按部就班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有效避免了多余的干擾,但是卻無法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使探究教學喪失了意義,教師也無法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教學活動的調整,過于重視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感受與體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不利于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為此,要想提升思政教學中探究活動的組織效果,教師應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yè)知識,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給予有效解答,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激活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探究教學的作用,提升思政課程教學效果。
在思政教育中要想提升探究式教學的應用效果,應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探究學習中滲透政治思維、法律知識、道德品質等內容,將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設定為探究式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中完成綜合素質培養(yǎng)目標,提升探究式教學在思政課程中的教學效率。因此,思政教師應精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思政教材中有關綜合素養(yǎng)的知識內容,設置與學生學情相符的探究主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思政課程,在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綜合素養(yǎng),提升思政教育探究學習效率,滿足減負增效教育要求。
在思政教育中要想提升學生思政教學效果,應設置具有針對性的探究主題,引導學生能夠通過探究主題完成思政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因此,主題的設計與選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保證探究主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師在思政課程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學生學習需求、教學目標作為重點進行研究,設置能夠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同時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課題。例如,教師可以在課程中為學生設計“怎樣進行人才培養(yǎng),為誰培養(yǎng)人才”這樣的探究主題,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引導學生在組內探究與討論,教師在一旁巡視,對學生不同的意見進行了解。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思想偏差的問題,應及時進行正面引導,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思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取向,提升學生思政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在思政教育中構建高效、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情境中快速掌握知識,提升學生思政課程學習質量,完善學生的內在情感。因此,教師應積極收集與整理思政教育素材,對思政教育素材進行及時更新,對不同熱點內容根據(jù)綜合素養(yǎng)進行分類,將社會中的熱點話題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jù)思政教材內容,設置有針對性的探究主題。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是社會中的熱點新聞,教師可以將疫情發(fā)展過程中涉及的不同領域的內容整理為思政教學素材,如法律素材、職業(yè)道德素材、公共參與素材,將不同素材的內容與案例相結合,在課程中將案例運用情境教學進行呈現(xiàn),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對案例進行探討,通過情境感受疫情期間的真實情況,提升學生的愛國意識。同時在案例講解與討論中幫助學生運用理性思維分析事物,提升學生政治思維,發(fā)揮探究式教學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通過設定情境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關注度,提升學生對社會發(fā)展的關注。通過探討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提升思政教學效果,滿足減負增效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素質教育要求不僅要提升學生理論知識,還應培養(yǎng)學生實踐技能,因此為了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思政教育應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訓。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組織有趣的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快樂地實踐,解決不同的問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探究式教學屬于實踐類教學方式,在探究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課前準備活動、課后復習活動、課堂活動等環(huán)節(jié)。課前活動主要是為開展課堂活動做準備,例如教師為學生設計探究主題,引導學生運用網絡收集關于主題的資料或是運用實踐調查的方式對主題開展走訪問卷等調查。課后活動主要依靠學校與企業(yè)合作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探索主題得到答案。組織探究活動能夠有效延伸課堂時長,讓學生在不同階段進行實踐,為學生提供了通過實踐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效提升思政教學效率。
在減負增效背景下,要想提升探究式教學在思政課程中的效果,應深度研究探究式教學存在的教學問題,將減負增效作為教學目標滲透到探究主題中。同時深度研究思政教學材料,設置與之相符的探究主題,讓學生通過探究、體驗、實踐等學習過程掌握思政知識,為學生營造高效、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環(huán)境中學習,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推動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