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選萍
展開浩如煙海的詩卷,詠月詩詞俯拾即是,“月”承載著人們濃濃的情思。因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月”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的意蘊也往往不盡相同,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不同的情懷。下面,我們一起讀詩詞,品情懷。
【飛花妙語】
一、悠閑曠達之月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二、相思懷人之月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懷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三、凄清孤寂之月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四、永恒無限之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
【解令飛花】
一、悠閑曠達之月
在古詩詞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例如,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呈現(xiàn)出了一幅幽雅、明凈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在這里,一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鮮活潑,淡淡的寧靜中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飄逸情懷。
再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兩句,雖然寫的是風(fēng)、月、蟬、鵲這些平常的景與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的巧妙組合,再現(xiàn)了一幅特別的景致。月光明亮,鵲兒被驚醒,引起“別枝”搖曳。同時,月光下蟬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涼風(fēng)徐徐吹拂時,給人清幽之感??傊绑@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fēng)”“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神往。
二、相思懷人之月
在背井離鄉(xiāng)的詩人心中,“月”這一意象可寄托戀人間的相思之苦,可蘊含對故鄉(xiāng)和親朋的無限思念。月之圓缺,勾起人們復(fù)雜的思緒。例如,張九齡《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句,寫出了詩人借月遙寄思念的情懷。寧靜的夜里,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xiāng)、親人、朋友。再如,范仲淹《蘇幕遮·懷舊》中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幾句,寫夜間因羈旅思鄉(xiāng)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卻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倚欄眺望,會增添悵惘之情。月越明亮,人越思鄉(xiāng)。
三、凄清孤寂之月
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平添了一份凄涼的色彩,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兩句,呈現(xiàn)出了月夜中詩人心境的凄涼。此時景色縱然美麗,卻無心欣賞。以美景寫哀情,無盡哀傷盡在景中。再如,杜甫《旅夜書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兩句,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襯托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無依的凄愴心情。杜甫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正因如此,全詩也從側(cè)面寫出了當時朝廷政治的腐敗,以及詩人內(nèi)心懷才不遇的憤懣與無奈。
四、永恒無限之月
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huán),影響了中國哲學(xué)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與寧靜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fā)詩人們的哲學(xué)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如此短暫和渺小。正如李白《把酒問月》中所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這幾句詩將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結(jié)語】千百年來,詩人們對月傾注了太多的情感。情由景生,景由情變。面對亙古的月亮,不同的詩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各有不同的感受??傊?,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出了關(guān)于月的無限意境,中國詩詞勾勒了豐富的月之倩影。月圓月缺,人們在探索關(guān)于月球奧秘的同時,也愿意把寄托于月的情感代代講下去,讓月見證人們的悲苦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