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慧芳
聽評課歷來是中小學教研活動的重頭戲,也是提升教師素養(yǎng)的關鍵一環(huán)。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的聽評課有其自身特色,筆者更愿意稱之為“觀評課”。其中,觀課是評課的基礎,“觀”指代的含義超越了“觀看”“觀察”。
在實踐中,筆者借心理咨詢領域的“看見”一詞作為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的觀課要義,其包括觀察課堂中的教學現(xiàn)象、教學數(shù)據(jù)與教學技巧,感受課堂中的情感流動、教學氛圍、學生成長,更包括透徹理解、思考教師的教學用意與初衷。筆者將以蔡惠玲老師執(zhí)教的《欣賞,為生命增色》一課為例,進一步說明觀課的5個“看見”。
編排與生成是一節(jié)課中比較直觀、基礎、重要的方面。觀課教師會看到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思路,也會看見編排創(chuàng)意與使用的心理技術,容易迷失在編排巧思和教學技巧中。如果我們在欣賞創(chuàng)意時思索創(chuàng)意與教學思路的聯(lián)系,就更容易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用意。因為巧思與技巧猶如表象,教學思路才是實質。
當然,“設計預設”與“課堂生成”會存在差異,這需要觀課教師分辨它是否是“有意”生成。有時,授課教師沒有發(fā)現(xiàn)課堂走向與預設的差異,便存在教學偏差,是“無意”生成;有時,授課教師準確把握學情,根據(jù)現(xiàn)場互動情況,有意改動編排,便是“有意”生成。如果觀課教師能夠思考與分析授課教師是否引導著課堂走向,就能“看見”課的生成。
觀課教師可以先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得出思考或困惑,如課堂是否主題明確、編排清晰、靈活生成。評課時,再與授課教師對話。通常,“看見”編排與生成側重關注授課教師的教學邏輯和教學呈現(xiàn)。這是評估一節(jié)心理課成敗的關鍵,也是觀評課的基礎工作。
蔡老師的課堂一開始強調“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之后的重點是“鼓勵學生欣賞彼此的優(yōu)點”。教學目標既有認識自己,又有欣賞彼此。觀課時,筆者有如下困惑:課題是側重彼此欣賞?為什么導入又是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授課目標有認識自己也有欣賞彼此,如何進一步澄清兩個范疇?通過研討,我們澄清了蔡老師的教學意圖,她界定的“欣賞彼此”指“借由他人對自己優(yōu)點的反饋,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可見,授課教師存在的教學偏差是沒有圍繞核心概念“認識自己”進行教學,而不清晰的教學邏輯則影響了教學編排。
初衷與價值是一節(jié)課中不易發(fā)現(xiàn)卻起決定性作用的方面。初衷指教師想要通過教學帶給學生成長的愿望,源于并呼應著授課教師觀察到的學情。心理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希望借由課程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其授課關鍵并不在于知識與技能的傳達,而在于學生能有深刻的體驗與自由的分享,以及能在感受的生發(fā)中領悟與成長。初衷應與此有關。
判斷一節(jié)課的價值同樣需要根據(jù)學情,學生越能達到相應的成長點,課的價值越高。當教師能瞄準學情、精準呼應學情、提升學生的成長點時,便能發(fā)揮心理課的最大價值。如果根據(jù)部分學情設計教學,忽略另一部分學生的成長需要,課的價值便大打折扣。
初衷和價值隱藏在教學設計與課堂信息中,需要我們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心感受,且往往需要借助評課時的對話進一步澄清。當教師初衷與學生可以達到的成長點相矛盾時,課的價值就難以實現(xiàn)。因此,洞悉學情,對授課教師和觀課教師,都同等重要。
