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彥榮
(甘肅省徽縣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甘肅隴南 742300)
中等職業(yè)學校是把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作為自己主要的工作任務的。這一任務完成得怎么樣,就成為衡量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學生具體學什么,以什么樣的方式學,學得效果怎么樣,都脫離不開教師的組織、指導與評價。教學活動就教師“教”的方面來說,其實質是教師如何應用物的要素,創(chuàng)設一個最適宜于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環(huán)境,并指導學生如何有效地去利用這個環(huán)境。因此,我們可以說整個教學活動過程都在教師有效的控制之下。技能教學與一般的教學活動不同,實操性更強。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是學生技能的傳授者,同時也是技能的實踐者;教師既要通曉理論,又要能夠具體展示高超的技能示范動作。教師懂,不代表他能使學生懂;教師會,不等于他就能讓學生會。教師怎樣理解理論知識與技能的關系,怎樣看待技能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是否清楚技能的分類及不同技能的特征,如何看待學生在技能學習中的體驗與感受。即教師秉持有怎樣的技能觀。它影響著技能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
教師是學生技能學習的指導者、評價者、促進者,教師的技能觀,直接影響到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及形成。
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我認為中職學校教師持有的技能觀應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在人們通常的認知中,常把技能與技術這兩個相近的詞語等同看待,或者相互替換。比如,人們常說某人開車的技術很好,某人打籃球的技術非常棒等習慣用法。這實際上是在用技術一詞指代了技能概念。還有一種更為錯誤的看法,認為技術是科學知識,而技能不是知識,基于此而產生出一種愿意去學習技術,而不愿去注重技能培養(yǎng)的態(tài)度及想法。事實上,這兩種看法都是不正確的。技術與技能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看待,相互替換;技術與技能是不同知識范疇的概念,各自應用的領域也不盡相同,更不能說哪一個更重要。
技術是人們在實際的生產生活中,根據(jù)相關的學科理論知識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性狀、功能、用途加以改變,讓事物更好地為人類所利用,而總結出來的方法或方法原理。技術是可被記載下來的靜態(tài)的書本性知識。每一種技術都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一種技術可被不斷地豐富發(fā)展,也可能由于不再適應于實際需要而被淘汰或被其他更先進的技術所取代。例如,由于電子存貯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的電子化的相機、攝像機取代了早先的光學感光相機、攝像機;高效快捷的激光照排技術取代了傳統(tǒng)的鉛字排版印刷術。
技能是人們?yōu)榱送瓿梢欢ǖ墓ぷ魅蝿眨ㄟ^練習獲得的自動化的動作或動作系統(tǒng)。技能是行為和認知活動的相互結合,是操作性很強的知識,是把技術以合理化的方式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解決具體的問題的能力,它的實踐性更強。比如,同樣技術參數(shù)的同型號相機,訓練有素的攝影師會拍攝出比一般人有藝術感的畫面,這是攝影技能的不同造成的差別。
技能是包含技術的,人要掌握技能,首先要掌握技術。獲得某類技術的知識或認知后,人才能獲得技能。技能是以技術為應用基礎的。舉個例子來說,為解決漢字的輸入問題,人們根據(jù)電腦程序的編碼原理和漢字的書寫規(guī)律及筆畫特點,發(fā)明了五筆字型輸入技術。學生在學習了五筆字型輸入技術后,掌握了漢字拆分方法及相應的字根鍵盤分布后,能夠熟練地在電腦上處理漢字文檔。這個過程就是將技術轉化為可操作的動作技能,使技術變成了真正可以實際應用的技能。
技能在人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比如:讀、說、聽、寫、算這樣的基礎技能是人學習任何知識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只有掌握了某些技能,人才能更好地學習、生活和工作。
教師對技能概念必須有一個準確完整的理解與認知。只有這樣,在指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時,根據(jù)具體的教學任務,教師心里才能清楚地知道是要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技能,才會在方法、手段、途徑的選擇上做得恰當合理,使整個的教學活動變得井然有序,教學行為才會是高效的。最糟糕現(xiàn)象是,有些教師不懂得技能的分類,不清楚不同技能的特征,搞不清楚不同技能活動對象指向及活動結構的不同,不清楚不同技能形成過程及所需要階段的不同,只是簡單地讓學生不斷地練習。學生是不清楚怎樣的練習才是有效的操作練習。機械地重復,耗時費力,反倒會使學生越練越迷茫,直至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師對技能概念的理解認知,直接地影響到了學生的技能形成與發(fā)展。
技能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動作技能,一類是智力技能。
動作技能是指人們?yōu)榱送瓿赡骋豁椌唧w的工作任務,或為達到某種目的,或解決某一具體問題時,借助于自己的身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高度協(xié)調化自動化的身體活動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人在某種活動過程中,那些外顯、可觀察得到的動作或動作組合(動作系統(tǒng))。一個人越是能經濟、合理、有效地利用身體動作完成任務,那么他的動作技能水平就越高超。人的這種能力不是先天性的,是需要在長期練習的基礎上才能逐漸地形成的。比如說打球、開車、操作電腦、跳舞等動作技能,都是在一個較長時間的練習中培養(yǎng)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把人的各種基本的動作整合成一個自動化的動作系統(tǒng)。
智力技能可以這樣來理解: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頭腦中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的知覺、表象及概念。這些知覺、表象、概念是被概括化抽象化了的,我們將它稱作為映像。人腦中貯存的映像能夠使人脫離開具體的事物來進行認識活動。因此,智力技能活動中,人僅憑眼、腦來進行活動,活動對象不是指向外部事物而是頭腦中內化的映像;智力技能在活動結構上不是外部的動作而是人的內部語言,即智力技能是借助人的內部語言來實現(xiàn)的。(平常人們使用的語言是用于交流溝通的,是外部語言。)基于智力技能的活動特點,我們就可總結為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內部語言在頭腦中進行智力活動的方式,是一種按照客觀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組織起來的認知活動方式。本質上說就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包括感知、記憶、想像、思維等認知因素。比如寫作、計算、分析數(shù)據(jù)、廣告創(chuàng)意等活動就屬于智力技能活動。
