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透明如綠寶石的海面上,高腳屋零星散落,木制長尾船停泊在水面上,仿若漂浮在半空中,巴瑤族小孩握著槳,在平靜的海面上劃出一道道浪花?;腥绾I舷删车碾[秘之地——仙本那(Semporna)便藏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域。
在馬來語中,Semporna是“完美”的意思,正如這個名字所賦予的那樣,仙本那有著清澈見底的海水、潔白無瑕的沙灘、郁郁蔥蔥的椰樹林,以及被潛水者追捧的世界頂級潛水勝地。
仙本那,潛水者的天堂
仙本那原先是沙巴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漁村,在地圖上幾乎都難覓蹤跡。其四周被海水圍繞著,也正是一望無際的海域讓這個小漁村一躍成為世界潛水者的朝圣之地。
仙本那四周附屬島嶼眾多,世界頂級潛水勝地詩巴丹( Sipadan )便是其一,其距離仙本那港不過36公里的距離。猶如伊斯蘭教朝圣者心目中的麥加一樣,詩巴丹就是潛水者心目中的天堂,被譽為“神的水族箱”。世界潛水之父雅克-伊夫·庫斯托更是將它稱作“未曾受過侵犯的藝術(shù)品”。
詩巴丹島是一座因海底火山噴發(fā)而形成的島嶼,島嶼不大,全島面積也不過30畝,其退潮時的島嶼宛如一只馬蹄,島嶼四周皆為峭壁。詩巴丹島淺灘之外便是垂直落下600至700米深的深海,因此,詩巴丹被潛水者們認(rèn)為是世界上“海濱潛水”之最、世界五大峭壁潛水之首。對于尋求刺激和有著探險精神,并且希望潛水技術(shù)能完美進(jìn)階的潛水員而言,陡峭驚險、變幻莫測的詩巴丹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島嶼東部岬角處的珊瑚花園(Coral Gardens)是峭壁中的一處淺灘,豐富多彩的珊瑚礁是魚群的樂園,小丑魚、青蛙魚、海兔等在此棲息。因詩巴丹島海域較為封閉,海底沉積的珊瑚石得到了充分保護(hù)。層層堆積形成的珊瑚礁附于島嶼巖基,裝點著海底世界,以豐富的色彩和復(fù)雜的形態(tài)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位于東北峭壁的海狼點(Barracuda Point)是觀測“海狼風(fēng)暴”的極佳之地。洶涌的洋流和豐富的食物,吸引了大量的梭魚在此聚集,成千上萬的梭魚盤旋環(huán)繞形成螺旋狀的“魚墻”,甚至還有可能形成巨大的風(fēng)暴眼,猶如陸上的龍卷風(fēng),極為壯觀。除了“海狼風(fēng)暴”,還可以選擇潛入島嶼南部的南端角(South Point),那里是杰克魚的聚集之地,成群結(jié)隊的魚群在水中飛舞,形成美麗而震撼的“杰克風(fēng)暴”。
當(dāng)你厭倦了常規(guī)的潛水,可以嘗試一下馬達(dá)京島神秘詭譎的沉船潛水。馬達(dá)京島水下25米處有一艘沉船,具體來歷和沉船時間不得而知,但卻吸引著無數(shù)向往沉船潛水之旅的人。有趣的是,沉船上還有一個水下郵箱,這個水下郵箱不是廢棄的,度假村的工作人員會定期下水收取郵件寄往世界各地,潛水者只需提前準(zhǔn)備好防水的明信片。
既可下海也可上山
深海潛水、跳島游是仙本那游玩的經(jīng)典項目,登山和遠(yuǎn)足則顯得有些小眾。珍珠島(Bohey Dulang)是仙本那唯一可以爬山的島嶼,也是敦沙卡蘭海洋公園的第二大島。
“Bohey Dulang”這個名字來源于“bohi”,意為“水”,“dulang”在巴瑤語中意為“水池”或“洼地”,指的是島嶼東側(cè)的小瀑布和一系列橢圓形的巖石池。珍珠島原始森林郁郁蔥蔥,棕櫚樹綠樹成蔭,宛如藍(lán)海中的一塊綠翡翠。沿著為游客開辟的山間小徑向上走,在遮天蔽日的叢林中,樹林掩映下藏著眾多野生動物,長尾猴在林間跳躍,鷓鴣、斑犀鳥、綠蓑鳩等鳥類隱藏在樹梢中,聲聲鳥鳴響徹森林。珍珠島是鳥類愛好者的天堂,1933年,馬來西亞政府在此設(shè)立了鳥類保護(hù)區(qū),鷓鴣、斑犀鳥、綠蓑鳩、貓頭鷹等48種鳥類在此自由棲息。
