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馬來西亞吉隆坡會展中心,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手中的信封,成為人們目光的焦點。
? “北京”,當巴赫輕聲讀出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的一刻,整個會場瞬間沸騰……
短短十幾年時間,在現代奧林匹克成長的年輪里,已有三次深深刻下中國印記。
?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北京獲得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舉辦權;7年后,北京為世界呈現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
? 2010年2月10日,溫哥華,南京獲得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舉辦權;4年后,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離開南京時動情地說:“當初選擇南京是一個正確的決定?!?/p>
? 如今,經典一幕再度上演,中國與奧林匹克盛事第三次“握手”。
激烈角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2年10月3日,國際奧委會向全世界發(fā)布了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邀約,瑞士、德國、瑞典、挪威等冰雪強國紛紛表示出極大的申辦興趣。
2013年11月3日,中國奧委會正式致函國際奧委會,提名北京為2022年冬奧會申辦城市。按照國際規(guī)則,這次申辦以北京市名義進行,由北京市承辦冰上項目的比賽,張家口市崇禮區(qū)承辦雪上項目的比賽。
2013年11月14日,國際奧委會公布了提出申辦的6個城市名單:中國北京、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瑞典斯德哥爾摩、波蘭克拉科夫、烏克蘭利沃夫和挪威奧斯陸。兩個亞洲城市、4個歐洲城市,其中3個是首都城市。
名單一公布,立刻引來人們的猜測。許多奧運專家和媒體提出“大洲輪換”的規(guī)則,認為北京和阿拉木圖申辦成功的可能性最小。理由是2018年冬奧會已經落戶韓國平昌,2020年奧運會已確定日本東京。這兩個都是東亞城市,讓連續(xù)兩屆冬奧會和奧運會都集中在亞洲舉辦,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可是時隔不久,歐洲的斯德哥爾摩、克拉科夫和利沃夫三個城市相繼退出申辦,群雄逐鹿變成三足鼎立。
即使這三個城市退出,只要奧斯陸能夠堅持到最后,人們普遍認為,北京和阿拉木圖也將機會無多。根據當時國際奧委會《2022冬奧會工作報告》評估,奧斯陸名列榜首,幾乎所有人都篤定地認為,2022年冬奧會主辦城市非奧斯陸莫屬。
雙城對決,競爭極其激烈
然而,歷史發(fā)展總有出其不意的偶然性。北京時間2014年10月2日凌晨,從挪威傳來消息,執(zhí)政黨對奧斯陸申辦冬奧會給予財政支持一事進行投票,結果反對票勝出。缺少經濟支持,奧斯陸只得黯然退出。
一夕之間,三足鼎立變成雙城對決。北京冬奧申委抓住戰(zhàn)機,調整策略,從重在參與、爭取入圍,改為以爭取最終主辦權為目標。
北京與阿拉木圖進入短兵相接的戰(zhàn)局。
實際上,阿拉木圖的優(yōu)勢不容小覷。阿拉木圖是前蘇聯的冬季運動中心,具有深厚的冰雪運動傳統(tǒng),曾舉辦過亞洲冬季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這里場館布局緊湊,群山峰巒起伏,自然降雪充沛,在自然條件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況且這是阿拉木圖繼申辦2014年冬奧會失利后第三次申辦冬奧會。
而一流的場館設施、豐富的辦賽經驗、堅實的資金保障、高效的政府運作,北京的優(yōu)勢進一步凸顯。
北京冬奧申委曾委托第三方機構,得到這樣一組數據:在覆蓋32個城市的調查中,民眾對于申冬奧的綜合支持率是94.8%。其中,北京為91.8%,張家口為99.5%。
民眾的高支持率,與一些一度加入申奧行列的城市形成鮮明對比,這也使得此前并未被看好的北京、張家口,一躍成為最熱門的申辦城市。
2015年3月24日,國際奧委會評估團開啟對北京、張家口兩地的評估考察。
? 一個城市能不能舉辦冬奧會,與舉辦夏奧會的評判標準并不相同。相對而言,冬奧會對產業(yè)化程度、市場化運作要求更高。
? 福布斯公布的體育賽事價值榜單上,冬奧會排在第六位。它的項目僅為夏奧會的1/4,獲得的市場份額卻占到夏奧會的2/3。
? 申辦冬奧會,要以經濟發(fā)展作為支撐。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社會財富積累,能為更多人跨越冰雪消費門檻提供可能。有專家估算,冰雪運動跨過山海關之后,有望與足球、籃球一起構成我國三大支柱體育產業(yè)。
? ? 2015年6月1日,國際奧委會公布對2022年冬奧會候選城市的《評估報告》,高度評價了北京、張家口的申辦條件和辦賽能力。評估團主席茹科夫同樣沒有吝嗇贊賞之情:“北京2022年完全有能力舉辦一屆成功的冬奧會?!?/p>
2015年7月30日,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在吉隆坡開幕。國際奧委會共有100名委員和一名榮譽委員。根據規(guī)定,榮譽委員無權投票,國際委員會主席不參與投票,申辦城市所在國家和地區(qū)委員回避,因此除11名缺席委員外,有85名委員投票,1人投了棄權票。最終,北京以44:40的微弱優(yōu)勢戰(zhàn)勝阿拉木圖。
中國為什么能贏
北京、張家口冬季氣溫適宜,最冷時僅零下20攝氏度左右。申辦之初,高山速降的場地一度難尋。經過細致考察,延慶小海坨山海拔830米,各項指標也符合標準,解了燃眉之急。
不同的雪上比賽對雪質要求不同,光靠天然雪根本無法讓比賽正常運轉。按照往屆冬奧會的慣例,北京將使用已有的造雪設施,在雪場運行高峰期,人工造雪用水量占當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對環(huán)境幾乎沒有影響。
不時出現的霧霾天,曾令北京大傷腦筋。2013年,北京出臺了5年投資1300億美元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僅在過去兩年就使全市燃煤總量減少30%,并淘汰了100多萬輛高排放車輛。
? 2015年7月31日正式投票前,這些務實之舉,讓全世界看到北京、張家口的努力和誠意,奠定了最終的勝利。這一場“雙城之戰(zhàn)”,我們的勝出有跡可循:
贏在綜合實力。論硬實力,北京、張家口的場館條件、接待能力、配套設施等,優(yōu)勢非常明顯;拼軟實力,舉辦夏奧會的經驗是取勝的關鍵。
贏在頂層設計。中國素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tǒng),政府意愿與民意基礎的統(tǒng)一,為申冬奧成功增添了籌碼。
贏在市場潛力。正如《評估報告》所言,北京舉辦2022年冬奧會,其巨大的市場規(guī)模和增長潛力有機會讓合作伙伴獲得巨大商機。
(綜合《人民日報》2015年8月1日、《十堰晚報》202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