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玲
法律文書是法律實踐中常用的文本,其具有陳述、說明、評價、判斷等功能,是法律實務中信息傳遞的文本工具。根據(jù)法律文書的簽發(fā)人員或機關,法律文書大體上可分為三種,分別是國家司法機關發(fā)出的法律文書、國家授權法律機構或組織發(fā)出的文書、當事人或律師發(fā)出的文書,法律文書具有信件功能和法律特征,由國家司法機關及授權法律機構發(fā)出的法律文書具備一定的法律效力,其執(zhí)行受到法律保護與國家強制力保障。法律文書是法律實務中的常用文本類型,與司法文書、訴訟文書具有相似性,但在內容和性質上存在顯著差異。
法律文書的撰寫格式與法律文書的功能密切相關,根據(jù)法律文書功能,可將法律文書分為報告類文書、命令類文書、訴狀類文書、筆錄類文書、通知類文書、決定類文書、裁判類文書、訴狀類文書等。不同類型文書在撰寫習慣和撰寫格式上不同,內容也根據(jù)文書類型進行相應調整。
雖然不同類型文書的撰寫格式與習慣不同,但一般法律文書均具有以下內容,這些內容也是法律文書的一般構成,包括標題、編號、概要、正文、結尾、簽發(fā)日期及簽發(fā)人(機關、會有、組織)簽名或簽章。
(一)說服原則。文學創(chuàng)作是作者通過文學作品塑造審美形象和宣泄情感的過程,作者需要將自身的感受、價值判斷等信息融入到文學作品中。法律文書撰寫和文學創(chuàng)作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法律文書終究不是文學作品,其需要嚴格遵循法律的嚴謹性和嚴肅性,因此法律文書撰寫的目的不在于塑造形象和傳遞情感,而在于說服,因此說服原則是法律文書撰寫的首要原則,是撰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法律文書的說服原則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法律文書的內容必定充分、完整,邏輯上清晰明了,能夠有效敘述和完整表達案件相關內容。二是法律文書的內容必須具備相應的針對性,內容上有理有據(jù)、文字上具備說服力。三是法律文書撰寫內容需要根據(jù)對象的文化水平進行調整,必要時需要有專門人員負責講解和釋明。
(二)合法原則。法律文書需要嚴格遵循法律的嚴謹性和嚴肅性,法律文書的撰寫不強調文書的結構性和功能性,但文書內容必須合乎法律規(guī)范,具體表現(xiàn)為內容上有法律規(guī)范做支撐,結構上符合法律文書撰寫相關規(guī)定和最高檢、最高法發(fā)布的法律文書撰寫格式,形式上保持嚴謹務必完善且無法律上的瑕疵。同時任何法律文書的發(fā)出必須要注明法律文書的簽發(fā)人員(機構、機關、組織),同時配有簽字或簽章,任何瑕疵均會對法律文書的法律效力產生不利影響。
(三)服從主旨原則。法律文書的結構相對固定,一般采取事實+理由的格式進行撰寫,此外最高法、最高檢也規(guī)定了部分法律文書撰寫的格式,如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起訴書》撰寫格式中規(guī)定,案件事實包含犯罪時間、地點、經過、手段、目的、危害結果等與定罪量刑密切相關的事實要素……由此可見法律文書的撰寫格式化特征較為明顯。但從法律實踐來看,法律文書的專業(yè)遵循的是“大體則有,具體則無”的格式化特點,具體來說就是法律要素俱全,但對于細節(jié)描寫的格式要求并不嚴格,具體撰寫只要圍繞法律文書的主旨和主體結構即可,細節(jié)之處符合法律規(guī)范即可。
(一)開頭的懸念設置。法律文書從本質上來說仍是文學文本,那么文學的一般技巧在法律文書撰寫中同樣適用。法律文書的開頭可以適當設置懸念,一方面能夠引起文書接收者的閱讀興趣,使其能夠耐心閱讀下去,從而有助于法律文書內容的傳達,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懸念設置能夠為后續(xù)內容做鋪墊,對點名主旨、說明主要內容有所幫助。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總是認為法律文書和法律一樣是充滿威嚴的、嚴肅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文學寫作的技巧應用于法律文書寫作,法律文書只是一種較為嚴肅的文書類型和特殊的文學形式,但其本質上未擺脫文學的特征。同時根據(jù)我國法律一般精神,任何有助于實現(xiàn)法律目的技術均可在實踐中使用,法律文書雖然需要保持法律的嚴謹性和嚴肅性,但適當注入一些文學藝術性元素,能夠淡化字里行間的嚴肅感,有助于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更容易發(fā)揮法律文書的說服力。同時實際的文學藝術方法應用中應當注意適度問題,不可打破法律文書嚴謹性、嚴肅性的限度。