蔡教師在課前關注到,學生更愿意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擔心被嘲笑而羞于表達自己。因此,她希望學生看到獨一無二的自己,敢于欣賞自己和同伴。觀課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認識自己”方面是模糊的、有疑問的,這源于他們對形容自我的詞匯解讀不同??梢?,學生只有進入詞匯,結合事例明白詞匯的真實內涵,看到生命本來的樣子,才能發(fā)自內心地認識自己和欣賞彼此。這節(jié)課要提升價值,就需要在引導學生澄清詞匯的基礎上呼應學情。這樣,教師的初衷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情感與生命是一節(jié)課中難以精準呈現(xiàn)與感知的部分。觀課時,我們容易看到教學設計及課的演繹,不容易看到教學場中的人,即教師與學生。教師若心中只有教學設計,沒有學生,就很難實現(xiàn)情感與生命的交融。觀課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師生互動(包括教師提問與學生回應、學生分享與教師回應兩方面)、教師過渡與總結、師生的身體語言及感受課堂團體動力、教師教學節(jié)奏的方式等判斷一節(jié)課是否呈現(xiàn)了這個方面。
葉瀾教授認為,“師生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1]。師生互動是生命與生命的遇見。心理課在這點上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果教師能夠共情、傾聽、陪伴、安撫學生,“看見”學生的情緒,傾聽學生的心聲,并讓自己的情感與心聲跟隨教學進程緩緩流出,那么整個教學場的動力就在師生之間逐漸生發(fā)、螺旋向上,從而實現(xiàn)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心靈旅程。因此,觀課時要留意教師對于學生情緒的關注與跟隨情況。
筆者常見到教師鉆進教學設計中,在認知部分、與學生事件的呼應部分用力,卻未“看見”事件背后的學生情感與生命。因此,教師在設計時需要有意識地練習自己對于情感的感受預設,培養(yǎng)自己這部分的感受力,在設計時鋪陳“情緒隱線”[2],在與學生互動時,借由“情緒隱線”在內心靠近一個個生命。同樣,觀課教師可以在觀課時主動培養(yǎng)自己課堂情感的感受力。
蔡教師希望帶領學生認識獨一無二的自己,但是只列出自己的特點顯然不夠。因為教師只給出了有限的形容詞,同樣是“勇敢”,有的學生是敢于表達觀點,有的學生是敢于說真話,有的學生是敢于上臺展示,所以教師需要充分挖掘這些詞背后的事件,進而在事件中看到學生的內心需要、情感與困惑。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學生生命。課上,有個男生看到別人為自己寫上“真誠”,有點開心又有些困惑,因為他覺得自己撒過謊,不算真誠。此時,他流露出了真實情感與生命困惑。當時,教師僅僅回應:“他們覺得你是真誠的,那你就是真誠的?!苯處熢跓o形中忽視了學生的困惑。這個男生的困惑具有普遍性,即“我認識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我有些不同,我該選擇相信哪一個”。教師此時可放慢課堂節(jié)奏,將目光聚焦在學生身上,借由困惑“看見”學生對真誠的渴望,抓住課堂現(xiàn)場的情感流動(如“此刻,你很真實地表達自己,我感受到你是真誠的”),帶著學生接納曾經(jīng)撒謊的自己(如“如果讓你對曾經(jīng)撒謊的自己說句話,你想說什么”),鼓勵學生朝向“真誠”塑造自己(如“我相信未來你會像此刻一樣,真實面對自己”),那么他的困惑就轉化為成長的力量。
