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忠
董老師:傅雷在家書中以嘮家常的口吻與兒子傅聰溝通交流,由瑣碎家事談到了為人處世的諸多問題,細微之處有著深刻的意蘊。下面,請同學們分享你的閱讀所得。
學生1:衣、食、住、行是人生存之本,在穿衣禮儀上,傅雷在家書中對傅聰有極為明確的教導(dǎo)。例如:
你素來有兩個習慣:一是到別人家里,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著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褲袋里。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褲袋里更無禮貌,切忌切忌!何況還要使衣服走樣,你所來往的圈子特別是有教育的圈子,一舉一動務(wù)須特別留意。
在此,傅雷教給兒子穿衣的文明禮儀,雖是瑣碎小事,卻彰顯出個人教養(yǎng)。
學生2:除了穿衣,吃飯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去做的事。即便是這樣的小事,傅雷對傅聰也有嚴格的要求。例如:
在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擱在自己腿上或膝蓋上。你只要留心別的有教養(yǎng)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盤下,叮叮當當?shù)摹?/p>
這里,傅雷在教兒子餐桌上的禮貌做法,既表現(xiàn)出他的細心,同時又體現(xiàn)出了他的素養(yǎng)之高。
學生3:說話是人與人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傅雷看來,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要懂得說話的禮節(jié)。例如:
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這種規(guī)矩成了習慣,一輩子都有好處。
傅雷告誡傅聰?shù)脑?,也在警醒我們,習慣成自然,一個人的素養(yǎng)在一言一行中養(yǎng)成。
董老師:人是社會中的人,總要與他人打交道。那么,該用怎樣的態(tài)度與他人相處呢?傅雷在家書中給了傅聰建議和指點,同樣對我們也有教育意義。請同學們繼續(xù)探討分享。
學生4:傅雷教給兒子與朋友交往的建議,我認為很值得大家學習借鑒。例如:
我以前常和你說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待朋友不能如此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著的。正如一個并不調(diào)皮的人耍調(diào)皮而結(jié)果反吃虧,一個道理。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xiàn);希望你從今以后,一輩子記住這一點。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傅雷在這里重點強調(diào)的是,要用個人的實際行動來表現(xiàn)對朋友的感激和關(guān)心,因為行動是最好的回答,能夠表明一個人的心跡。因此,該行動時來不得半點兒馬虎。
學生5:除了要用行動表達對朋友的心意,傅雷還談到了與人相處的一條重要原則——誠信。例如:
事先未經(jīng)考慮,千萬不要輕率允諾任何事,不論是約會或茶會,否則很容易會為踐諾而苦惱。為人隨和固然很好,甚至很有人緣,但卻時常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常常特別吝惜時間(在朋友中出了名),很少跟人約會,這樣做使我多年來腦筋清靜,生活得極有規(guī)律。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就不能輕率允諾。一是很容易會為踐諾而煩惱;二是實現(xiàn)不了諾言,還會因此而失信于人。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傅雷是多么看中“誠信”二字。
學生6:“感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傅雷當然不會忘記告訴兒子。例如:
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面,饑渴一般地忙著吸收新東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
作為父親,傅雷告誡兒子不要給人留下“忘恩負義”的印象,可見他是看中感恩的,在他看來,懂得感恩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修養(yǎng)之一。
學生7:傅雷還要求兒子對人要真誠。雖然在信中直接表達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意義重大。例如:
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后仍會了解的。
以誠待人,即使一時不被了解,也會問心無愧。一個真誠的人,內(nèi)心是坦蕩的。我們要相信,真誠也許會被誤解,但真相絕不會缺席。
董老師:讀《傅雷家書》,在瑣碎的“嘮叨”中,我們洞見了一個優(yōu)雅的、深刻的靈魂。希望同學們繼續(xù)深入研讀作品,發(fā)現(xiàn)更多有益于你的人生的智慧和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