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森
畢淑敏的長篇小說《血玲瓏》(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版)第17章寫到一位住在城郊別墅里的黃姐,有這樣的文字:
黃姐買菜,剛來的時候,就會討價還價。但是以后,她就不討了。因為村民們把她認(rèn)作自己人,給她的價都是實價,沒有可討的余地了。村民們喜歡不討價的人,但是看不起他們,覺得他們傻。村民們不喜歡討價的人,但是尊敬他們,因為他們是和自己一樣的人,懂得過日子的不易。
開頭一句用的“討價還價”本指買賣雙方的行為,但也可泛指其中一方在交易時斤斤計較,但其后幾句話中所說的“討(價)”卻是把買、賣雙方的行為弄反了,把本應(yīng)用在賣方的“討價”用在了買方。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討價”:“要價:賣主討價太高。”《鏡花緣》第十一回:“唐敖聽了,因暗暗說道:‘九公,凡買物,只有賣者討價,買者還價?!币虼耍坝憙r”和“還價”是分指賣、買雙方的,討價特指賣方向買方報價,期望對方可以為這個報價買單。討,就是討要的意思;還價則是指針對賣方的報價,買方作出的反應(yīng)性報價。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買方與賣方的心理正好相反,賣方希望同一種商品能多賣點價格,而買方則希望把價錢降下來。今天,除了在超市以外(因技術(shù)原因),在農(nóng)貿(mào)市場、普通商店、個體攤販等,大都可以“討價還價”。小說中的黃姐屬于“買方”,村民屬于“賣方”,對于黃姐購物的行為,應(yīng)當(dāng)使用“還價”。
(選自新浪博客“苦卓堂”,2019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