越往山上走,地勢越為陡峭,棕櫚樹林漸漸消失,沒了遮天蔽日的樹林遮擋,山頂?shù)囊曇盎砣婚_朗,黑灰色的巖石在低矮的灌木叢中顯露出來。向下俯瞰,海面由遠(yuǎn)及近,由深到淺,顏色從深邃幽藍(lán)漸次變?yōu)榍宄罕叹G,深淺色交織,依次暈開,宛如一塊漸變色的銅鏡。
扶著圍欄遠(yuǎn)眺,還能發(fā)現(xiàn)一道小而深的淺水灣,那是隔在珍珠島與菩提伽耶島(Bodgaya)之間深約25米,直徑約6.5公里的潟湖。在250萬年前,它是噴發(fā)的古火山的火山口,滄海桑田的變幻,火山口早已被海水淹沒,成為如今美麗壯觀的潟湖。細(xì)看之下,潟湖的南端,火山口的邊緣處還藏著大片的珊瑚礁。
海上最后的游牧民族
在仙本那浩瀚的海域里,最后的海上游牧民族在此棲息,他們無國籍、無身份,終年在海上漂泊,居無定所,也不曾踏上陸地,浩瀚的海洋便是他們的家,這一支族群便是巴瑤族(Bajau Laut)。邦邦島、馬步島、珍珠島都曾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在仙本那各島的海域間游蕩和棲息。
巴瑤(Bajau)是“海上之民”的意思,這個古老的海上游牧民族常被譽為“海上吉普賽人”。巴瑤族的祖先是被流放的原住民,因長期被禁止踏進(jìn)陸地,而選擇棲居于遼闊的大海中,寧愿從不踏足陸地,他們也不會離開海洋。
部分巴瑤人以船為家,一艘簡易的木舟里巴船(lepa-lepa)便是生活的全部。船只既是他們出海打魚的交通工具,也是棲居海上的港灣,承載著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如今,更多的巴瑤人則選擇在淺礁處以木樁、茅草搭起簡易高腳屋,遠(yuǎn)遠(yuǎn)看去,零星散落在海上的高腳屋仿佛懸在半空中。簡陋、狹窄、擁擠的木屋是一家數(shù)十口巴瑤人的安身之所,是他們漂泊大海的唯一歸途。
在以海為生的數(shù)百年歲月里,巴瑤人早就與海共存了,他們延續(xù)著祖先遺留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潛入深海,捕撈魚獲。未曾學(xué)會走路的巴瑤人就先學(xué)會了潛水,依賴著這片大海所賜予的恩澤而生。
在仙本那的早晨,常能看到巴瑤人劃著木船前往深海捕魚。他們是天生的潛水高手,只帶著自制的護(hù)目鏡和魚叉便能潛入30米深的海里,尋找深海海鮮。為了潛入更深的海底,在他們還是孩童的時候,便要用尖銳的刺針刺穿耳鼓膜,以減少下潛時壓力帶來的痛苦,因此,晚年時期的巴瑤人聽力也比常人更為弱些。
巴瑤婦女們則搖著里巴船,載著捕撈而來的新鮮魚獲,前往碼頭或者水上集市售賣,與當(dāng)?shù)厝嘶蛘哂慰蛽Q取淡水、雞蛋等生活物資。孩子們則在船上嬉戲游玩,在船只間跳躍或者潛入大海。
巴瑤族還有一個傳統(tǒng),男子倘若要成家,必先擁有一艘屬于自己的里巴船,這樣才有資格迎娶心愛的姑娘。里巴船對于巴瑤人而言,猶如手足一般重要,為了表達(dá)對賴以生存的里巴船的敬意與海洋的敬畏之情,每年4月中下旬,仙本那巴瑤族便要舉行盛大的彩船節(jié)(Regatta Lepa)以示慶祝。
4月的仙本那,總能看見色彩繽紛的彩船在遼闊的海域中爭奇斗艷。漁民們費盡心思裝扮船只,將點綴著浪花、魚群圖案的五彩旗幟懸掛在里巴船上,以期在“最美彩船”的評比中拔得頭籌。
伴隨著緊張刺激的賽船比賽,巴瑤人在最大的那艘船上跳著他們的民族舞蹈,唱著巴瑤族的歌謠,歌聲如史詩般悠長深厚,講述著巴瑤先祖搖著里巴船在大海漂泊時的所見所聞。他們以歌聲與舞蹈來傳達(dá)對里巴船的感恩、海洋的敬畏以及出海平安順?biāo)?、收獲滿艙的心愿。