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梅
(朝陽廣播電視臺 遼寧 122000)
在如今時代中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極為重要,其屬于主流媒體,所報道的事件內容必須具有權威性和真實性,所以為了達到該內容可應用同期聲。
電視新聞同期聲是指同期錄音,其是攝像記者在進行電視采訪對現場情況做出判斷、選擇以及記錄的主要內容,把來自于實際生活的各種聲音與電視節(jié)目內節(jié)目形象一起表現出來,以此增加節(jié)目的表現力和真實感。
所謂的電視采訪是指主持人或者記者趕到發(fā)生新聞的第一現場,通過鏡頭為觀眾陳述該條新聞實際的發(fā)生時間、地點以及實際情況等內容,并借助鏡頭切換現場中不同的場景,真實地報道新聞的發(fā)生過程,這么做的主要目的為增加新聞報道的現場感。在電視新聞報道內的現場感為主持人在進行現場采訪時從現實生活中采集并整理主要事實,在報道出來之后觀眾腦海中產生身在其中的感覺,小電視新聞中的同期聲報道能夠給人營造出原汁原味、沒有劇本且沒經過裁剪的感受,讓觀眾認為其屬于一手資料。
在我國新聞事業(yè)屬于政府部門和黨的轉述者,其為和人民群眾相互聯系的橋梁與紐帶,具有控制輿論、上情下達、傳播社會信息的作用,為了保證完成任務的質量,電視新聞必須要保證所報道的新聞具有權威性。這么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身處于發(fā)生新聞的現場,除了政府部門與當事人之外掌握著一手資料,該資料自身帶有權威性,若是其使用同期聲在電視新聞中把具有權威性和真實性的事件描述出來時,可有效提升其新聞報道自身的權威性[1]。
在電視新聞中其真實性是十分明顯的特點,對于社會新聞而言真實屬于其生命,但在實際中有部分觀眾并不相信電視新聞中的一些報道。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活的事件極為動態(tài)化,而且任務和事件都比較鮮活,但是電視新聞有部分新聞影片為“電視畫面+解說”,尤其是在轉播國外事件時這種現象更加明顯,這種形式和觀眾之間并沒有進行語言上的溝通,和觀眾的實際生活相脫離,其自然會不相信電視報道的內容。但是在電視新聞中應用同期聲,如在播報某個臺風天氣時,呼嘯的狂風聲音能夠直接傳達出記者現場的環(huán)境情況,能夠直接增加報道時的真實性,這樣還有助于提升新聞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在電視新聞中應用同期聲,可以讓觀眾具有一種參與感,新聞記者通過應用同期聲,讓觀眾一起參與到該新聞事件的評論中,讓其出現在電視屏幕中,面對鏡頭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實際的報道中解說的可信度與鮮活程度并沒有新聞當事人的同期聲高,而且在出現事件時觀眾更想了解當事人怎么描述的,并非是記者的闡述或者揣測等。當新聞報道采用同期聲時,不管是領導講話還是記者采訪等都可以在新聞中和觀眾進行情感交流,同時產生情感共鳴,不斷提升其參與感,最大化發(fā)揮出新聞電視報道的作用。
這些年來我國的網絡媒體發(fā)展極為迅速,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人,隨之出現的假新聞也越來越多,造成造謠容易、辟謠難,而且真真假假無法判斷事件的真實性。電視新聞作為傳達人民以及政府聲音的代表者,必須承擔起揭露真相,向觀眾澄清事實的責任,其屬于社會責任。對于電視新聞來講,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用同期聲能夠有效做到澄清事實經過,揭露真相,在同期聲采訪時必須保證所采訪的為新聞當事人或者相關的人員,因此同期聲屬于新聞當事人對事件經過的真實描述,可以有效保障新聞的真實性。在實際的新聞事件中,必須保證同期聲較為全面,不可以斷章取義,刻意扭曲采訪對方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
對于電視媒體來講創(chuàng)新屬于和其他媒體進行競爭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達到人民群眾不同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以及審美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在實際的電視新聞報道中能夠體現出其特色的主要手段為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進行創(chuàng)新時則必須應用同期聲,同時在應用同期聲時還要進行創(chuàng)新,保證其新穎性。首先,需要保證同期聲中的內容具有新穎性。在選擇實際的采訪對象時應盡量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先選擇未接受過采訪的社會群體,給觀眾提供新的視角看待問題,提升電視新聞對于觀眾的吸引力[2]。