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英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很多教育專家給父母提出的建議,意思是無論孩子什么樣子,作為父母都要愛他。但是令父母感到困惑的是:大人掏心掏肺、竭盡全力地付出,不一定換來孩子的感恩與回報,有時反而讓孩子越發(fā)索取無度、冷漠無情。這是怎么回事呢?
案例一:精心呵護卻換來冷若冰霜
小夢從小就是公認的學霸,無論在哪個階段,學習成績都在班里名列前茅。中考時,她順利考上了當?shù)刈詈玫母咧?。面對身邊不少前來討教“教子良方”的家長,小夢的父母竟不知如何應(yīng)答,內(nèi)心感到難以名狀的苦澀。小夢從上初中開始,便與父母形同路人。小夢進出家門從不跟父母打招呼,回家直接進房間;吃飯時從不上桌,自己餓了就走出房間找吃的。父母都是小心翼翼地跟她說話,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語氣冷漠。
母親說,小夢小時候跟她還是挺有話說的,每天從學?;貋恚蟠笮⌒〉氖露紩退f。那時候母親還覺得小夢話太多了,敷衍地聽上幾句,然后就催促她趕緊寫作業(yè)。進入初中后,小夢就像換了個人似的,無論父母如何對她表達關(guān)心和愛護,她都表現(xiàn)得冷若冰霜。母親思來想去,除了從小對小夢的要求嚴格一點,實在不知道還有什么地方做得對不起她,對她嚴格也是為了她好。
案例二:填不飽的“胃”
小迪是家里的獨生子,全家人都圍著他轉(zhuǎn),照顧他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爺爺奶奶操持著家里的家務(wù),保證他吃好穿好;母親負責小迪的學習任務(wù),陪他做作業(yè)、上各類培訓(xùn)班;父親則在經(jīng)濟上提供支持,承擔小迪關(guān)于學習和休閑娛樂的各項費用支出。
然而,這個舉全家之力悉心培養(yǎng)的小迪卻沒有感恩行為。有一次過節(jié),爺爺奶奶在廚房忙碌,父母也幫著一起打下手,小迪竟然自顧自地吃了起來,一邊吃還一邊嚷嚷:“餓死了!能不能快一點?”還有一次,母親生病了,躺在床上起不來,小迪絲毫不體諒母親,偏要讓母親陪他寫作業(yè)。母親只能強打精神,硬撐著坐在小迪身邊。國慶節(jié)前夕,小迪提出班里有些同學出國旅游,他也想去。父親解釋說家里的預(yù)算不夠,每年掙的錢除了家庭基本的生活開支外,大多花在了他上各類培訓(xùn)班的學費上。小迪聽后很生氣,說:“你們的錢將來都是我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我不要上什么培訓(xùn)班,我就想出國旅游!”
小迪的自私自利讓父母感到很心寒。母親說,自己為了照顧小迪犧牲了一切,從不逛街,拒絕社交,把上班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放在了小迪身上。父親說,他把掙的錢都花在了給小迪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上,以致他想讀的在職研究生因交不上學費而一拖再拖,晉升空間也因此受到了阻礙。
被認定為“不懂感恩”的孩子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為孩子傾注了全部心血,但不理解怎么就不能讓孩子感到親近呢?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只幼猴放到一個籠子里,籠子里有兩個“猴媽媽”,一個是胸前掛著兩個奶瓶的金屬猴媽媽,另一個是毛絨制成的猴媽媽。幾天后小猴子形成了一個習慣,餓的時候去找“金屬猴媽媽”,吃飽后就躺到“毛絨猴媽媽”懷里。由此看來,父母僅為孩子提供物質(zhì)支持并不會讓他愿意親近,溫暖的陪伴才是他想長久擁有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成了“金屬猴媽媽”卻渾然不知。案例一中,小夢之所以在小學時與母親尚有話說,而到初中時完全對父母封閉自己,主要是因為她無法從母親那里獲得想要的精神支持。在小夢愿意與母親交流時,母親并不在乎小夢與她分享的內(nèi)容,而只在學習上對她嚴格要求。小夢的傾訴沒有得到母親的用心傾聽和積極關(guān)注,這讓她感到母親的冷漠,累積到一定程度便用加倍的冷漠反擊父母。案例二中,小迪的父母在物質(zhì)上竭盡全力地滿足他,但忽視了小迪想要的愛,正如小迪所說,他并沒有感受到父母省錢給他報班是出于對他的愛。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這是因為大人付出得越多,孩子越可能缺乏獨立能力。父母平日里為孩子所做的犧牲本來是不會輕易向孩子訴說的,他們往往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內(nèi)心只有一個愿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但當父母傾其所有而沒有換來孩子令人期待的表現(xiàn),即父母所說的“感恩”時,便開始憤憤不平地抱怨。父母把怨氣撒在孩子身上,便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父母吃的苦全是孩子的錯,孩子該為父母承擔責任,這會讓他們對父母的抱怨感到困惑和委屈。
