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偉
2021年11月4日,EDA(電子設計自動化)領域的國際會議ICCAD 2021(計算機輔助設計國際會議)傳來喜訊: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呂志鵬教授團隊,獲得了CAD Contest布局布線算法競賽的第一名。
EDA是電子設計的基石產業(yè),被譽為“芯片之母”。從市場規(guī)模看,百億美金的EDA市場構筑了整個電子產業(yè)的根基,可以說,誰掌握了EDA,誰就有了芯片領域的主導權。這項“強芯戰(zhàn)略”的捷報,無疑給中國注入了“強芯”能量。
奪下這項了不起競賽的全球冠軍,是一些何等厲害的科學家?且看:研究生羅燦輝,生于1998年,面帶靦腆微笑;研究生梁鏡湖和謝振軒,一臉稚氣,完全是兩個孩子;戴著黑框眼鏡的蘇宙行博士略顯老成,其實他才剛剛滿22歲……這支實力雄厚的參賽團隊,平均年齡竟然只有24歲。
雖然是支“娃娃軍”,但他們的頭兒是響當當的。博士生導師呂志鵬是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優(yōu)化研究所所長、智能決策與系統優(yōu)化實驗室主任。早在2007年,他就獲得了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yè)博士學位,并在法國昂熱大學計算機實驗室從事了四年博士后研究工作。法國大學研究院院士、法國國家特級教授郝進考博士,馮諾依曼理論獎獲得者、美國工程院院士、禁忌算法和元啟發(fā)式算法提出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特級教授弗雷德·格洛弗博士,這些世界一流的前沿專家都是他的合作伙伴。
中國要強大,必須有“中國芯”;中國的未來,需要有一批“強芯”年輕人。這是呂志鵬的信念。
呂志鵬主攻算法研究,但他注意到需要芯片的企業(yè)越來越多。2018年,他把研究重心投向芯片領域,帶領實驗室里一群計算機專業(yè)出身卻毫無芯片背景的“熱心群眾”,跳進了芯片主戰(zhàn)場。
經過幾年的磨礪,呂志鵬訓練出了一支青春勃發(fā)的團隊。2020年,世界“芯片之戰(zhàn)”越演越烈。呂志鵬感覺到了肩上的責任:是出手為國爭光的時候了!當他把參加CAD Contest布局布線算法競賽的決定告訴團隊時,一幫娃娃都憋足了勁:一定要拿下!
這次競賽共有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37支隊伍參加,包括國內外知名高校與研究機構,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京大學等。他們,早就在世界上赫赫有名了。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們行動起來了!
CAD Contest布局布線算法競賽持續(xù)近一年,各個團隊需要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算法,由舉辦方測試算法。題目則來自全球著名EDA半導體公司的真實業(yè)務場景。
布局過程需將一系列電路單元放置于給定的長方體空間中,而布線過程則需將屬于同一個網的單元引腳用導線連接起來。參賽算法要在考慮空間容量、電壓區(qū)、最小布線層、金屬層布線方向等眾多因素制約的情況下,確定每個單元在芯片內的位置,同時為每個網規(guī)劃無短路、無斷路的信號傳輸路徑,使導線的加權總長度最短。而最難的,是要用導線連接各個電路單元,用算法規(guī)劃出更簡潔的布局,使用更少的導線。這是一個全新且復雜的問題,方案、算法,以及細節(jié)的數據結構都要做定制化的設計。
籌備比賽算法的時間只有幾個月。這些年輕人鉚足了勁,一扎進實驗室就不出門,通宵達旦是常事。這次的題目,涉及的電路單元有上百萬甚至千萬件,最小布線層是幾十層,最終導線加權總長度大概有幾百萬個單位。為了測試出最佳方案,團隊成員測試了上百次。
一場戰(zhàn)斗下來,幾個小伙子都瘦了一大圈,頭發(fā)長得也蓋住了瘦削的小臉。最終提交的啟發(fā)式優(yōu)化算法,在冗余導線檢測、布線環(huán)路消除、并行化鄰域評估加速、布局調整最優(yōu)移動區(qū)域識別等多項關鍵技術上實現了突破。他們最終獲得EDA冠軍,呂志鵬團隊一戰(zhàn)成名!
呂志鵬既心疼這幫孩子,又為他們點贊和自豪:“其實年輕與否并不關鍵。他們在計算機本科的基礎過硬,再加上我們進行的學術引導培訓,年輕人也可以解決比較難的問題?!?/p>
獲獎之后,團隊成員又投入了新的戰(zhàn)斗。呂志鵬對小伙伴們說:“我們要想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絕不能停留在學術研究的表面。我們還要結合實際應用并落地,借助研究所數十年的積累與傳承,一方面賦能中國企業(yè)解決EDA‘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孩子們,加油!”
芯片設計鏈條很長,形成一整個生態(tài)需要和其他環(huán)節(jié)深度配合。“強芯戰(zhàn)略”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zhàn)。EDA冠軍,青春的實力,給我們增強了信心,增添了動力。未來的路還很長,讓我們帶著夢想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