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平
(黑龍江日報報業(yè)集團 哈爾濱 150010)
作為從事了二十多年黨報工作的新聞工作者,近10年來,經歷了新媒體浪潮的沖擊和洗禮。從傳統(tǒng)的媒體人逐漸成長為一名新媒體人,此間,有如經歷了一次蛻變。在此過程中,對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下,如何主動轉型并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成為一名適應媒體變革的新媒體人,在此淺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毋庸置疑,新媒體時代,對記者而言,增加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更讓這一職業(y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
就采訪而言,看似更便捷,更簡單了。比如,一個發(fā)布會,可能不需要記者必須到現(xiàn)場,根據通稿,就可以滿足新聞報道的簡單需求;比如,隨著各行各業(yè)對宣傳需求的提高,戰(zhàn)線上通訊員素質的日益提高,所提供的稿件在一般情況下,也都可以滿足新聞報道的需求。
但與此同時,新聞的“獨家性”也越來越難以獲得,記者的“原創(chuàng)性”越來越難以體現(xiàn)。比如,突發(fā)事件,也許你還沒有得到消息或趕到現(xiàn)場,離新聞最近的人就已經拍攝完成,并配上“解說”發(fā)布到朋友圈了;再比如,隨著越來越多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公眾號的開設,很多“新聞”都以最快的速度在其平臺上發(fā)布了,在你發(fā)現(xiàn)的同時別的媒體人或讀者也已經看到了。
凡此種種,可以看出,媒體已不像10年前那樣,不再是發(fā)布新聞的唯一途徑;記者,也已不再是能發(fā)布“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唯一報道者。
那么,在此情況下,作為媒體人,就要認真審視自己,了解所在媒體的定位和受眾,了解自身的優(yōu)勢和短板,進而想辦法進一步發(fā)揮優(yōu)勢,并補齊短板。
新媒體時代,若論如何才能寫出好的報道,能夠與新聞事件、新聞人物“面對面”“零距離”,依然是首要條件。
雖然是新媒體時代,因為新聞依然是“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可見,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所以能夠最快地走近新聞,親眼看、親耳聽,必然最接近新聞,為寫好真實而鮮活的新聞提供了必要條件。
那么,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新聞呢?隨著新媒體的強勢發(fā)展,記者應當根據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以求得真、準、快!
第一,如果有可能,就第一時間到達現(xiàn)場。第二,如果時間上來不及,就要借助適當?shù)拿浇?,比如,借助互?lián)網遠程訪談,通過網絡在線與被采訪者“面對面”溝通訪談,這樣既提升了效率,又最接近現(xiàn)場,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真實而鮮活的素材。此外,為了提高新聞時效性,還可以提前做好采訪功課,將采訪提綱預先通過微信或郵件等方式發(fā)給受訪者,讓對方做好準備,會大大提高采訪效率。
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讓讀者享受到了“快”的最大效應,但也正因為求“快”,因此而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作為媒體人,人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研究解決的途徑。
比如,“雷同”稿件、“通稿”稿件,在媒體發(fā)布中屢見不鮮。往往是一個發(fā)布會剛結束,十余個乃至數(shù)十個新聞公眾號就“不約而同”地推出極其相似的或者完全相同的新聞稿件。
誠然,新媒體時代,信息時代,人們對時效性要求越發(fā)高了,媒體為了關注度也在時效上狠下功夫。那么如何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就需要積累,需要用腦用心去探尋。
比如,2021年11月,全國戲劇期刊聯(lián)盟、田漢戲劇獎組委會、上海戲劇學院等主辦的第35 屆田漢戲劇獎評獎活動舉行。黑龍江省話劇劇本《高天厚土》和《戰(zhàn)爭的遭遇》分獲劇本獎一等獎和二等獎。
這是出現(xiàn)在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公眾號上的一條信息。信息后面簡單介紹了獲獎劇本的內容。按照慣例,記者拿過來簡單改寫一下就可以發(fā)一條消息。但是,由于在文化戰(zhàn)線十余年,記者知道,田漢戲劇獎是中國戲劇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獎項。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要求戲劇理論、劇本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高品質的藝術水準,鼓勵探求與創(chuàng)新,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達到統(tǒng)一,要求作品文學性較強,風格樣式流派多樣化。許多優(yōu)秀戲劇作品因獲獎而得以廣泛傳播。
那么這樣一個“重量級”的獎項能夠獲得,背后有哪些故事呢?獲獎原因是什么呢?劇本創(chuàng)作中有哪些創(chuàng)新?……一連串的問題出現(xiàn)在記者腦海中。