對于所提出的問題應基于“語言符合角色”這一基本前提,盡量地將說話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表達其他人并未說過的內容;其次,應用同期聲的形式應具有新穎性。在將同期聲和解說詞進行配合時,還需要對同期聲所出現的位置、順序以及長短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打破在應用同期聲時所存在的模式化、單一以及刻板等其他不良的印象。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應用同期聲屬于一種重要的手段,需要保證其和文字、畫面以及解說等方面具有統(tǒng)一性與協調性,同時保證新聞報道的內容、主題以及風格等其他方面和文字、畫面、解說等具有協調性并相一致,彼此之間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凝成合力,提升電視新聞的可視性,進而不斷提升其傳播效果。首先保證同期聲和解說之間的協調性。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除了畫面外,解說和同期聲是推進電視新聞的主要手段,所以在推進時必須有效處理同期聲以及解說詞之間的關系,最大化發(fā)揮出其彼此的優(yōu)勢,合理使用這兩種手段。為了保證同期聲和解說之間可以密切配合,在應用同期聲時需要做到真正的簡潔。電視新聞的主要特點為快速與簡短,從該特點出發(fā)時必須保證在電視新聞中應用同期聲時簡潔明了,只有這樣才會給解說留下充沛的時間,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同時分別使用最短、最小的時間與篇幅呈現具體的新聞事件;其次,保證同期聲和畫面之間的協調。所謂的同期聲屬于與畫面一起錄入的現場聲音,不過有時為了增加新聞畫面的可視性,為了預防觀眾用較長一段時間觀看相同的畫面時產生視覺疲勞,在編輯電視新聞時,會同時在同期聲的前置軌道中插入其他的畫面。所插入的畫面需要和同期聲所表達的內容具有協調性,只有畫面和表述的內容具有聯系,才能把畫面當做聲音的“輔助”,讓觀眾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3];最后,保證同期聲和字幕之間的協調性。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每個同期聲的陳述者都各不相同,其普通話水平、口音、說話方式等也具有較大的差異,甚至有些陳述者并不會講普通話,為了保證每個觀眾都能明白其講述的內容,加上字幕極為重要。為了保證電視畫面的協調性以及美觀,在使用字幕體現同期聲內容與陳述者的身份時,需要保證出現字幕的時間、顏色以及字體風格等和同期聲具有協調性,增加整體的可視性,進一步深化電視新聞的主題內容。
在電視新聞中應用同期聲是必要手段,但是在應用同期聲時需要注意不可以盲目使用。在應用同期聲時需要貼合新聞主題以及情感風格,進行恰當的采訪與編輯。在應用同期聲時還需要注意不可過于頻繁,但同時也不能太過于簡單。同時也不可以用絕對的詞語進行表達,如在表示自己認可的態(tài)度時,不可以使用“可以”與“不可以”,“能”和“不能”等絕對的詞語,在進行肯定與否定時也不可以使用“是”與“不是”,這樣容易給觀眾帶來迷惑性,而且當用詞過于絕對時容易給觀眾營造非客觀氛圍,電視新聞的主要目的為傳遞客觀事件,而并非向觀眾傳遞自己的主觀思維。另外,同期聲帶有一定的獨特性,在每個場景中的同期聲各不相同,并沒有完全一致的同期聲,同期聲的不同給觀眾帶來的感受也會有一定的差距。電視新聞受到的限制比較多,其經常容易因為多種原因要剪接被采訪者的原話,在進行剪接時應始終根據被采訪者所表述的含義進行剪接,不可以扭曲其原意,造成不真實的報道,更要避免出現人為編造的同期聲[4]。在應用同期聲時,還要觀察被采訪者的表現,防止其出現不自然的感覺。盡量讓被采訪者認為其只是在單純地進行闡述,在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在進行采訪時不要過多的糾正被采訪者所使用的語言以及說話方式,回去將無關緊要的內容除去即可,只有保持其特色才能讓觀眾認為該報道具有真實性。作為一名專業(yè)的新聞記者,必須熟練掌握應用同期聲的技巧,在實際采訪時,可以按照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表現形式,保證同期聲和新聞事件具有整體性,成為整個新聞的點睛之筆。
總而言之,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在電視新聞中同期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這個輿論可以快速散播的時代中,電視新聞必須保證所報道的事件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同時滿足不同的需求。只有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才能通過應用同期聲來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新聞的不同需求,維護社會穩(wěn)定,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