感恩心并非與生俱來,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dǎo)。但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父母更多地關(guān)注自己的辛勤付出是否換來孩子好的學習成績的回報,對孩子說出諸如“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將來所有的都是你的”“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不用你管”之類的話。長此以往,孩子把家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認為除了學習之外其他的都不用管。因此,案例二中的小迪眼里看不到家務(wù),看不到生病的母親,也不會考慮到家庭經(jīng)濟的壓力。但仔細想想,這些都是家人曾經(jīng)說過的話或表達過的意思。因此,父母要在教育中重視孩子感恩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讓孩子在感受愛的同時付出愛。
同理心指設(shè)身處地理解他人,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要讓孩子理解家人的付出,懂得體諒和感恩家人,需要喚起他的同理心。具體做法是,父母要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只有孩子的情緒被看到、被認可,他才能學會體諒和認可別人的感受。如案例一中的小夢父母應(yīng)該關(guān)注她的情緒,讓小夢感受到父母不是只關(guān)心她的學習,而是真正關(guān)心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要為她提供幫助。在關(guān)注孩子情緒的同時,父母也要坦誠地向孩子表達情緒,如小夢的父母可以對小夢說:“我感到你對我們有很多不滿,我們想要改變,但是又很苦惱,不知道該怎么做。如果你能明確地告訴我們,也許有助于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庇H子雙方通過覺察、表達彼此的情緒,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的難處和局限性,這是培養(yǎng)感恩之心的重要一環(huán)。
邊界感就是“我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如父母的財產(chǎn)、收入所得是父母的,并不是孩子的;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父母應(yīng)該平衡好自我發(fā)展和家庭的關(guān)系,不該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控制孩子的情緒、想法和行為;孩子應(yīng)該好好學習,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該對父母提出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要求;孩子可以接受批評和建議,但不接受打著愛的旗號的情感控制。
案例二中的小迪父母可以與小迪探討各自的發(fā)展目標和責任,不把自己對現(xiàn)狀的不滿怪罪到小迪身上。如父母可以對小迪說:“你是家庭中的一員,需要承擔一部分你能做的家務(wù)?!薄澳阌心愕膶W習任務(wù),我們有我們的工作任務(wù),所以我們不會一直陪著你寫作業(yè)?!薄澳闶且獔笈嘤?xùn)班,還是要去旅游,一要考慮是否合理,二要考慮是否超出我們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這需要我們共同商量決定?!备改笢睾颓覉远ǖ乇砻髯约旱膽B(tài)度有助于設(shè)立邊界感,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行為。
在不少父母看來,孩子的學習壓力本來就已經(jīng)很大了,不可能要求他再承擔其他的家庭事務(wù)。但如果父母總是拒絕孩子的孝心,孩子就不再會表達孝心,只會索取。一旦孩子索取的東西達不到內(nèi)心期望,對父母的感情便會越來越疏遠,甚至產(chǎn)生不滿和抱怨。父母要舍得讓孩子做一些學習以外的事情,如力所能及的家務(wù)。在勞動的過程中,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如果孩子習慣了不做,我們就可以發(fā)起請求,如案例二中的小迪母親在生病時可以告訴他:“媽媽頭很疼,沒有辦法陪你寫作業(yè),我需要你的關(guān)心,你可以幫我倒杯水嗎?”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學會給予愛,體會到關(guān)心別人、被別人需要的幸福,讓關(guān)系更長久。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無原則的付出,而是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在感受愛、理解愛的基礎(chǔ)上付出愛,讓愛在家庭中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