為一探究竟,記者就聯(lián)系了獲獎者,并事先給出了要采訪的提綱,待對方做好準備后就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訪談。最后采寫完成了一篇深度報道——《話劇〈高天厚土〉,緣何拿下田漢戲劇劇本一等獎?》報道發(fā)出后,受到業(yè)界人士的好評。
再比如,2021年10月,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xiāng)村振興局聯(lián)合開展的省級非遺就業(yè)工坊評定結果出爐,我省共有4家非遺就業(yè)工坊被認定為首批省級非遺就業(yè)工坊。
當時記者得到這個簡報,首先想到的是發(fā)一個消息,但隨后又想到,到底什么是非遺工坊,我省的非遺工坊開展得怎么樣?這樣的評選對我省非遺的發(fā)展有什么意義?帶著一連串的問題,記者采訪了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了解到我省非遺工坊開展得并不是很好,所以萌發(fā)了探究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問題的想法。
經過認真采訪、調查,最后記者寫出了《非遺工坊,如何破繭成蝶?》的問題性的深度報道。報道引起了有關管理部門的重視,為我省非遺工坊的下一步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新媒體時代,對時效性的要求,對稿件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要求已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媒體時代。這對記者來說,在采訪過程中,就要根據情況做出及時的判斷,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xiàn)最佳,并在采訪中將其盡可能地完成。
比如說,如果報道的是一個規(guī)模很大、展品非常豐富的文博展會,就要考慮到突出視頻和圖片的呈現(xiàn)展示功能。那么在采訪過程中,就要對特色的精美的展品拍攝出精彩的特寫;對琳瑯滿目的展館場景,就要精心地選擇好最佳視角進行拍攝,用精美的視頻呈現(xiàn)。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文字可以精練,起到為視頻和圖片做補充或者點睛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文字,不僅僅是單純的補充,而是應當與圖片和視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往往,對文字的要求也很高,記者根據素材,甚至可以摒棄中規(guī)中矩的敘述語言,使用散文化的語言。
此外,在采訪中,即使遇到那種較為“干巴”的素材,亦可動腦筋采用合適的多樣的呈現(xiàn)方式,讓其“動”起來。比如,插入圖表、視頻、漫畫等方式,或者制作成H5等形式,只要肯動腦,就會讓素材“活”起來。
2021年“十一”假期,黑龍江省正處于疫情防控階段。在采寫假日文化活動盤點的報道時,記者突破了以往的寫作模式,采用了《“藝”起守得云開待“疫”散》這樣一個有些“詩意”的標題。
開篇亦采用散文化的筆法:
文藝,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底色!
文藝,是哈爾濱人血液中流淌的特有基因!
疫情,關了博物館、音樂廳的門
卻關不住文藝的心!
無論是云展云演
抑或是檢測隊旁響起的小提琴聲
都迎來了人們的笑容和掌聲!
哈爾濱人,用文藝的方式
讓疫情中的生活依然有著“綠色”的詩意
讓居家的日子依然有著“紅色”的陽光!
內文,記者采用三個小標題,依然使用這樣的短句,配以大量精彩的圖片,將“十一”期間精彩紛呈的云展和云演,將文藝工作者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來輕松而讓人感動。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所以,無論何時,作為新聞記者,都要嚴守新聞的這條生命線;無論何時,都要尊重新聞,堅守自己的職責。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點擊量、爆款,成為許多媒體人追求的目標。因此,“標題黨”、虛假新聞層出不窮。其結果最終影響的是觀眾和讀者對越來越多的“新聞”的質疑。
所以,還新聞一個“真實”的天空,是每個媒體人的職責和使命。除卻內心堅定的操守,要想讓新聞“真實”,大抵可以做好下面提及的一些準備。
首先,要有專業(yè)的儲備和積累。那么在判斷事實是否真實時,就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第二,可做準備的情況下,做好充分的訪前準備,包括自采題目,提前做好溝通,讓受訪者有所準備,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
第三,雖說眼見為實,但有些問題性的報道,不僅要向反映問題的人了解,予以傾聽,更要采訪被反映方,乃至和其有關的人。只有多了解,多傾聽,才會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此外,“真實”還體現(xiàn)在文字的呈現(xiàn)上。只要有足夠的文字素養(yǎng)和思考,就會起出精彩而真實的標題,而不需要借助空、虛、假的標題博取讀者的眼球。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記者,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更為寶貴,也更為重要。當我們以真實為新聞的生命,走近新聞、走近被采訪者,平等而真誠地傾聽他們的聲音,關注新聞真實的內在和背后,就在新聞采訪的道路上邁出了最扎實最有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