(二)主旨的申明。法律文書的撰寫和應用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因此其內容上必須具備針對性、專業(yè)性特征,這是法律文書發(fā)揮其法律效能的基礎。同時根據(jù)心理學相關研究,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注意力分配是不平均的,存在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通常在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注意力最集中,隨著閱讀時間的增加注意力逐漸降低。根據(jù)這一閱讀心理特點,法律文書的主旨申明應當在法律文書整體的前端,即在開頭部分就點名主旨,將整個法律文書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類似于學術文章的摘要,講明法律文書的內容要點和撰寫目的,便于讀者理解和信息傳遞。
(三)段落的處理。法律文書有較為嚴格的結構規(guī)范,需要遵循嚴密的邏輯進行撰寫,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將所有內容堆積在一起,而是需要遵循語言習慣、表達需要和格式要求進行段落的劃分。
1.要妥善處理段落的長度。在1993年英國的一個案件中,負責主審的大法官就判決結果撰寫了一篇長達584頁的判決書,就案件中的多個案例和情節(jié)進行了探討和價值判斷,但其在撰寫中將多個案例放在了一個段落中進行評價,最長的一個段落甚至用了3頁標準的A4紙打印,整個判決書也因段落劃分不合理而顯得冗雜。這篇判決書內容極為豐富,但由于單段落過長而臃腫不堪,成為國外法律文書寫作教學的反面案例。
2.要注意各段落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邏輯聯(lián)系是法律文書撰寫時劃分段落的重要依據(jù),邏輯指的是各段落在思維上或現(xiàn)實上的順序關系,若兩者在內容上具有一致性那么可以放在一個段落中,若兩者在內容上具有先后順序區(qū)分則應當分為兩個段落,主要觀點和分論點應當在不同段落之中,分論點和分論點為并列關系也應當放在不同段落中。用邏輯來劃分段落,用段落來整合邏輯,有助于提高法律文書的條理性,便于讀者理解文書內容、梳理文書中的邏輯信息。
3.要注意過渡句的使用。優(yōu)秀的法律文書是一個渾然統(tǒng)一體,沒有雕琢的痕跡。每個段落之間不但由無形的“神”主旨貫穿起來,而且經有形的過渡詞語連綴成一個能讓讀者感到自然的形式。盡管每個段落做到了字字珠璣,擲地有聲的地步,但如果沒有過渡詞語相連接,充其量只是一些零碎的珠子,不會形成雄辯的力量。過渡詞語使用不到位,起承轉合不自然,段落間的關系便顯得突兀,讀者閱讀之后會覺得非常不自在。
(一)題目(標頭)。民事判決書的標頭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XX地區(qū)法院和案件案由。XX地區(qū)法院需占據(jù)一行,隨后是案件案由。法院一般書寫格式為XX市XX區(qū)人民法院,案由書寫習慣為XXX訴XXX糾紛民事判決書。
(二)字號。字號是人民法院法律文書的編號,字號的字符雖然較少但包含了時間、案件類型、一二審等關鍵信息,如2018年民初字第23號,指的是該法院2018年審理并判決的民事案件,且該判決書為出具的第23個判決書。撰寫判決書時字號應當準確書寫,其是法院案宗整理和記錄的重要依據(jù),同時準確記錄字號也是便利案件發(fā)生重大變更時查詢,是法律秩序的表現(xiàn),
(三)當事人信息。當事人信息是民事判決書的接收對象,指明了該判決書的接收者。通常當事人至少包含原告和被告雙方,有些時候會涉及到第三人,我們習慣上先寫原告、再寫被告、最后寫第三人,當事人的信息應當完整,需包含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戶籍信息(通常為住所地)、職業(yè)、工作場所、聯(lián)系方式等,有些時候還需要寫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駕駛證號等信息(根據(jù)案件內容和地區(qū)法院要求進行調整);若當事人有委托代理人則在當事人信息下直接表明身份關系,如委托代理人、辯護人等,委托代理人和辯護人的信息完整度一般無要求,但需要表明姓名、聯(lián)系方式、職業(yè)等信息。
(四)正文。正文開頭通常為案件基本信息,指明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通常為XX訴XX的XXX案件,然后再明確案件的狀態(tài),比如本院受理,適用簡易程序,現(xiàn)審理終結或本院受理,公開(不公開)開庭審理,現(xiàn)審理終結,同時指明雙方當事人的出庭應訴狀況,是否存在未出庭、缺席判等。
正文首段介紹完畢后則需要就庭審情況進行總結,將庭審信息簡要反映在判決書中。我國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判決書習慣上將庭審情況總結為四個模塊,分別是原告訴稱、被告辯稱、審理查明、本院認為四個部分,對應正文的四個段落。原告訴稱包含兩方面內容,即原告的訴訟請求和庭審中發(fā)言;被告辯稱則也包含兩方面內容,分別為被告就原告訴求的認同情況及辯護發(fā)言;經審理查明是站在法院角度進行案情總結,是對案件事實情況的價值判斷,需要就案件中主要糾紛、情節(jié)、證據(jù)等信息進行簡要論述并判斷其真?zhèn)涡?;本院認為則是判決書正文的結尾,是法院對案件整體的價值判斷,撰寫中需要講明情節(jié),指出法律依據(jù),最后給出判斷和結論。
(五)落款。民事判決書的落款包含三部分內容,包含法庭成員的簽字或簽章、時間和法院簽章三部分,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