景象與效果是一節(jié)課中既直觀又不完全可控的部分。景象指一節(jié)課呈現(xiàn)出來的部分,有靜景,如學生書寫、冥想、繪畫、思考的部分,這時的課堂是靜悄悄的;也有動景,如游戲體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部分,這時的課堂畫面是鮮活的。與課堂景象息息相關的部分隱含在教學過程中,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風格、課堂節(jié)奏感、教學媒介的使用等,甚至包括各種教學細節(jié),如教師的引導語、教師的身體語言、學生的動作回應與身體姿態(tài)。所以,觀課時既要縱觀全局,又要記錄細節(jié)。
效果是一節(jié)課帶來的影響,即學生能否收獲真實的成長,教師能否達成教學目標。觀課教師通常要把編排與生成、初衷與價值、情感與生命這些方面綜合起來考慮課堂效果,所以一節(jié)課各個部分的呈現(xiàn)都會影響課堂效果。好的課堂景象能夠反映與促進課堂效果,但課堂效果還包括了課堂的效用。
課堂景象較易觀測,可以細分為不同維度與指標,甚至可以量化,如回答問題的學生數(shù),教師在感受層面的互動次數(shù),學生互動時長以及課堂冥想時學生投入的人數(shù)等。但課堂效果不易測量,包括授課教師的自我評估與觀課教師的觀課評估。從主觀來說,效果可以從觀課教師觀測到的師生行為進行了解,如學生對于課堂主題的投入程度與課堂分享時的真實程度、師生情感在課堂中的變化程度、教師語言的精準程度,或是課堂收尾環(huán)節(jié),學生分享的課堂收獲情況等。從客觀來說,效果可以運用課堂評量與課后反饋進行了解。常用的課堂評量是用短焦技術的量尺分數(shù),讓學生在課堂中不同時間段自我評量,直觀呈現(xiàn)課堂效果;課后反饋可借助教師訪談、學生訪談、學生課堂反饋問卷等形式了解。
《欣賞,為生命增色》一課的課堂景象較好,如教師運用了特質盤,學生在涂涂寫寫的過程中靜心認識自己;使用冥想引導學生走進內心,讓學生有了內化的可能;教師的課堂把控力很強,整節(jié)課有靜有動,動而不亂。課堂分享也井然有序,學生有分享困惑,也流露了情感。然而,由于教師沒有把握編排重點,未及時抓住現(xiàn)場的情感流動,導致現(xiàn)場生成沒有呼應教師初衷。學生對自己的認識較為倉促,教學目標和教師初衷都未能很好地達成,課的價值難以體現(xiàn),課堂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師緊扣學生的困惑進行進一步生成,課堂效果會更好??梢?,景象不是課堂效果的關鍵因素,它更像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但我們仍需要透過景象中的細節(jié)探查到課堂效果的本質。
應然與可然是基于課拓展出的思考、推斷、共情與想象的部分?!皯弧笔且还?jié)課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情應該成為的樣子?!翱扇弧笔且还?jié)課可以成為的樣子,包括兩層含義:根據(jù)觀課教師的初衷可以成為的樣子,這是站在觀課視角提出的建議;根據(jù)授課教師的初衷可以成為的樣子,這是站在授課視角提出的建議,與觀課教師對授課教師的理解與洞察有關。因此,選擇不同的視角進行解讀與建議,就會產生不同框架與走向的課堂。
觀課教師常根據(jù)教學目標判斷出一節(jié)課的應然部分,也容易從觀課視角建議可然部分,但若能根據(jù)授課教師的授課初衷、風格、習慣給出授課視角的可然部分,便能營造觀課與授課之間的平等對話空間,這是觀課中最難達到的層面。因為觀課教師需要覺察觀課感受,感受授課教師的初衷,將其與自己的授課初衷相區(qū)別,并站在授課視角提出建議。
蔡老師的授課目標與授課初衷并不一致,我們觀課時可以從授課目標和學情推出本節(jié)課的應然部分(側重認識自我)或第一層可然部分(有的觀課教師建議改造特質盤,有的建議對冥想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有的建議側重欣賞彼此),也可以從授課初衷出發(fā)建議本節(jié)課的可然部分(可分為兩節(jié)課:一節(jié)課側重認識自我,借由彼此欣賞引出認識自我的困惑;一節(jié)課側重欣賞自我)。當然,這些需要評課雙方的平等對話。
總之,觀課不僅是在觀他人的課,而且是在觀自己的心,這是教師生命之間的相遇、相知和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