動作技能與智力技能在活動對象,活動的結構、活動的要求上不同,但兩者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相輔相成的。人的任何動作行為都是受人的頭腦的控制、支配與調節(jié)的,也就是說在動作技能的操作或練習中必然有智力活動相伴隨。智力技能在最初的形成時,常常也伴有明顯的外部動作,在不斷地練習之后慢慢脫離了外部動作。智力技能的發(fā)展能推動動作技能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使動作技能得到更好地遷移。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這兩方面技能都要予以足夠的重視,才能夠促進學生技能的全面發(fā)展,為其今后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掌握知識。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的傳遞與反饋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做到信息傳遞的明確與高效,不應有含糊不清和錯誤的存在。尤其在技能教學中,學生動作模式的建立,操作動作的準確規(guī)范,是要盡可能地去避免信息傳遞中失真現(xiàn)象的存在,或努力地糾正由于信息失真而造成的錯誤。如果有信息失真的存在且得不到及時的糾錯,那么技能教學就不會是成功的。
人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人腦對信息的一種加工過程。依據(jù)人腦對信息加工方式的不一樣,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將知識分成了兩大類: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不同類型的知識,具有不同的表征形式,其獲得過程,學習的條件也不相同。作為教育者,教師應對兩類知識的不同特征有細致的了解,根據(jù)兩類知識的不同,選擇教學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組織形式;指導學生時,也要根據(jù)學生學習內容的不同,具體學習的是陳述性知識還是程序性知識來進行指導,方能做到指導具有針對性,有效性。不注意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去實施教學,教與學恐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陳述性知識表述的是事物及事物間關系。就是通常學科意義上所說的概念、定義、原理等。命題和由命題構成的網(wǎng)絡,是陳述性知識的表征方式;復述是獲得陳述性知識主要的方法;其提取是信息在人頭腦中的再現(xiàn)。
程序性知識是一種關于行為步驟的知識,是“如何做”的知識。產生式是這一類知識的表征方式,其獲得要經過模式識別和大量的動作練習來完成,其外在表現(xiàn)為自動化的動作或動作系統(tǒng)。程序性知識是輸入信息的變形和操作。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識。
兩類知識雖有不同,但在很多活動中,卻是結合在一起的。掌握了陳述性知識就為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建立起了前提,鋪墊下了基礎 。技能培養(yǎng)的過程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對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學習者先對相關的概念、操作原理、事實、行動步驟等陳述性知識進行理解學習,再將這些陳述性知識與對應的動作、行為聯(lián)系起為,形成一個個產生式。第二個階段是程序化階段。不斷地練習,將一個個產生式聯(lián)合形成產生式系統(tǒng),脫離開陳述性的知識。于是陳述性知識就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第三個階段是自動化階段。
在專業(yè)教學中,這兩類知識學生都必須掌握。只注重程序性知識的學習,忽視對陳述性知識的掌握,即重操作而輕概念理論,這種錯誤的觀念在教師和學生中廣泛地存在著。許多學生學理論時,急著要去實訓,而實訓時卻不知該如何做,或操作中動作有卡頓,或動作執(zhí)行不下去,動作的連鎖、轉換、協(xié)同性不夠好,技能結構層次低,自動化程度不高。
中職學生對學習技能是抱有熱烈的期望的,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雖然這種熱情并不能成為他們掌握專業(yè)技能的條件,但教師卻要保護他們這種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學習情境、學習性質和學習任務,指導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為學好專業(yè)技能鋪墊良好的基礎。另外,在具體實訓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嘗試,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完成任務、達成目標,讓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滿足感,強化他們把練好技能作為自我實現(xiàn)與發(fā)展需要的途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原始的熱情轉變成學習技能的持久動力。
技能實訓中,學生能否做出準確規(guī)范的動作,是需要教師做以示范與講解的。教師的示范講解是學生模仿學習的對象,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動作的模式。也就是說,教師的講解、示范具有導向作用。
教師要一邊做示范一邊做講解。動作速度要慢,便于讓學生觀察、模仿。復雜動作或動作系統(tǒng)必須分解示范,操作步驟清晰,讓學生了解構成活動的各個動作以及動作之間的執(zhí)行程序、執(zhí)行方式,防止因信息量過大而導致學習進行不下去。
在示范講解之后,不要急于讓學生動手,可先要求學生復述相關概念、操作原理、操作步驟,描述示范動作,讓學生在頭腦中對活動有一個完整的映象,便于準確地把握動作的結構與特點,有利于他們理解、模仿。
練習是掌握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徑。根據(jù)實際情況及學習進度,靈活地選擇練習方法。有實訓條件時,進行實地操作練習;當實訓條件受限制時,要求學生進行心理或身體練習;針對性訓練時,要進行程序訓練。
練習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操作,隨時給予適當?shù)闹笇??;蚪M織學習小組相互觀摩,互相評價。通過這些外部反饋手段,學生才能辨別自己動作的正誤以及是否達到要求。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后,要求學生在操作中通過自我感受來進行反饋。通過反饋不斷地糾正錯誤操作,才能促進技能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
專業(yè)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不但需要學生本人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發(fā)揚不怕苦不怕累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而且要求作為教學活動主導者的教師要有良好的教學能力,正確的教育教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